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

吳云。古之帝王。聞一善道。著之方策。以紀其事。謂之玉版。簡按賈誼新書云。書之玉版。藏之金櫃。置之宗廟。以為後世戒。漢司馬遷傳。金櫃玉版。圖籍散亂。如淳注。玉版。刻玉版。書為文字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的帝王如果聽到好的言論,會把它寫在玉板上,記錄下來,稱為「玉版」。

根據《賈誼新書》記載,玉板會被藏在金櫃裡,放在宗廟中,以便日後警戒後人。

在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中提到,金櫃玉版裡的圖書文獻都散亂了。如淳注釋說,玉版就是刻有文字的玉板。

揆度奇恆,馬雲。病能論云。揆度者。切度之也。奇恆者。言奇病也。所謂奇者。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。恆者。得以四時死也。所謂揆者。方切求之也。言切求其脈理也。度者。得其病處。以四時度之也。

道在於一,馬雲。一者何也。以人之有神也。吳張同。

白話文:

推斷奇病

《病能論》中說:推斷就是仔細辨脈。奇病是指那些不按四季發病的奇異疾病。恆病是指那些按四季發病的疾病。推斷就是仔細探求疾病的脈理。度是找出疾病發作的時間,用四季的變化來推測疾病的發展。

神轉不回,馬雲。回者。卻行而不能前也。玉機真臟論云。帝曰。吾得脈之大要。天下至數。五色脈變。揆度奇恆。道在於一。神轉不迥。迥則不轉。乃失其機。至數之要。迫近以微。著之玉版。藏之臟腑。每旦讀之。名曰玉機。此篇用回字。彼從迴。義當參考。張云。回。逆而邪也。簡按回迴同字。

白話文:

神氣轉動無法迴流 ,馬雲。迴流是指後退而不能前進。

《玉機真臟論》中說:皇帝說,我獲得了脈搏的大要領,世上至高的規律。五色脈象變化,我揆度其奇異規律,大道在於一。神氣轉動不能迴轉,如果迴轉就不能轉動,那就錯失了機緣。至高的規律,細微迫近。我把它寫在玉版上,藏在內臟中。每天早上讀一遍,稱為《玉機》。

這一段使用了「回」字,但「回」和「迴」是同一個字,意思應當參照。張仲景說,「回」是指逆反和邪氣。

簡要按語:回和迴是同一個字。

至數之要迫近以微,高雲。至數之要。迫近而在於色脈。以微而在於神機。色脈神機。可以著之玉版。

容色,吳云。容。面容也。簡按全本作客色。近是。

白話文:

掌握數字的精髓在於細微之處,高雲說。掌握數字的關鍵,在於面色和脈象。而其微妙之處,在於精神狀態。面色、脈象和精神狀態,這些都可以記錄在玉版上。

面容的顏色,吳雲說。容,指的是人的面部顏色。簡按全本中寫作客色,這比較接近原意。

在其要,高雲。在。察也。所謂色變者。面容之色。見於上下左右。當各察其淺深順逆之要。簡按在。察也。見爾雅釋詁。

白話文:

在看病中,高明的醫生能看出疾病的要點。看,就是觀察。觀察的就是臉色的顏色。當觀察面部上下左右的顏色,要分別考察其深淺、順逆的關鍵。簡要地解釋「看」,也就是觀察。參考《爾雅》中的《釋詁》。

湯液主治十日已,高雲。湯液者。五穀之湯液。十日已者。十干之天氣周。而病可已。即移精變氣論。所謂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者。是也。

白話文:

用湯液治療十天即可痊癒。湯液指的是五穀熬煮的湯液。十天已指的是十天干循環一輪,而疾病可以痊癒。這與《移精變氣論》中所說的「用湯液十天可以消除八風五痹的疾病」是一致的。

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,高雲。齊。合也。即湯液醪醴論。所謂必齊毒藥攻其中者。是也。二十日。則十干再周。二十一日。再周環復。其病可已。馬雲。齊。後世作劑。

白話文:

藥物服用齊全,主治時間為二十一天,高雲先生認為「齊」就是「合」,與湯液醪醴相似。所謂「必須服藥齊全,毒藥才能攻擊病竈」。二十天為十個天干重複一遍,二十一天則再次循環完畢,此時疾病就會康復。馬雲先生認為「齊」在後世中被用作製作藥劑的意思。

