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0)

1.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

闢積,闢與襞同。司馬相如傳。襞積褰縐。師古注。襞積。即今之裙褶。高雲。重複也。汪昂云。如衣襞積。並本於王履之解。張云。病也。誤。

潰潰乎若壞都,馬雲。都所以坊水。簡按禮檀弓。洿其宮而豬焉。鄭玄注。豬。都也。南人謂都為豬。酈道元水經注。水澤所聚。謂之都。亦曰瀦。張高為都城之都。誤。

汩汩乎,汩汩。考韻書。音聿。從子曰之曰。水流也。又奔汩。疾貌。卷末釋音。古沒切。音骨。煩悶不止也。此從日月之日。書洪範。汩陳其五行。注。汩。亂也。義蓋取於此。又考韻書。汩。波浪聲。又湧波也。由此觀之。汩汩義不太遠。然於壞都。則汩字似襯。

大怒則形氣絕,馬雲。形氣經絡。阻絕不通。奇病論云。胞之絡脈絕。亦阻絕之義。非斷絕之謂。高本形下句。注云。形者。悻悻然見於其面也。氣絕者。怒則氣上不接於下也。簡按高注誤。

薄厥,吳云。薄。雷風相薄之薄。汪云。薄。迫也。簡按聖濟總錄。赤茯苓湯。治薄厥暴怒。怒則傷肝。氣逆胸中不和。甚則嘔血鼽衄。(赤茯苓。人參。桔梗。陳皮。各一兩。芍藥。麥門冬。檳榔。各半兩。上為末。每服三錢。水一盞。生薑五片。同煎至八分。去滓溫服。不計時候。)

其若不容,馬雲。胸腹䐜脹。真若有不能容物者矣。吳云。縱而不收。其若不能為容止矣。志云。筋傷而弛縱。則四體若不容我所用也。簡按吳志似是。王意亦當如此。

汗出偏沮,馬雲。人當汗出之時。或左或右。一偏阻塞而無汗。則無汗之半體。他日必有偏枯之患。吳云。沮。止也。張云。沮。傷也。壞也。志高並云。濕也。簡按沮。王為沮泄之義。諸注不一。考千金作袒。又養生門云。凡大汗勿偏脫衣。喜得偏風半身不遂。(巢源。引養生方同。)靈刺節真邪云。虛邪偏客於身半。其入深。內居榮衛。榮衛稍衰。真氣去。邪氣獨留。發為偏枯。乃其作袒似是。下文曰汗出見濕。曰高粱之變。曰勞汗當風。皆有為而發疾者。其義可見也。

痤痱,說文。痤。小腫也。玉篇。癤也。韓非子。彈痤者痛。巢源云。腫一寸至二寸。癤也。痱。玉篇。熱生小瘡。巢源云。人皮膚虛。為風邪所折。則起隱疹。寒多則色赤。風多則色白。甚者癢痛。搔之則成瘡。又巢源。有夏月沸瘡。蓋痱。即沸。從疒者。痤。詳下文王注。

高粱,孟子。膏粱之味。趙岐注。細粱如膏者也。朱注。膏。肥肉。粱。美谷。簡按山海經。都廣之野。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。郭璞注。言味好皆滑如膏。外傳曰。膏粱之子。劉會孟云。嘉穀之米。炊之皆有膏。蓋趙注較優。王注與趙同。

足生大丁,足。新校正讀為饒。吳為能。張為多。潘楫醫燈續焰云。足生者。必生也。併為是。春秋繁露云。陰陽之動。使人足病喉痹。足字用法。正與此同。巢源云。丁瘡初作時。突起如丁蓋。故謂之丁瘡。令人惡寒。四肢強痛。兼忉忉然牽疼。一二日瘡便變焦黑色。腫大光起。根𩊅強。全不得近。痠痛。皆其候也。

白話文:


闢積:闢與襞同義。司馬相如的傳記中提到「襞積褰縐」,師古注釋說「襞積」即現今的裙褶。高雲解釋為「重複」。汪昂則說像衣服的褶皺,此解源自王履的解釋。張氏誤解為「病」。

