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1)

1.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

受如持虛,張云。熱侵陽分。感發最易。如持空虛之器以受物。

,王注。俗曰粉刺。粉刺見肘後。千金作粉滓。巢源云。嗣面者。麵皮上有滓如米粉者。是也。又外臺有粉皻。玉篇。皻。與皶同。字書。齇䏢㾴齇皻。並是查字。巢源又云。查疽。隱脈赤起。如今楂樹子形。亦是風邪客於皮膚。血氣之所變生也。是即外臺所謂面皻䩅。其時生鼻上者。謂之酒皶。與王注粉刺之皶自異。志云。面鼻赤瘰也。此亦面皶䩅。與王注異。(王注按豆。即豌豆。見唐六典注。)

柔則養筋,高雲。上文大怒氣絕。至血菀而傷筋。故曰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筋。所以申明上文陽氣不柔。而筋無所養也。

大僂,吳云。為寒所襲。則不能柔養乎筋。而筋拘急。形容僂俯矣。此陽氣被傷。不能柔筋之驗。簡按脈要精微曰。膝者。筋之府。屈伸不能。行則僂附。筋將憊矣。大僂義正同。高雲。背突胸窩。乃生大僂。此乃龜背。恐非是。

,馬雲。鼠瘻之屬。志云。金匱所謂馬刀俠癭。簡按說文。頸腫也。慧琳藏經音義。引考聲云。瘻。久瘡不瘥曰瘻。巢源。有九瘻三十六瘻。李梴入門云。瘻。即漏也。經年成漏者。與痔漏之漏相同。但在頸則曰瘰漏。在痔則曰痔漏。又云。凡癰疽久則膿流出。如缸甕之有漏。

留連肉腠,王注。久瘀內攻。結於肉理。知肉腠即肉理。金匱云。腠者。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。為血氣所注。理者。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。儀禮公食大夫禮。載體進奏。注。奏。謂皮膚之理也。又鄉飲酒禮。皆右體進腠。注。腠理也。陰陽應象大論王注。腠理。謂滲泄之門。高雲。肉腠或空或突而如嶁。而難愈也。汪以四字接下句。而釋之云。寒氣留連於肉腠之間。由俞穴傳化。而薄於臟腑。則為恐畏驚駭。此陽氣被傷。不能養神也。此說恐非是。

俞氣化薄,吳云。俞。輸同。有傳送之義。馬雲。各經皆有俞穴。(此非井滎輸經合之輸。凡一身之穴。皆可曰俞。)邪氣變化依薄。傳為善畏及驚駭之疾。畏主心腎。(陰陽應象云。喜傷心。恐勝喜。又恐傷腎。思勝恐。)駭主肝言。(金匱真言云。其病發驚駭。)簡按王以俞為背俞。恐非也。

營氣不從,馬雲。唯陽氣不固。則營氣者。陰氣也。營氣不能與衛氣相順。而衛氣逆於各經分肉之間。亦生癰腫之疾矣。吳云。不從。不順也。肉理。腠理也。簡按樓氏綱目改定。乃生大僂。營氣不從。逆於肉理。乃生癰腫。陷脈為瘻。留連肉腠。俞氣化薄。傳為善畏。樓云。營氣不從。逆於肉理。乃生癰腫十二字。舊本元誤在及驚駭之下。夫陽氣因失衛。而寒氣從之為僂。然後營氣逆而為癰腫。癰腫失治。然後陷脈為瘻。而陷留連於肉腠焉。蓋其所改定。雖不知古文果然否。其說則頗明備。故附存於此。

白話文:

《生氣通天論篇第三》:

  1. 「受如持虛」:張氏解釋,熱邪侵入陽分時,最容易引發病症,就像拿著空的容器接東西一樣容易受影響。

  2. 「皶」:王注稱其為粉刺(俗稱)。《肘後方》稱粉刺,《千金方》作「粉滓」,《巢氏病源》描述為臉上如米粉般的細小顆粒。《外臺秘要》有「粉皻」一詞,《玉篇》記載「皻」與「皶」同義。另有文獻記載「齇」「䏢」「㾴」「齇」「皻」均為「查」字的變體。《巢氏病源》提到「查疽」,指皮膚隱現紅色疹點,形如山楂,是風邪侵襲皮膚、血氣變化所致。《外臺秘要》所稱的「面皻䩅」,若生於鼻上則叫「酒皶」,與王注的粉刺不同。志注則認為是面鼻部的紅色疹瘡,亦屬「面皻䩅」,與王注的粉刺定義不同。(王注中的「豆」指豌豆,見《唐六典》注。)

  3. 「柔則養筋」:高氏解釋,前文提到大怒會導致氣絕、血瘀而傷筋,因此說陽氣需柔和才能養筋,強調若陽氣不柔,筋就無法得到滋養。

  4. 「大僂」:吳氏認為,若受寒邪侵襲,陽氣不能柔養筋脈,會導致筋脈拘急、身體佝僂。這是陽氣受損、無法滋養筋脈的表現。《脈要精微論》提到,膝為筋之府,若屈伸困難、行走佝僂,表示筋脈衰疲,「大僂」之意與此相同。高氏則解釋為「背突胸窩」,類似龜背,但此說可能不準確。

  5. 「瘻」:馬氏認為屬鼠瘻一類;志氏引《金匱要略》稱「馬刀俠癭」。《說文解字》解釋為頸部腫塊,《慧琳音義》引《考聲》雲:「瘻」指久治不癒的瘡瘍。《巢氏病源》記載有九瘻、三十六瘻等分類。李梴《醫學入門》稱「瘻」即「漏」,如頸部瘰癧漏或痔漏,均為膿瘡長期不癒、形成竇道所致。

  6. 「留連肉腠」:王注指寒邪久瘀內攻,結於肌肉紋理。「肉腠」即肌肉紋理,《金匱要略》稱「腠」為三焦與元氣相通之處,血氣所注;「理」為皮膚臟腑的紋理。《儀禮》注釋「腠」為皮膚紋理。高氏認為「肉腠」可能因邪氣滯留而凹凸不平,難以痊癒。汪氏將此句與下文連結,解釋為寒氣滯留肉腠,通過俞穴傳至臟腑,導致恐懼驚駭,但此說可能不確。

  7. 「俞氣化薄」:吳氏認為「俞」同「輸」,有傳送之意。馬氏指各經皆有俞穴(非特定井滎輸經合之「輸」,泛指全身穴位),邪氣變化依附,傳變為易恐懼、驚駭之症。恐懼與心腎相關(《陰陽應象大論》雲:喜傷心,恐勝喜;恐傷腎,思勝恐),驚駭則與肝相關(《金匱真言論》雲:其病發驚駭)。簡按認為王注將「俞」解為背俞穴恐不正確。

  8. 「營氣不從」:馬氏解釋,若陽氣不固,營氣(屬陰)無法與衛氣協調,導致衛氣逆行於經脈肌肉之間,引發癰腫。吳氏認為「不從」即不順,「肉理」即腠理。簡按引樓氏《醫學綱目》調整原文順序為:「乃生大僂,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,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,俞氣化薄,傳為善畏。」樓氏認為舊本將「營氣不從」十二字誤置於「驚駭」之後,實際應為:陽氣失衛→寒客成僂→營氣逆→癰腫→久陷成瘻→留連肉腠。此說雖無法確認是否符合古文原貌,但邏輯清晰,故附錄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