醪酒主治百日已,馬雲。醪酒者。入藥於酒中。如腹中論有雞矢醴之謂。高雲。醪酒。乃熟谷之液。其性慓悍滑疾。運行榮衛。通調經脈。故百日病已。百日則十干十周。氣機大復也。

白話文:

醪酒治療百日已病,作者:馬雲。醪酒是用藥物泡在酒中的藥酒。就像《腹中論》中提到的「雞矢醴」。高雲說,醪酒是用煮熟的穀物浸泡出來的液體。它的性質溫和、順滑、迅速,可以運行氣血,疏通經脈。所以,可以用來治療百日已病。百日就是十干十週,說明氣血已經大為恢復。

百日盡已,吳云。言至於百日之期。則命盡而死。張云。百日盡則時更氣易。至數盡而已。上節言病已。此言命已也。不可混看。高雲。盡已。氣血皆終也。簡按王林二家注並誤。

白話文:

「百日盡已」這句話根據吳逵的說法,是指人的壽命到頭了,就會死亡。張志聰則認為「百日盡」指的是季節交替,時序變化,人的生命到了盡頭而已。上段講述了疾病痊癒,而這一段則講述了生命終結,兩者不可混淆。高士宗則認為「盡已」是指氣血都已終結。簡按,王林兩家的註解都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。

上為逆下為從,馬雲。色見於上。病勢方炎。故為逆。色見於下。病勢已衰。故為從。靈五色篇云。其色上行者。病益甚。其色下行。如雲徹散者。病方已。

白話文:

上面出現是「逆」,下面出現是「從」,像馬奔跑時揚起的塵土。顏色出現在上部,表示病情正熾烈。所以稱為「逆」。顏色出現在下部,表示病情已減退。所以稱為「從」。《靈樞·五色篇》中說:顏色往上走,病情會加重;顏色往下走,像雲霧散開一樣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

女子右為逆左為從,志云。按方盛衰論云。陽從左。陰從右。蓋男子之血氣從左旋。女子之血氣從右轉。是以男子之色見於右。而從左散者。順也。女子之色見於左。而從右散者。順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反他,張云。作。舊作他。誤也。今改之。反作。如四氣調神論。所謂反順為逆也。

在權衡相奪,張云。謂度其輕重。而奪之使平。猶權衡也。高雲。奪其逆於右者從左。逆於左者從右。如湯液主治。必齊主治。醪酒主治。皆權衡相奪之義。簡按馬為察脈之浮沉之義。非。

在權衡相奪中,張氏認為,就是衡量病情的輕重緩急,然後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,以達到平衡。猶如使用權衡一樣。

高氏則認為,奪指的是將右邊的逆症轉到左邊,將左邊的逆症轉到右邊。就像治療湯液要用齊主治,治療醪酒要用醪酒主治,這些都是權衡相奪的道理。

簡氏按語:馬氏認為察脈的浮沉與權衡相奪有關,這是錯誤的。

奇恆事也揆度事也,張云。陰陽反作者。即奇恆事也。權衡相奪者。即揆度事也。

白話文:

張氏認為,權衡相奪指的是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,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,就像使用權衡一樣,達到平衡。高氏則認為,奪指的是將右側的逆症轉移到左側,將左側的逆症轉移到右側,就像治療湯藥要用湯藥主治,治療醪酒要用醪酒主治,這些都是權衡相奪的道理。簡氏則認為馬氏將察脈的浮沉與權衡相奪聯繫起來是錯誤的。 "奇恆事也揆度事也",指的是“奇恆”和“揆度”,張氏認為“陰陽反作者”就是“奇恆事”,而“權衡相奪者”就是“揆度事”。

搏脈痹躄寒熱之交,張云。搏脈。為邪盛正衰。陰陽乖亂之脈。故為痹。為躄。為或寒或熱之交也。簡按王以寒熱之交。為搏脈痹躄之病由。然與下文之例不合。當從張注。

白話文:

張氏說,脈搏搏動不順、半身不遂或冷或熱交替出現的情況,就是「搏脈痹躄寒熱之交」。「搏脈」指正氣衰落、邪氣盛行,陰陽錯亂而造成的脈象,導致麻痺、半身不遂,或時而寒冷時而發熱。

