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

因而飽食,張云。此下三節。皆兼上文風客淫氣而言也。風氣既淫於外。因而飽食。則隨客陽明云云。簡按下文有三因字。故有此說。

腸澼為痔,吳云。腸中澼沫。壅而為痔。簡按續字彙。澼。腸間水。蓋本於本篇而釋者。竊考澼本是癖。以其腸間闢積之水。故從水作澼。外臺癖飲。或作澼飲。與莊子潎澼洸之澼義迥別。腸澼二字。素靈中凡十見。多指赤白滯痢而言。唯本篇云。腸澼為痔。蓋古腸垢膿血。出從穀道之總稱。王下一而字。云腸澼而為痔。吳乃擴其意以釋之。固是也。張云。為腸澼為痔。而下痢膿血也。此似鹵莽讀去者。馬雲。其腸日常澼積。漸出肛門而為痔。此豈以澼為襞之義乎。難從。

因而強力,吳張並從王注。而為強力入房。馬志高則為強用其力。簡按下文云。腎氣乃傷。則王注似為得矣。

陽密乃固,巢源。作陰密陽固。(出十二卷冷熱病候)考下文云。陽強不能密。陰氣乃絕。則巢源誤。志云。此總結上文之義。而歸重於陽焉。

是謂聖度,高雲。上文云。聖人陳陰陽。內外調和。故復言因而和之。志云。是謂聖人調養之法度。

因於露風,馬雲。此上文見霧露之謂。王注以露為裸體者。非。志云。露。陰邪也。風。陽邪也。在天陰陽之邪。傷吾身之陰陽。而為寒熱病矣。張云。因露於風者。寒邪外侵。陽氣內拒。陰陽相薄。故生寒熱。簡按張注與王意稍同。

洞泄,陰陽應象。作飧泄。論疾診尺。作後泄腸澼。知洞泄即是飧泄。邪氣臟腑病形云。洞者。食不化。下嗌還出。甲乙作洞泄。蓋洞筒同。說文。筒。通簫也。徐云。通洞無底。漢元帝吹洞簫。注。與筒同。水穀不化。如空洞無底。故謂之洞泄。巢源。洞泄者。痢無度也。水穀痢候。引本篇文詳論之。當參考。又見小兒洞泄下利候。王氏準繩云。餐泄。水穀不化而完出。是也。史記倉公傳。迵風。(太平御覽。作洞風。)即此也。或飲食太過。腸胃所傷。亦致米穀不化。此俗呼水穀利也。邪氣留連。蓋至夏之謂。高雲。邪氣留連。至夏乃為洞泄。

痎瘧,千金。作㾬瘧。(說具於瘧論。)

秋傷於濕上逆而咳,張云。濕土用事於長夏之末。故秋傷於濕也。秋氣通於肺。濕鬱成熱。則上乘肺金。故氣逆而為咳嗽。簡按溯洄集云。濕乃長夏之令。何於秋言。蓋春夏冬。每一時各有三月。故其令亦各就其本時而行也。若長夏則寄旺於六月之一月耳。秋雖亦有三月。然長夏之濕令。每侵過於秋而行。故曰秋傷於濕。(秋令為燥。然秋之三月。前近於長夏。其不及則為濕所勝。其太過則同於火化。其平氣則又不傷人。此經所以於傷人。止言風暑濕寒。而不言燥也。或問余曰。五運六氣七篇所敘。燥之為病甚多。何哉。余曰。運氣七篇。與素問諸篇。自是兩書。作於二人之手。其立意各有所主。不可混言。王冰以為七篇參入素問中。本非素問元文也。余今所推之義。乃是素問本旨。當自作一意看。)此當只以秋髮病為論。濕從下受。故於肺為咳。謂之上逆。夫肺為諸氣之主。今既有病。則氣不外運。又濕滯經絡。故四肢痿弱無力。而或厥冷也。陰陽應象大論。所謂冬生咳嗽。既言過時。則與本篇之義。頗不同矣。(簡按安道此論極精。茲揭其要。當熟玩全篇。)

白話文:

【生氣通天論篇第三】

  1. 關於「因而飽食」
    張氏認為,此處及後文兩節都與前文「風客淫氣」相關。風邪侵襲體表後,若此時過量飲食,邪氣會隨之進入陽明經。

  2. 關於「腸澼為痔」
    吳氏解釋為腸中積聚的水濕濁沫,壅滯形成痔瘡。考證「澼」字原指腸間水濕,可能源自「癖」字,因水濕積聚而改用水旁。古籍中「腸澼」多指赤白痢疾,但此處泛指腸道膿血從肛門排出的病症。王氏補充「而為痔」,吳氏進一步闡釋,認為合理。張氏解讀為「腸澼導致痔瘡並下痢膿血」,稍顯牽強。馬氏將「澼」解為「襞積」(摺疊堆積),難以認同。

  3. 關於「因而強力」
    吳氏、張氏依從王冰注釋,解為「強行房事」。馬氏、志高則解為「過度用力」。後文提到「腎氣乃傷」,王冰的解釋更貼切。

  4. 關於「陽密乃固」
    《巢氏病源》誤作「陰密陽固」。後文明言「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」,可見《巢氏》有誤。此句總結前文,強調陽氣的重要性。

  5. 關於「是謂聖度」
    高氏指出,前文提到聖人調和陰陽,此處重申「和」的原則。志氏解釋為「聖人調養的法度」。

  6. 關於「因於露風」
    馬氏認為「露」指霧露之邪,非王冰所說的「裸體」。志氏解「露」為陰邪、「風」為陽邪,兩者侵襲人體導致寒熱病。張氏解為「暴露於風邪」,寒邪外侵而陽氣內抗,產生寒熱。

  7. 關於「洞洩」
    其他篇章或稱「飧洩」「後洩腸澼」,指食物不消化而直瀉。考「洞」意為空洞無底,形容水穀直下無阻。《巢氏病源》解為「痢疾無度」。《史記》稱「迵風」,即此病。高氏認為邪氣滯留至夏季會引發洞洩。

  8. 關於「痎瘧」
    《千金方》寫作「㾬瘧」(詳見《瘧論》)。

  9. 關於「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」
    張氏解釋,長夏濕氣延至秋季,濕鬱化熱上犯肺金,導致咳嗽。王安道《溯洄集》進一步分析,秋令本燥,但長夏濕氣常延至初秋,故言「秋傷於濕」。濕邪從下部侵襲,影響肺氣宣降,導致咳嗽、四肢痿弱或厥冷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「冬生咳嗽」,是過時發病,與此處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