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

法四時五行而治,志云。法於四時五行。而為救治之法。高雲診治之。

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,白虎通云。五行。言行者。欲言天行氣之義也。漢藝文志云。五行者。五常之形氣也。釋名云。五行者。五氣也。於其方各施行也。尚書正義云。五行。即五材也。言五者。各有材幹也。謂之行者。若在天則五氣流行。在地則世所行用也。

卒聞之,馬雲。卒。盡也。素問靈樞。言願卒聞之者甚多。其義仿此。

肝苦急,吳云。肝為將軍之官。志怒而急。急則自傷而苦之矣。宜食甘以緩之。則急者可平也。馬雲。凡飲食藥物皆然。

心苦緩,吳云。心以長養為令。誌喜而緩。緩則心氣散逸。自傷其神矣。急宜食酸以收之。

脾苦濕,吳云。脾以制水為事。喜燥惡濕。濕勝則傷脾土。宜食苦以燥之。

肺苦氣上逆,吳云。肺為清虛之臟。行降下之令。若氣上逆。則肺苦之。急宜食苦。以泄肺氣。

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,張云。腎為水臟。藏精者也。陰病者苦燥。故宜食辛以潤之。蓋辛從金化。水之母也。其能開腠理。致津液者。以辛能通氣也。水中有真氣。惟辛能達之。氣至水亦至。故可以潤腎之燥。志云。以上論五臟所主之時日。及五苦五味。以下論五臟之病。有間甚之時日。及五欲五補五瀉。簡按王好古湯液本草。有五臟苦欲補瀉藥味之例。李中梓醫宗必讀。有苦欲補瀉論。當稽考。

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,滑云。此一句九字。疑元是註文。

持於冬,汪機云。愚謂執持堅定也。猶言無加無減。而平定也。

下晡,玉篇。晡。申時也。簡按史記天官書。旦至食。食至日昳。日昳至餔。餔至下餔。下餔至日入。知是下晡。在晡時之後。日入之前。吳以為申酉。是也。

急食辛以散之,吳云。肝木喜條達。而惡抑鬱。散之則條達。故食辛以散之。

用辛補之酸瀉之,吳云。順其性為補。反其性為瀉。肝木喜辛散。而惡酸收。故辛為補。而酸為瀉也。簡按辛。金味也。金剋木。乃辛在肝為瀉。而云用辛補之何。蓋此節。專就五臟之本性而言補瀉。不拘五行相剋之常理也。下文心之咸亦同。

心欲軟,吳云。心為火臟。心病則剛燥矣。宜食鹹以軟之。蓋咸從水化。故能濟其剛燥使軟也。

用鹹補之甘瀉之,吳云。心火喜軟而惡緩。故咸為補。甘為瀉也。馬雲。此乃因其性而治之耳。

溫食飽食,吳。溫。作濕。注云。濕食。水果之類。高同。云。濕食。水濕之食也。張云。溫。言非熱。防滯也。簡按二說未詳孰是。

日昳,書無逸疏。昃。亦名昳。言日蹉跌而下。謂未時也。熊音。昳。音迭。日昃也。簡按吳云。日昳。戌也。張云。日晐曰昳。

白話文:

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

順應四時五行的規律來治療疾病。所謂五行,指的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
肝臟厭惡氣機急促,宜食用甘味食物以緩和;心臟厭惡舒緩過度,宜食用酸味食物以收斂;脾臟厭惡濕氣,宜食用苦味食物以燥濕;肺臟厭惡氣機上逆,宜食用苦味食物以降氣;腎臟厭惡乾燥,宜食用辛味食物以潤燥。

辛味能疏通腠理,促進津液運行,使氣機通暢。

冬季時,病情容易穩定。

「下晡」指的是申時(下午3至5時)之後、日落之前的時段。

肝氣鬱結時,應急食辛味食物以疏散;順應肝性(辛散)為補,違逆肝性(酸收)為瀉。

心臟喜柔軟,宜用鹹味軟化;順應心性(鹹軟)為補,違逆心性(甘緩)為瀉。

飲食宜溫和,避免過飽。

「日昳」指太陽偏西的未時(下午1至3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