潰潰乎若壞都:馬雲說「都」是用來防水的。簡按《禮記·檀弓》中「洿其宮而豬焉」,鄭玄注釋「豬」即「都」,南方人稱「都」為「豬」。酈道元《水經注》提到水澤聚集之處稱為「都」,也叫「瀦」。張氏和高氏誤解為「都城」的「都」。

汩汩乎:汩汩,查韻書讀音為「聿」,意指水流動的樣子,也有奔湧快速的含義。卷末釋音讀作「古沒切」,音「骨」,表示煩悶不止。此字從「日月」的「日」,《尚書·洪範》中「汩陳其五行」的注釋說「汩」是「亂」的意思。韻書中還提到「汩」指波浪聲或湧波。綜合來看,「汩汩」的意義相近,但與「壞都」搭配時,「汩」字顯得有些多餘。

大怒則形氣絕:馬雲解釋為形氣經絡阻絕不通。《奇病論》中「胞之絡脈絕」也是阻絕的意思,非指斷絕。高氏將「形」與「氣絕」分開解釋,認為「形」指怒氣顯露於面部,「氣絕」指怒氣上衝不接於下,此解有誤。

薄厥:吳氏說「薄」是「雷風相薄」的「薄」,汪氏解釋為「迫」。《聖濟總錄》中記載「赤茯苓湯」治療薄厥暴怒,怒則傷肝,氣逆胸中不和,嚴重時會嘔血或鼻衄。(赤茯苓、人參、桔梗、陳皮各一兩,芍藥、麥門冬、檳榔各半兩,研末後每服三錢,加水一盞、生薑五片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,不限時。)

其若不容:馬雲解釋為胸腹脹滿,徬彿無法容納東西。吳氏說「縱而不收」,志氏則認為是筋傷弛縱,四肢不受控制。簡按認為吳氏和志氏的解說較合理,王氏的解釋也應類似。

汗出偏沮:馬雲說,人在出汗時,若左右半身有一側阻塞無汗,無汗的半身日後可能出現偏枯之症。吳氏解釋「沮」為「止」,張氏解為「傷」或「壞」,志氏和高氏則認為是「濕」。簡按指出「沮」在王氏解釋中為「沮洩」之意,各家說法不一。《千金方》中寫作「袒」,並提到大汗時勿偏脫衣,以免得偏風半身不遂(《巢源》引《養生方》同)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到虛邪偏客於半身,深入榮衛,導致偏枯。因此「袒」字更貼切,下文「汗出見濕」「高粱之變」「勞汗當風」皆與此相關。

痤痱:《說文》解釋「痤」為小腫,《玉篇》說是癤。韓非子提到「彈痤者痛」。《巢源》說腫一寸至二寸為癤。「痱」在《玉篇》中指熱生小瘡,《巢源》解釋為皮膚虛弱受風邪侵襲,生隱疹,寒多則色赤,風多則色白,嚴重時癢痛,搔抓成瘡。另有「夏月沸瘡」,「痱」即「沸」,從「疒」部。「痤」的詳細解釋見下文王氏注釋。

高粱:《孟子》提到「膏粱之味」,趙岐注釋為「細粱如膏」,朱熹解釋「膏」為肥肉,「粱」為美穀。簡按《山海經》中「都廣之野」有「膏菽膏稻膏黍膏稷」,郭璞注釋「膏」指味道滑美如膏。《外傳》稱「膏粱之子」,劉會孟說嘉穀之米炊煮後皆有膏,趙岐的解釋較優,王氏注釋與趙岐相同。

足生大丁:「足」字,新校正讀作「饒」,吳氏解為「能」,張氏解為「多」。潘楫《醫燈續焰》說「足生」即「必生」。《春秋繁露》提到「陰陽之動使人足病喉痹」,「足」字用法與此相同。《巢源》說「丁瘡」初起如釘蓋,故名,症狀包括惡寒、四肢強痛、牽扯疼痛,一兩日後瘡變焦黑,腫大根硬,痠痛難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