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14)
卷一 (14)
1.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
痿厥,張云。太陰陽明論曰。傷於濕者。下先受之。上文言因於濕者。大筋緛短。小筋㢮長。緛短為拘。弛長為痿。所以濕氣在下。則為痿為厥。痿多屬熱。厥則因寒也。
溫病,論疾診尺。作癉熱。溯洄集云。寒者。冬之令也。冬感之偶不即發。而至春其身中之陽。雖始為寒邪所郁。不得順其漸升之性。然亦必欲應時而出。故發為溫病也。又云。春為溫病者。蓋因寒毒中人肌膚。陽受所郁。至春天地之陽氣外發。其人身受郁之陽。亦不能出。故病作也。(韓祗和曰。冬時感寒鬱陽。至春時再有感。而後發。余謂此止可論溫病之有惡寒者耳。其不惡寒者。則亦不為再感而論發也。故仲景曰。太陽病發熱而渴。不惡寒者。為溫病。是也。)馬雲。熱論曰。凡病傷寒而成溫者。先夏至者。為病暑。陰陽應象大論云。冬傷於寒。春必病溫。傷寒論云。冬感於寒。至春變為溫病。則溫之為義明矣。楊玄操釋五十八難之溫病。以為是疫癘之氣者。非也。
肝氣以津,馬雲。肝氣津淫而木盛。張云。津。溢也。
脾氣乃絕,志云。肝多津液。津溢於肝。則脾氣乃絕其轉輸矣。簡按即是本王注意。
大骨氣勞,馬雲。即上節之所謂高骨也。玉機真藏論。亦謂之大骨。汪昂云。高骨。腰間命門穴上有骨高起。張云。勞困劇也。
喘滿,漢石顯傳。憂滿不食。注。滿。懣同。王注。令人心悶。蓋滿讀為懣也。
胃氣乃厚,簡按王注。脾氣不濡。胃氣強厚。此蓋脾約證。傷寒論曰。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則堅。其脾為約。麻子仁丸主之。是也。張云。脾氣不濡。則胃氣留滯。故曰乃厚。厚者。脹滿之謂。已覺欠理。汪昂云。按酸鹹甘辛。言其害。而不及其利也。味苦。言其利。而未及其害也。古文不拘一例。不必穿鑿強解。是以胃氣厚為利。甚誤。
沮弛,張云。沮。壞也。志云。遏抑也。簡按王訓潤。恐非是。
精神乃央,新校正云。央。乃殃也。馬雲。央者。半也。四氣調神論。有未央絕滅。此言精神僅可至半也。簡按二說並通。王訓久。恐誤。又按五味偏過生疾。其例不一。言脾氣者二。言心氣者亦二。肝氣。腎氣。胃氣。各一。而不及肺氣。未詳何理。抑古文誤邪。
湊理,廣雅。湊。聚也。汲塚周書。周於中土。以為天下之大湊。蓋會聚元真之處。故謂之湊。以其在肌肉中。又從肉作腠。文心雕龍。湊理無滯。吳注舉痛論云。腠。汗孔也。理。肉紋也。瘧論。汗空疏腠理開。知是以腠為汗孔者誤。
氣骨以精,宋本。作骨氣。高雲。五味和。則腎主之骨以正。肝主之筋以柔。肺主之氣。心主之血以流。脾主之湊理以密。誠如是也。則有形之骨。無形之氣。皆以精粹。可謂謹道如法。生氣通天。而長有天命矣。
白話文:
生氣通天論篇第三
痿厥:張氏說,《太陰陽明論》提到,濕氣傷人時,下肢先受影響。前文提到,濕氣會導致大筋收縮變短、小筋鬆弛變長,收縮則拘攣,鬆弛則痿弱。因此,濕氣在下部會引發痿症或厥症,痿症多屬熱性,厥症則多因寒氣所致。
溫病:《論疾診尺》稱之為「癉熱」。《溯洄集》認為,寒氣是冬季的氣候,冬季受寒若不立即發病,到了春天,體內的陽氣被寒邪鬱遏,無法順應春季升發之性,但仍會應時而發,形成溫病。又說,春季發生的溫病,是因寒邪侵入肌膚,陽氣受鬱,到了春天天地陽氣外發,人體被鬱遏的陽氣也隨之發作致病。(韓祗和說,冬季受寒鬱陽,春季再受外感才會發病。但這僅適用於溫病伴有惡寒的情況,若不惡寒,則不屬此類。因此,仲景說:「太陽病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」)馬氏引《熱論》說,凡因傷寒轉為溫病者,若發於夏至前,稱為暑病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也提到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《傷寒論》則說「冬感於寒,至春變為溫病」,可見溫病的定義明確。楊玄操解釋《五十八難》的溫病為疫癘之氣,實為錯誤。
肝氣以津:馬氏說,肝氣過盛而津液泛溢。張氏解釋「津」為「溢」。
脾氣乃絕:志氏認為,肝臟津液過多,泛溢於肝,則脾氣失去轉輸功能。簡氏按語指出,此說本於王氏注釋。
大骨氣勞:馬氏說,即前文所稱的「高骨」,《玉機真藏論》也稱之為「大骨」。汪昂說,高骨指腰間命門穴上的隆起骨。張氏解釋「勞」為極度困頓。
喘滿:《漢書·石顯傳》有「憂滿不食」之句,注釋「滿」同「懣」。王氏注釋「滿」為心悶,讀作「懣」。
胃氣乃厚:簡氏按語引王氏注釋,脾氣不濡潤,胃氣反而強盛,此即「脾約」證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。」張氏解釋,脾氣不濡,胃氣停滯,故稱「厚」,意指脹滿,此說欠妥。汪昂認為,酸、鹹、甘、辛僅言其害,苦味僅言其利,古文不拘一格,不必強解。
沮弛:張氏解釋「沮」為「壞」,志氏解釋為「遏抑」。簡氏按語指出,王氏注釋為「潤」,恐不正確。
精神乃央:新校正說「央」即「殃」。馬氏認為「央」是「半」的意思,如《四氣調神論》「未央絕滅」,意指精神僅存一半。簡氏認為兩說皆通,王氏解釋為「久」,恐誤。此外,五味偏頗致病,舉例中提及脾氣、心氣各兩次,肝氣、腎氣、胃氣各一次,唯獨未提肺氣,原因不明,或為古文遺漏。
湊理:《廣雅》解釋「湊」為「聚」。《汲塚周書》稱「天下之大湊」,意指元真之氣會聚之處,故稱「湊」。因位於肌肉中,又寫作「腠」。《文心雕龍》有「湊理無滯」。吳氏注《舉痛論》說「腠」為汗孔,「理」為肉紋,但《瘧論》提到「汗空疏腠理開」,可知以「腠」為汗孔是錯誤的。
氣骨以精:宋本作「骨氣」。高氏解釋,五味調和,則腎主之骨端正,肝主之筋柔軟,肺主之氣、心主之血暢通,脾主之湊理緻密。如此,有形之骨與無形之氣皆得精粹,可謂遵循養生之道,使生氣通天,長保天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