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

馬雲。靈樞二十五人篇。有金櫃藏之。其櫃從木。義蓋同也。簡按漢高帝紀。如淳云。金匱。猶金𤵄也。師古曰。以金為匱。保慎之義。

天有八風,靈九宮八風篇。大弱風。謀風。剛風。折風。大剛風。凶風。嬰兒風。弱風也。以上八風。蕭吉五行大義。引太公兵書。與呂覽及白虎通所載異。

經有五風,馬雲。風論有五臟風。豈八風之外。復有五風乎。八風發其邪氣。入於五臟之經。而發病已。簡按吳云。經。風論也。非是。

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吳接上句。云。此所謂得四時之勝。而變病也。簡按以下三十二字。文義不順承。恐他篇錯簡。此一節。又見六節臟象論王氏補文中。

,吳云。輸同。五臟之氣至此。而轉輸傳送也。簡按經文。俞輸腧通用。玉篇。腧。五臟腧也。史記。五臟之輸。注。經穴也。項氏家說云。腧。象水之竇。即窬字也。見難經匯考。

病在臟,王馬張並云。心臟。志云。夏時陽氣發越在外。臟氣內虛。故風氣乘虛而內薄。

病在四肢,馬雲。上文言腰股。而此言四肢者。以四肢為末。如木之枝。得寒而凋。故不但腰股為病。而四肢亦受病也。高雲。支。肢同。餘篇仿此。

故春善病⿰鼻丸衄,志云。以下三故字。皆頂上文東風生於春節而言。高本。衄。作䘀。注云。音忸。今訛衄非。簡按詩鄘風。女子善懷。箋。善。猶多也。⿰鼻丸。作⿰鼻丸為是。說文。鼽。病寒鼻窒也。釋名。鼻塞曰鼽。鼽。久也。涕久不通。遂至窒塞也。禮月令。民多鼽嚏。呂覽作鼽窒。高誘注。鼽。齆鼻也。靈經脈篇。實則鼽窒。虛則鼽衄。王氏乃為洟(⿰鼻夷同。鼻液也。)之義。未詳所據。衄。說文。鼻出血也。篇海。䘀。通作衄。說文無䘀字。高氏改用俗字。非。

秋善病風瘧,高雲。秋病肩背。俞在肩背。故秋善病風瘧。風瘧者。寒慄而肩背振動也。簡按瘧論云。邪客於風府。循膂而下。衛氣一日一夜。大會於風府。可見瘧邪自肩背始也。肩背振動之解欠詳。

冬善病痹厥,馬雲。冬氣者。病在腰股。又在四肢。故痹病厥病。從之而生矣。

按蹺,史記扁鵲傳。鑱石橋引。索隱云。橋。謂按摩之法。說苑。子越扶形。子游矯摩。靈病傳篇。喬摩灸熨。蓋蹺。九兆切。與矯通。橋喬並同。易說卦。坎為矯輮。疏。使曲者直為矯。使直者曲為輮。蓋蹺乃按摩矯揉之謂。王注似迂。樓氏綱目云。按蹺二字非衍文。其上下必有脫簡。即冬不藏精者。春必溫病之義也。

春不病頸項,吳本無春字。簡按前文無病頸項之言。此五字恐剩文。

仲夏不病胸脅,吳本無仲字。非。

飧泄而汗出也,此六字。新校正云。疑剩文。是。○李冶古今黈云。按本經生氣通天論云。春傷於風。夏乃洞泄。夏傷於暑。秋為痎瘧。秋傷於濕。冬為痿厥。冬傷於寒。春必病溫。由是而言。春夏秋冬。無論啟閉。政宜隨時導引。以開通利導之。但勿發泄使至於汗出耳。竊疑本經當云冬不按蹺。春必鼽衄。或病頸項。春不按蹺。仲夏必病胸脅。長夏必病洞泄寒中。夏不按蹺。秋必風瘧。秋不按蹺。冬必痹厥。其飧泄而汗出也一句。飧字當析之為勿令二字。如此則辭旨俱暢。可為通論矣。大抵導引。四時皆可為之。惟不得勞頓至於汗出。而苟勞頓至於汗出。則非徒無益。或反以致他疾。不特於閉藏之時為不可。雖春夏發生長育之時亦不可。王太僕不悟本經舛漏。堅主冬不按蹺。謂按蹺則四時俱病。蓋為紙上語所牽。而肆為臆說也。利害所繫甚重。予於是乎有辨。簡按李說反似肆為臆說。然其理固不可掩。故備錄此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真言論篇第四》:

馬雲(注家)提到,《靈樞·二十五人篇》中有「金櫃藏之」的說法,「櫃」字從木,意義與「匱」相似。簡按(考證):漢代《高帝紀》中,如淳注釋「金匱」如同「金縢」(金屬封緘),師古則解釋為「以金製成的匣子」,象徵慎重保存之意。

天有八風:《靈樞·九宮八風篇》記載八風為大弱風、謀風、剛風、折風、大剛風、凶風、嬰兒風、弱風。蕭吉《五行大義》引《太公兵書》所載八風名稱與《呂氏春秋》《白虎通》不同。

經有五風:馬雲認為,《風論》中提到五臟風症,難道八風之外還有五風?其實是八風的邪氣侵入五臟經絡而致病。簡按吳氏說「經」指《風論》,此解不確。

所謂得四時之勝者:吳氏將此句與前文連接,解釋為「因四時之氣相剋而致病」。簡按認為後續三十二字文意不連貫,可能是其他篇章的錯簡,此段亦見於《六節臟象論》王冰補註中。

:吳氏說「俞」同「輸」,是五臟氣血轉輸的穴位。簡按經文中「俞」「輸」「腧」通用,《玉篇》解釋「腧」為五臟穴位,《史記》注稱「輸」為經穴。項氏《家說》認為「腧」字像水流孔竇,與「窬」字相通(見《難經匯考》)。

病在臟:王冰、馬雲、張介賓均指心臟。志聰(注家)補充:夏季陽氣外散,臟氣內虛,風邪易乘虛入侵。

病在四肢:馬雲解釋,前文提到腰股,此處言四肢是因四肢如樹枝末梢,遇寒易凋萎,故不單腰股受病,四肢亦同。高氏(注家)註明「支」即「肢」,其他篇章同此。

故春善病鼽衄:志聰認為以下三「故」字皆承接上文「東風生於春」之說。高氏版本將「衄」寫作「䘀」,並註音「忸」,認為「衄」是訛字。簡按考證,「鼽」指鼻塞(《說文》),「衄」為鼻出血(《篇海》),高氏改用俗字不妥。

秋善病風瘧:高氏解釋,秋季病位在肩背,俞穴亦在肩背,故易患風瘧(寒顫伴肩背抖動)。簡按《瘧論》提到瘧邪自風府(肩背處)侵入,但高氏對「肩背振動」的解釋未詳。

冬善病痹厥:馬雲說,冬季病在腰股及四肢,故痹症、厥症由此而生。

按蹺:《史記·扁鵲傳》記載「鑱石橋引」,「橋」即按摩法(《說苑》稱「矯摩」)。「蹺」與「矯」通假,指按摩矯正肢體(王冰注釋過於迂曲)。樓氏《綱目》認為「按蹺」非衍文,上下文應有脫簡,類似「冬不藏精,春必溫病」之理。

春不病頸項:吳氏版本無「春」字。簡按認為前文未提「病頸項」,此五字可能是多餘。

仲夏不病胸脅:吳氏版本無「仲」字,誤。

飧洩而汗出也:新校正(校勘注)認為此六字可能是多餘。李冶《古今黈》推測,此段應調整為四季不當按蹺的對應病症,並將「飧」字拆分為「勿令」,使文意通順。簡按認為李說雖似臆測,但道理可參,故錄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