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12)
卷一 (12)
1.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
魄汗,吳云。魄。陰也。陰汗不止。張云。汗由陰液。故曰魄。馬雲。肺主藏魄。外主皮膚。故所出之汗。亦可謂之魄汗也。簡按數說並誤。魄白古通。禮記內則。白膜作魄膜。淮南修務訓云。奉一爵酒。不知於色。挈一石之尊。則白汗交流。戰國策鮑彪注。白汗。不緣暑而汗也。(楚策)陰陽別論。魄汗未藏。王注流汗未止。
形弱而氣爍,馬雲。魄汗未盡。穴腧未閉。形體弱而氣消爍。乃外感風寒。致穴腧已閉。當發為風瘧。瘧論。言瘧之為證。非獨至秋有之。四時皆能成瘧也。簡按王注有至於秋秋陽復收之言。故論及之。
風瘧,此即瘧耳。必非有一種風瘧者。金匱真言云。秋善病風瘧。又云。夏暑汗不出者。秋成風瘧。刺瘧云。風瘧。發則汗出惡風。瘧論云。夫痎瘧皆生於風。俱可證也。
故風者百病之始也,張云。凡邪傷衛氣。如上文寒暑濕氣風者。莫不緣風氣以入。故風為百病之始。
上下不並,吳云。陽謂之上。陰謂之下。陽中有陰。陰中有陽。謂之並。言風寒為病之久。則邪氣傳變。陽自上而陰自下。謂之不並。是水火不相濟。陰陽相離。簡按王解並字為交通。與吳之意符焉。
良醫,王充論衡云。醫能治一病。謂之巧。能治百病。謂之良。故良醫服百病之方。治百人之疾。
陽氣當隔,馬雲。隔者。乖隔不通之謂也。簡按隔。非噎隔之隔。王馬並引三陽結謂之隔。恐非也。
反此三時,志云。平旦日中日西也。
形乃困薄,馬雲。未免困窘而衰薄矣。
起亟也,吳。改為守也。馬雲。營氣藏五臟之精。隨宗氣以運行於經脈中。而外與衛氣相表裡。衛氣有所應於外。營氣即隨之而起。夫是之謂起亟也。張云。亟。即氣也。陰陽應象曰。精化為氣。即此藏精起氣之謂。亟。音氣。志云。陰者主藏精。而陰中之氣。亟起以外應。陽者主衛外。而為陰之固也。汪云。起者。起而應也。外有所召。則內數起以應也。如外以順召。則心以喜起而應之。外以逆召。則肝以怒起而應之之類也。簡按數說未知孰是。汪解似易曉焉。且王意亦似當然。
並乃狂,張云。並者。陽邪入於陽分。謂重陽也。簡按與王注異義同意。
陽不勝其陰,高雲。陰寒盛也。陰寒盛則五臟氣爭。爭。彼此不和也。
陳陰陽,張云。猶言鋪設得所。不使偏勝也。吳云。陳。設也。簡按王陳讀循。未詳所據。
氣立如故,張云。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。故曰氣立。然必陰陽調和。而後氣立如故。首節所謂生之本於陰陽者。正此兩節之謂。簡按王云。真氣獨立。似明切焉。
風客淫氣,王注痹論云。淫氣。謂氣之妄行者。簡按說文。淫。浸淫隨理也。徐云。隨其脈理。而浸漬也。馬雲。風來客之。浸淫以亂營衛之氣。則風薄而熱起。似不妥貼。
白話文:
【生氣通天論篇第三】
關於「魄汗」的解釋: 吳氏認為「魄」屬陰,指陰汗不止。張氏解釋汗為陰液所化,故稱「魄汗」。馬氏則認為肺主藏魄,外主皮膚,因此皮膚所出之汗也可稱為「魄汗」。但簡按指出這些說法均有誤。「魄」與「白」在古代相通,例如《禮記》中的「白膜」寫作「魄膜」,《淮南子》提到「白汗」是指非因暑熱而流的汗(如緊張或恐懼所致)。《陰陽別論》中「魄汗未藏」的王冰注釋,即指汗流未止的狀態。
「形弱而氣爍」: 馬氏解釋,若汗未止、腧穴未閉合,導致形體虛弱而氣血消耗,此時外感風寒會使腧穴閉塞,可能引發「風瘧」。《瘧論》提到瘧疾不限於秋季,四季皆可發生。簡按補充,王冰注釋中提及秋季陽氣收斂的特性,故特別討論秋季瘧疾。
「風瘧」: 此即一般瘧疾,並非特定類型。《金匱真言》記載秋季易患風瘧,夏季若未適當排汗,至秋季可能轉為風瘧。《刺瘧篇》描述風瘧發作時會汗出惡風,《瘧論》也指出瘧疾多因風邪而起,均為佐證。
「風為百病之始」: 張氏說明,凡外邪(如寒暑濕氣)侵襲衛氣,多隨風邪侵入人體,因此風是百病的起始因素。
「上下不並」: 吳氏解釋,陽在上、陰在下,若陰陽交融稱為「並」。風寒久病導致邪氣傳變,使陰陽分離(陽獨上、陰獨下),即「不並」,象徵水火不濟、陰陽失衡。簡按認為王冰將「並」解為「交通」,與吳氏觀點一致。
「良醫」: 引用《論衡》定義:能治一病為「巧醫」,能治百病方稱「良醫」。良醫需掌握各種病症的療法,應對不同患者。
「陽氣當隔」: 馬氏指出「隔」指阻隔不通,此處非指噎膈病。簡按認為王冰、馬氏引用「三陽結謂之隔」的解釋可能不適用此處。
「反此三時」: 志氏說明指違背平旦、日中、日西三個時段的養生規律。
「形乃困薄」: 馬氏解釋,違反養生原則會導致身體困頓虛弱。
「起亟也」: 各注家解釋分歧:吳氏改為「守」;馬氏認為營氣隨衛氣外應而動,稱為「起亟」;張氏解「亟」為「氣」,指精化為氣的過程;志氏解為陰精之氣外應陽氣;汪氏則解為內在情緒對外界的反應(如喜、怒)。簡按認為汪氏之說較易理解,可能貼近王冰原意。
「並乃狂」: 張氏解釋「並」為陽邪侵入陽分(重陽),導致狂症。簡按認為與王冰注釋異曲同工。
「陽不勝其陰」: 高氏解為陰寒過盛,使五臟之氣失和(彼此相爭)。
「陳陰陽」: 張氏解為調和陰陽、避免偏勝;吳氏解「陳」為「設」。簡按指出王冰將「陳」讀作「循」,依據未明。
「氣立如故」: 張氏認為人賴天地之氣生存(氣立),需陰陽調和方能維持。簡按認同王冰「真氣獨立」之說更為貼切。
「風客淫氣」: 王冰注《痹論》解「淫氣」為氣機妄行。《說文》釋「淫」為浸淫蔓延。馬氏解為風邪侵擾、亂營衛之氣而化熱,但簡按認為此解不夠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