註釋:王氏認為,冷熱交替是「搏脈痹躄」疾病發生的原因,但這與下文所舉的例子不符。因此,我們應該遵循張氏的註解。

脈孤為消氣,張云。脈孤者。孤陰孤陽也。孤陽者。洪大之極。陰氣必消。孤陰者。微弱之甚。陽氣必消。故脈孤為消氣也。高雲。脈者氣血之先。脈孤則陽氣內損。故為消氣。孤。謂弦鉤毛石少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張氏說:「脈孤是氣血消耗的徵兆。」脈孤是指陰陽孤獨。孤陽是指脈象洪大到極點,陰氣必然消耗。孤陰是指脈象極度微弱,陽氣必然消耗。所以脈孤是氣血消耗的徵兆。高氏說:「脈象反映氣血狀況。脈孤表示陽氣內部受損,所以是氣血消耗的徵兆。孤指弦脈、鉤脈、毛脈、石脈,都是胃氣不足的表現。

虛泄為奪血,張云。脈虛兼泄者。必亡其陰。故虛泄為奪血也。高雲。虛泄。謂脈氣內虛不鼓動也。簡按吳本。泄。作澀。非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虛弱腹瀉是因為失血過多。脈搏虛弱又有腹瀉的人,肯定會失去陰精,所以虛弱腹瀉是失血的表現。高武說:虛弱腹瀉,是指脈氣虛弱而不鼓動。簡應禎考證:吳氏《金匱要略》版本中,「泄」字誤寫成「澀」,這是錯誤的。

孤為逆虛為從,高雲。脈孤而無胃氣而真元內脫。故為逆。虛泄而少血液。則血可漸生。故為從。

行奇恆之法,高雲。人有奇恆之病。而揆度其脈。是行奇恆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孤脈表示病情危急,因為脈象孤突且缺乏胃氣,顯示體內真元脫離。所以是逆症。虛證泄瀉且血液不足,但血液可以慢慢恢復,所以是順症。

使用特殊的療法,是用來對付特殊的疾病。通過診察脈象來施用這種特殊的療法。

八風四時之勝,吳云。八風。八方之風。四時。春夏秋冬也。勝。各以所王之時而勝也。終而復始。主氣不變也。言天之常候如此。高雲。八方之風主四時。各有所勝。如東風主春木而勝土。南風主夏火而勝金。西風主秋金而勝木。北風主冬水而勝火。四隅中土而勝八風。四時之勝。各主其時。循環無端。故終而復始。

白話文:

八方風與四時氣候

吳某說:八方風指的是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個方向的風,而四時是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

「勝」指的是每一方向的風在它所主宰的季節裡會發揮影響力。四季交替循環,但主導的氣候不會改變。這說明天地的運行規律是恆定的。

高雲說:八方風主導四季,各有所屬。比如東風主宰春天,屬木,會影響到土;南風主宰夏天,屬火,會影響到金;西風主宰秋天,屬金,會影響到木;北風主宰冬天,屬水,會影響到火。

四隅是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中間位置,屬土,可以影響到八方之風。四季的影響力和主導力,各主宰其季節,循環不已,所以四季交替循環後還會重新開始。

逆行一過不復可數,吳云。過。差也。張云。設或氣令失常。逆行一過。是為回則不轉。而至數繁亂。無復可以數計矣。過。失也。喻言人之色脈。一有失調。則奇恆反作。變態百出。亦不可以常數計也。此則天人至數之論。要在逆從之間。察其神而畢矣。

白話文:

"逆行一過不復可數" 出自吳氏之說。過,指偏離。張氏認為,如果氣機出現異常,導致逆行一現,則氣機運行將無法恢復正常,循環次數變得紊亂,無法再用數字計數。過,指失常。比喻人的面相或脈象,一旦失調,就會出現奇異的變化,形態百出,也無法用常規數字計數。

這是關於天人相應和數字規律的理論。關鍵在於觀察逆順之勢,通過觀察其神態,就能做出全面的判斷。

2.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

天氣始方,吳云。方。謂氣方升也。歲方首也。人事方興也。高雲。方。猶位也。正月二月。天氣從陰而陽。故天氣始位。簡按廣雅。方。大也。正也。王注蓋本此。

天氣正方,吳云。正方者。以時正暄也。生物正升也。歲事正興也。高雲。天氣由東而南。始正其位。

白話文:

天氣始位

作者:吳

「方」的意思是氣候開始上升,代表歲首伊始,人事也開始興盛。

「高雲」中的「方」字,表示位置。從正月到二月,天氣從陰轉陽,因此天氣開始處於「方」位。

根據《廣雅》中的解釋,「方」有「大」和「正」的意思。王注的解釋可能就是根據這個說法。

水伏,宋本作冰復。諸本同。吳云。冰復者。冰而復冰。凝寒之極也。志云。冰復者。一陽也。高雲。復。猶伏也。水冰氣伏。故冰復。簡按王注伏藏於水。明是古本作水伏。

地氣合,吳云。合。閉而密也。志云。地出之陽。復歸於地。而與陰合也。

白話文:

「水伏」一詞,宋代版本作「冰復」。各個版本都相同。吳氏認為,「冰復」是指冰再次凝結,是寒氣達到極致的表現。註釋本說:「冰復」指的是一陽生發。高氏解釋:「復」與「伏」同義,水和冰的氣息潛伏,所以稱為「冰復」。我對王氏註釋「(冰氣)潛藏於水中」的解釋進行簡要考證,發現古本作「水伏」才更為明晰。

散俞,馬雲。各經分散之穴也。四時刺逆從論云。春氣在經脈。此散俞者。即經俞也。以義推之。春之經脈。當在肝膽經也。肝之經穴。在中封穴。膽之經穴。在陽輔穴。張云。即諸經之散穴也。簡按馬注恐拘。高雲。絡脈之散俞。蓋與王意同。

分理,馬雲。紋理也。亦肝膽經之分理也。吳云。謂黑白分肉之理。高雲。分肉之腠理也。

白話文:

散俞穴:

指各條經絡散佈到體表的分佈點。

四時刺逆從論 中說:春天,氣血運行於經絡之中。因此,春天的「散俞穴」就是「經俞穴」。根據這個理論,春天的經絡應該是肝膽經。肝經的「散俞穴」在中封穴,膽經的「散俞穴」在陽輔穴。

認為:「散俞穴」就是各條經絡的「散發之穴」。

認為,馬的注釋可能過於拘泥。

認為,「絡脈的散俞穴」與王的見解相同。

甚者傳氣間者環也,吳云。病甚者。久留其針。待其傳氣日一周天而止。少瘥而間者。暫留其針。伺其經氣環一周身而止。張云。傳。布散也。環。周也。病甚者。針宜久留。故必待其傳氣。病稍間者。但候其氣行一周於身。約二刻許。可止針也。簡按王馬以傳氣。為傳其所勝之義。高以間為虛實相間之謂。並誤。

絡俞,張云。謂諸經浮絡之穴。以夏氣在孫絡也。

白話文:

吳權說:「病況嚴重的(患者),針灸後讓氣息散佈一周天再停止。」對於病情稍有好轉(的患者),暫時留針,等到經氣運轉一週身才停止。張景嶽解釋說:「『傳』是散佈的意思,『環』是周遍的意思。病況嚴重的(患者),針灸宜久留,所以一定要等氣息散佈一週。病情稍有好轉的(患者),只需等到氣息在全身運行一週(大約二刻鐘),就可以取針了。」

簡要評論:王旭、馬元臺認為「傳氣」意為傳遞戰勝邪氣,高體仁認為「間」指虛實相間,這些解釋都是錯誤的。

盡氣閉環,吳云。捫閉其穴。伺其經氣循環。一周於身。約二刻許。張云。閉環。謂去針閉穴。須氣行一周之頃也。高雲。夏氣開張。故淺刺絡俞。若盡傳其氣。反閉其環轉之機。而痛病必下入矣。簡按高注非是。

白話文:

盡氣閉環

吳氏說:用手按住穴位。觀察經絡氣血的循環情況。它會在全身巡行一週,大約需要兩刻鐘左右。

張氏說:「閉環」是指拔出針後,按住穴位,等待氣血運行一週後再放開。

高氏說:夏天的氣機開張,所以針刺時可以淺刺絡穴。如果將氣血全部放出,反而會阻礙氣血循環,導致疼痛和疾病加重。

簡按: 高氏的解釋不正確。

痛病必下,吳云。蓋夏氣在頭。刺之而下移也。

循理,吳云。循理。以指循其肌肉之分理也。高雲。循皮膚之紋而刺之。簡按王注為是。

白話文:

痛病一定會向下傳導,吳說。因為夏天的氣候影響在頭部,當進行針刺治療後,病痛會往下移動。

循著肌理,吳說。這是用手指順著肌肉的紋理來操作。高說,是沿著皮膚的紋理來進行針刺。根據王的註解是正確的。

刺俞竅於分理,於。馬本作於。注云。於字。當與字。張云。孔穴之深者曰竅。冬氣在骨髓中。故當深取俞竅於分理間也。志云。分理者。分肉之腠理。乃溪谷之會。溪谷屬骨。而外連於皮膚。是以春刺分理者。外連皮膚之腠理也。冬刺俞竅於分理者。近筋骨之腠理也。簡按不必於作與。

白話文:

在分肉腠理之間刺取俞穴。

俞穴深藏在骨髓之中,所以冬天取穴應深入到俞竅與分理交接處。分理指分肉的腠理,是經脈的聚集處。經脈屬骨,但外部與皮膚相連。因此,春天取穴在分理,是取皮膚腠理之外部。冬天取俞竅在分理,是取接近筋骨的腠理。

散下,吳云。以指按之。散其表氣。而後下針。張云。或左右上下。散布其針。而稍宜緩也。簡按張仍王注。是。

法其所在,馬雲。正以法其人氣之所在。以為刺耳。

白話文:

散下,出自吳氏之說。用手指按壓穴位,疏散其皮膚表面的氣。然後再針灸。張氏說,可以左右上下,散佈針灸的位置。但速度不宜過快。

簡直案,張氏所言與王氏注相符。這是正確的。

入淫骨髓,高雲。春刺夏分。心氣妄傷。心合脈。故脈亂。脈亂則氣無所附。故氣微。脈亂氣微。邪反內入。故入淫骨髓。志云。少陽主骨。厥陰不從。標本從少陽中見之化。故入淫骨髓也。○簡按以下四時刺逆之變。猶是月令春行夏政等之災異。不過示禁戒於人耳。

白話文:

不吃東西且氣喘,高雲說:脈象混亂一定會導致人不想吃東西。因為食物之氣進入胃部,濁氣返回心臟,造成脈中精氣混亂。不僅氣息微弱,而且氣短不足。 不嗜食又且少氣,高雲。夫脈亂必令人不嗜食。蓋食氣入胃。濁氣歸心。淫精於脈也。不但氣微。又且少氣。

筋攣逆氣環為咳嗽,高雲。春刺秋分。肺氣妄傷。筋攣。肝病也。筋攣逆氣。肝病而逆於肺也。張云。逆氣者。肝氣上逆也。環。周也。秋應肺。故氣周及肺。為咳嗽也。

時驚又且哭,張云。肝主驚。故時驚。肺主悲憂。故又且哭。

白話文:

因筋脈抽搐逆氣而引起咳嗽,高雲先生說:春天扎針,秋天分針。肺氣無故受傷,導致筋脈抽搐。這是肝臟疾病引起的。筋脈抽搐逆行氣息,也就是肝臟疾病影響到肺部。張仲景說:逆氣是指肝氣向上逆行。環,指周圍。秋天對應肺,所以氣息周流到了肺部,引起咳嗽。

邪氣著臟,張云。冬應腎。腎傷則邪氣內侵而著臟。故令人脹。馬雲。著。著同。高雲。著。舊本訛著。今改。簡按著。著俗字。

白話文:

邪氣侵犯臟腑,張元素說,冬季對應腎臟。腎臟受傷,邪氣就會入侵臟腑,導致腹脹。馬元說,「著」通「捉」,高武說「著」是舊版本寫錯了,現在改過來了。簡注:著是俗字。

又且欲言語,志云。肝主語。故欲言語也。簡按宣明五氣篇曰。五氣所病。肝為語。

解墮,馬雲。解。懈同。墮。惰同。

心中欲無言,吳云。肺主聲。刺秋分而傷肺。故欲無言。

惕惕如人將捕之,吳云。恐也。恐為腎志。肺金受傷。腎失其母。虛而自恐也。

白話文:

想要說話,是因為肝臟主宰言語,所以想說話。又說,五氣所致的疾病中,肝臟主宰言語。

“解墮”指的是鬆懈怠惰。

心裡想不說話,是因為肺臟主宰聲音,刺秋分時傷了肺臟,所以想不說話。

心慌意亂像要被抓住一樣,是因為害怕,害怕是腎臟的志,肺金受傷,腎臟失其母,虛弱而自恐。

少氣時欲怒,張云。夏傷其腎。則精虛不能化氣。故令人少氣。水虧則木失所養。而肝氣強急。故欲怒也。志云。陽氣外張。故令人少氣善怒也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氣虛時容易發脾氣,張氏認為這是因為夏天的時候傷到了腎臟,導致精氣虛弱,不能化生出氣機。所以會讓人氣虛。腎水虧虛,就會導致肝木失去滋養,而肝氣就會變得旺盛而急躁。所以會容易發脾氣。志氏認為,陽氣外發,所以會導致氣虛和容易發怒。

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,張云。傷肝氣也。心失其母。則神有不足。故令人惕然。且善忘也。志云。秋主下降。刺春分。是反導其血氣上行。故令人惕然。且善忘也。

洒洒時寒,志云。冬主閉藏。而反傷之。則血氣內散。故令人寒慄也。簡按志注本於四時刺逆從論。為是。

白話文:

按張氏說法,心突然跳動,想做什麼事卻又忘記,這是因為傷肝氣。心失去肝這個母親,導致精神不足,所以才會突然心跳,而且容易健忘。

根據《志》記載,秋天主導氣血下降,刺破春分穴卻反過來引導氣血上行,所以才會突然心跳,而且容易健忘。

眠而有見,馬雲。而。當作如。張云。肝藏魂。肝氣受傷。則神魂散亂。故令人慾臥不能眠。或眠而有見。謂怪異等物也。簡按而如古通。如詩小雅垂帶而厲。箋云。而。如也。春秋。星隕如雨。是也。不必改字。

白話文:

馬雲說,當人肝臟藏魂,肝氣受傷,就會導致神魂散亂,使人很想睡覺卻無法入眠,或是在睡夢中看見奇怪的景象。而這裡的「而」字,就像古文中的「如」字一樣,例如詩經小雅中的「垂帶而厲」,注釋中說「而」就是「如」。春秋時代的「星隕如雨」也是一樣的用法。所以不必更改字詞。

環死,吳云。心為天君。不可傷損。刺者誤中其心。則經氣環身一周。而人死矣。凡人一日一夜。營衛之氣。五十度周於身。以百刻計之。約二刻。而經氣循環一周也。簡按諸注以環為環周一日之義。然據上文間者環也。則吳義似長矣。○張云。按刺禁論所言。五臟死期。尤為詳悉。但與本節。稍有不同。此節止言四臟。獨不及肝。必脫簡耳。

白話文:

環死

吳雲:心臟是人體的君主,不可損傷。如果針刺誤中其心,經氣就會在全身環繞一週,人就會死亡。

正常情況下,營衛之氣在人體內一天一夜循環五十次,按照一百刻計算,大約每兩刻鐘,經氣就會循環一週。

簡註中的諸家注釋,都認為「環」是指一天的循環。但根據上文「間者環也」的說法,吳雲的解釋似乎更長。

張雲:根據《針刺禁論》記載,五臟的死亡時間非常詳細,但與本節略有不同。本節只提到了四臟,而沒有提到肝臟,應該是脫漏了部分內容。

中鬲者皆為傷中,張云。鬲膜。前齊鳩尾。後齊十一椎。心肺居於鬲上。肝腎居於膈下。脾居在下。近於鬲間。鬲者。所以鬲清濁分上下。而限五臟也。五臟之氣。分主四季。若傷其鬲。則臟氣陰陽相亂。是為傷中。故不出一年死。

知逆從也,張云。知而避之者為從。不知者為逆。是謂反也。

白話文:

「中鬲」皆因損傷了「中焦」,張氏雲中焦即「膈膜」。前與「鳩尾骨」相連,後與第十一節脊椎骨相連。心、肺位於膈膜上方,肝、腎位於膈膜下方,脾臟靠近膈膜。

膈膜具有隔離清濁、區分上下,限制五臟功能的作用。五臟之氣按季節交替而主導人體。若損傷膈膜,則臟氣陰陽失衡,便稱之為「傷中」。傷中的人通常活不過一年。

布憿,馬雲。憿。當作㹠。布巾也。張吳本作㹠。高作繳。志云。憿。定也。以布定著於胸腹。滑云。㹠。如纏繳也。簡按字書。㹠。又作繳。音皎。玉篇。脛行𤵄也。集韻。脛布也。本草有繳腳布。李時珍云。即裹腳布。古名行𤵄。乃滑注似是。字書無憿字。志聰依王注形定之解。牽強。

白話文:

布憿,也就是馬雲。憿,當作「繳」,是布巾。張吳原本作「繳」,高作「繳」。《志》書說:「憿」是固定的意思,用布巾固定在胸腹上。《滑》書說:「繳」就像纏裹一樣。簡按字書,「繳」又作「繳」,音同「皎」。《玉篇》解釋為「脛上纏裹的布」。《集韻》解釋為「纏裹脛部的布」。本草綱目中有「繳腳布」,李時珍說這就是裹腳布,古稱「行𤵄」。所以,《滑》書的註解應該是正確的。字典中沒有「憿」字。志聰依據王注的形旁定義是勉強牽強的。

瘈瘲,熊音。瘈。胡計反。瘲。子用反。馬雲。反折瘈瘲。謂手足身體反張。而或急為瘈。或緩為瘲。高雲。手足抽掣也。簡按瘈又作瘛。玉機真藏論曰。筋脈相引而急。病名曰瘛。王注。筋脈受熱。而自跳掣。故名曰瘛。熊音。尺世反。瘈同。說文。瘛。小兒瘈瘲病也。又𤬓。引縱曰𤬓。別作痸。漢藝文志。有金創瘛瘲方。王符潛夫論。掣縱。皆與此同義。明理論云。瘈者。筋脈急也。瘲者。筋脈緩也。急者則引而縮。緩者則縱而伸。或縮或伸。動而不止者。名曰瘈瘲。俗謂之搐者。是也。此說得之。

白話文:

抽搐(痙攣)

瘈瘲 ,兩個字的發音都是「ㄩㄢˊ」,意思是手足身體反張抽搐。有的抽搐急促,稱為「瘈」;有的抽搐緩慢,稱為「瘲」。高雲說,抽搐就是手足抽動。

簡注:瘈又可寫作「瘛」。《玉機真藏論》中說,筋脈互相牽引而急促,這種病稱為「瘛」。王注認為,筋脈受到熱氣而自行跳動,故稱為「瘛」。瘈的另一個發音是「ㄔㄣˋ」,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為小兒抽搐的疾病。

另外,還有一個字「𤬓」,意思是拉伸。這個字也可以寫作「痸」。在《漢藝文志》中,有「金創瘛瘲方」的記載。王符《潛夫論》中的「掣縱」,意思也與此相同。

《明理論》中說,瘈是筋脈急縮的狀況,瘲是筋脈緩展的狀況。急縮的會收縮起來,緩展的會拉開來。有時收縮有時拉開,動個不停的,就叫做「瘈瘲」。俗稱的「搐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種說法是正確的。

其色白,吳本。白。作黑。志云。色白者。亡血也。津液外脫。則血內亡矣。張云。靈終始篇曰。其色白絕皮。乃絕汗。

白話文:

它的顏色是白色,吳氏本草說:白色,變成黑色。志雲說:面色發白的人,是失血造成的。津液流失到體外,所以體內就會失血。張氏說:《靈樞終始篇》裡說:面色發白而無皮色,表示流汗過多。

目睘絕系,馬雲。目睘者。猶俗云眼圈也。其所謂系者。即大惑篇之所謂系也。吳。睘。作環。注云。目環。轉旁視也。高作寰。注云。謂目之寰字。與眼系相絕。不相維繫也。簡按睘。音釋。音瓊。說文作睘。目驚視也。(韻會。葵營切。音瓊。)張志並依王注。為是。

