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

並誤。蓋晐乃昃之訛。

下晡靜,簡按據前後文例。當是云日中靜。王注一本或云之說。卻似有理。然經文其例不一。往往有如此者。姑仍舊注。

夜半靜,簡按據前後文例。當是云日昳靜。

肺欲收,張云。肺應秋氣。主收斂。故宜食酸以收之。

焠㶼,張云。焠。音翠。㶼。音哀。焠㶼。燒爆之物也。韻會。焠。燒也。荀子解蔽注。焠。灼也。廣韻。熱甚也。

腎欲堅,張云。腎主閉藏。氣貴周密。故腎欲堅。宜食苦以堅之也。高雲。腎病則水汎。故腎欲堅。苦為火味。故能堅也。

至於所生而持,於。甲乙作其。非。

𥉂𥉂,熊音。𥉂。乎光反。目不明也。

脅支滿,周語注。支。拄也。吳云。支滿者。兩脅支離而滿也。志云。支滿者。少陰之支絡。滿痛於脅下也。並誤。

脅下痛,甲乙。作兩胠痛。

肩甲,馬雲。甲。胛同。

舌下血者,張云。心主舌。故取舌下血。以瀉其實。簡按甲乙。無舌下二字。近是。

其變病,吳云。如笑不休之類。張云。謂病屬少陰。而證有異於前說者。簡按王為嘔變。未允。

郄中,馬雲。手少陰之郄。陰郄穴也。(本於王注)張云。郄。隙同。高雲。其變病者。言始病心包之經脈。今變病太陽之孫絡。當刺郄中。而取其血者。郄中。足太陽之委中。乃膕中央之合穴也。簡按據刺腰痛論。郄中。即委中。刺瘧論。太陽瘧。刺郄中。甲乙。作膕中。王引黃帝中誥圖經云。委中主之。古法以委中為郄中也。似高注不可廢。

肌肉痿,馬吳據新校正。肌。作飢。是。

善瘈,甲乙。作善瘈瘲。張云。瘈。手足掉掣也。簡按玉機真臟論云。筋脈相引而急。病名曰瘛。瘛。瘈同。甲乙添瘲字。似非是。

少陰血者,張云。少陰腎脈也。脾主濕。腎主水。水能助濕傷脾。故當取少陰之血。以泄其寒實。如厥病篇。治脾心痛者。亦取腎經之然谷太谿。義猶此也。簡按馬吳並從王注。覺允當。

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,馬本。陰股二字句。而註文則尻陰股各一字句。未知孰是。吳云。肺為清虛之臟。主呼出而升陽。肺病則清陽陷於下部。不能自升。邪氣實而為痛耳。簡按馬張仍王義。今從之。

不能報息,張云。報。復也。不能報息。謂呼吸氣短。難於接續也。

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,甲乙。內下。有少陰二字。張云。外。言前也。內。言後也。簡按甲乙。增少陰二字。義尤明白。

寢汗,張云。此腎經之實邪也。腎主五液。在心為汗。而腎邪侮之。心氣內微。故為寢汗。如脈要精微論。曰陰氣有餘。為多汗身寒。即此之謂。志云。太陽之氣司表。而下出於膀胱。經氣逆則表氣虛。故寢汗出而惡風。

白話文:

【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】

以下為:

「下晡靜」:根據前後文例,應為「日中靜」。王冰注釋中提到的另一說法似乎有理,但經文體例不一,此處暫從舊注。

「夜半靜」:根據前後文例,應為「日昳靜」。

「肺欲收」:肺與秋氣相應,主收斂,因此宜食酸味以收斂肺氣。

「焠㶼」:焠音翠,㶼音哀,指燒烤爆炒的食物。《韻會》解釋「焠」為燒灼,《荀子·解蔽》注釋「焠」為灼熱,《廣韻》則指極熱之物。

「腎欲堅」:腎主閉藏,氣機貴在周密,因此腎氣需堅固,宜食苦味以堅固腎氣。腎病時水液泛濫,苦味屬火,能助腎堅固。

「至於所生而持」:「於」字在《甲乙經》中作「其」,此處應以「於」為準。

「𥉂𥉂」:音乎光反,指眼睛視物不明。

「脅支滿」:「支」為支撐之意。有注釋誤解為「兩脅支離而滿」或「少陰支絡滿痛」,實則指脅下支撐脹滿。

「脅下痛」:《甲乙經》作「兩胠痛」。

「肩甲」:即「肩胛」。

「舌下血者」:心主舌,故刺舌下出血以瀉實邪。《甲乙經》無「舌下」二字,此說較合理。

「其變病」:指少陰病出現異於前述的症狀,如無故發笑等。王冰注釋為「嘔變」,並不恰當。

「郄中」:即委中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《刺腰痛論》與《甲乙經》均指此穴,王冰注引《黃帝中誥圖經》亦認同。

「肌肉痿」:據新校正,「肌」應作「飢」,指飢餓感導致的痿弱。

「善瘈」:《甲乙經》作「善瘈瘲」,指手足抽搐。「瘈」與「瘛」同義,指筋脈拘急。

「少陰血者」:腎屬少陰,脾主濕,腎水過盛則傷脾,故刺少陰出血以瀉寒實。類似《厥病篇》治脾心痛取腎經然谷、太谿穴之理。

「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」:肺為清虛之臟,主升陽,肺病則清陽下陷,邪氣實而致痛。

「不能報息」:指呼吸短促,難以接續。

「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」:《甲乙經》於「內」下增「少陰」二字,意指足太陽經前方與厥陰經後方(含少陰)的瘀血。

「寢汗」:腎經實邪擾心,心氣內虛,故睡中出汗。《脈要精微論》雲「陰氣有餘則多汗身寒」,即此理。太陽經氣逆亂則表虛,故寢汗惡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