先青白,高雲。刺禁論云。刺中膽者。一日半死。色先青白者。日半之前。先見木受金刑之色。乃死矣。

白話文:

眼圈脫落,指馬雲。眼圈就是一般俗稱的眼珠圈。所謂「系」,就是《大惑論》中所說的「系」。吳香注:「環,目環,轉動眼珠向旁視。」高保衡注:「『寰』指眼睛的環狀部分。」與眼圈脫離,失去相互支撐。根據《音釋》,「睘」發音為「瓊」,《說文解字》作「睘」,表示眼睛瞪視。

口目動作,張云。牽引歪斜也。志高同。簡按王注。目睒睒。(字典晶熒貌。韓愈東方半明詩。太白睒睒。)而鼓頷也。未詳何義。

善驚,陽明脈解篇云。陽明之病。聞木音則惕然驚。

白話文:

口部和眼睛的動作

張思賢認為,牽引是導致歪斜的原因。志高同。

簡註:根據王肯堂的註釋,當眼睛晶瑩閃爍(像太白星一樣)並鼓起腮幫子時,就叫做「牽引」。具體含義尚不清楚。

不仁,吳云。不知疼痛。若不仁愛其身者。高雲。不仁者。身冷膚硬。馬雲。不知痛癢也。簡按王注痹論云。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。程氏遺書云。醫家以不認痛癢。謂之不仁。人以不知覺。不認義理。為不仁。譬最近。馬注本於程子。

白話文:

不仁

  • 吳氏說:對疼痛沒有感覺。就好像對待自己身體不愛惜的人。
  • 高氏說:不仁的人,身體寒冷,皮膚僵硬。
  • 馬氏說:對疼痛沒有感覺。

簡述

王氏的《痹論》中說:不仁是指皮膚頑固,不知道有還是無。程氏的《遺書》中說:醫家認為感覺不到疼痛,稱為不仁。而世人認為不知道禮義,不認識道理,纔是不仁。這種比喻比較貼切。馬氏的注釋來源於程子(程顥)。

上下不通,吳云。腎開竅於二陰。故令閉。既脹且閉。則上不得食。下不得便。上下不通。心腎隔絕而終矣。高雲。手經足經。不相貫通。則上下不通。簡按當從吳義。

白話文:

上下不通,吳氏說:腎臟的竅穴通於生殖器。因此引起閉塞。既有脹滿又有閉塞,那麼食物從上面無法進入,大便從下面無法排出。上下都無法通行。心和腎隔絕,最終就會死亡。高氏說:手經和足經不相通,就會導致上下不通。簡氏考證,應該從吳氏的解釋。

腹脹閉,張云。足太陰脈。入腹屬脾。故為腹脹閉。手太陰脈。上膈屬肺。而主呼吸。故為不得息。脹閉則升降難。不得息則氣道滯。故為噫為嘔。嘔則氣逆於上。故為面赤。不逆則痞塞於中。故為上下不通。

白話文:

當腹部脹氣閉塞時,張仲景說:這是足太陰脾經的緣故。脾經進入腹部,屬於脾,因此會導致腹脹閉塞。手太陰肺經,上行隔膜,屬於肺,主導呼吸。因此,肺經受阻會導致無法呼吸。

脹氣閉塞時,氣血升降困難。無法呼吸時,氣道不通暢。因此會打嗝和嘔吐。嘔吐時,氣逆於上,因此會臉紅。如果不逆,氣血則會在中焦堵塞,因此上下不通。

不逆則上下不通,張云。不逆則痞塞於中。故為上下不通。脾氣敗則無以制水。故黑色見於面。

中熱,據王注。謂胸熱也。

此十二經之所敗也,張云。手足六經。各分表裡。是十二經也。靈終始篇文與此同。

白話文:

不逆,上下才能暢通。這是張仲景的觀點。如果逆了,就會堵塞在身體內部,導致上下不通。脾氣虛弱,就無法控制水液,因此面色就會呈現黑色。

「中熱」是指胸部發熱,這是根據王注的解釋。

這是十二經脈受損的表現。張仲景認為,手足六經分別有表裡之分,這就是十二經脈。這與《靈樞‧終始篇》的說法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