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
遊溢,吳云。遊。流行也。溢。湧溢也。張云。遊。浮游也。
水精四布五經並行,張云。水因氣生。氣為水母。凡肺氣所及。則水精布焉。然水名雖一。而清濁有分。清者為精。精如雨露。濁者為水。水如江河。故精歸五臟。水歸膀胱。而五經並行矣。五經。五臟之經絡也。
陰陽揆度,馬雲。五臟並行乎。水精真有合於四時五臟。及古經陰陽揆度等篇之常義也。志云。揆度。度數也。總結上文。而言經脈之道。合於四時五行之次序。陰陽出入之度數。以為經脈之經常。
太陽臟獨至,高雲。三陽主六腑。腑能藏物。亦謂之臟。張云。此言臟氣不和。而有一臟太過者。氣必獨至。諸證不同。針治亦異也。吳云。獨見太陽脈象。下文象三陽而浮。是。
下輸,馬吳張並云。膀胱經之輸穴束骨。腎經之輸穴太谿。高雲。太陽之脈。起於足小指之至陰。故當取之下輸。俞。輸穴也。
重並也,志云。兩陽合於前。故曰陽明。陽明之獨至。是太少重並於陽明。陽盛故陰虛矣。
當瀉陽補陰取之下輸,馬吳張並云。陽明之輸陷谷。太陰之輸太白。高雲。陽明之脈。起於足大指次指之厲兌。故當取之下輸。
蹻前卒大取之下輸,馬吳張並云。卒。猝同。下輸。謂臨泣也。高雲。少陽起於足小指次指之竅陰。故亦當取之下輸。
一陽之過也,馬雲。過者。病也。張云。此釋獨至之義。為一臟之太過。舉少陽而言。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。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知也。一陽。少陽也。
五脈氣少,徵四失論云。診不中五脈。吳云。五臟皆受氣於脾而後治。若胃氣不調於脾。則諸脈皆失其母。無以受氣。故氣少也。
宜治其下輸,馬吳張並云。補足陽明之陷谷。瀉足太陰之太白。
一陽獨嘯少陽厥也,馬張據新校正。一陽作二陰。少陽作少陰。張云。獨嘯。獨熾之謂。蓋嘯為陽氣所發。陽出陰中。相火上炎。則為少陰熱厥。而陽並於上。故心肝脾肺四脈。為之爭張。而其氣則歸於腎。故曰獨嘯。志云。夫氣激於喉中而濁。謂之言。氣激於舌端而清。為之嘯。蓋氣鬱而欲伸出之。簡按嘯。說文。吹聲也。詩箋。蹙口而出聲。唐孫廣嘯旨云。氣激於舌而清。謂之嘯。王云。耳中鳴如嘯聲。馬吳依之。於義不允。當從張注。
宜治其經絡,馬張並云。太陽經穴崑崙。絡穴飛揚。少陰經穴復溜。絡穴大鐘。
厥陰之治也,張云。治。主也。
真虛㾓心,張云。肝邪獨至。真氣必虛。木火相干。故心為㾓痛。高雲。真虛。猶言真假。㾓。憂也。言厥陰治之真假。當憂心以審之。即太陰之用心省真也。簡按㾓。與腨㾓(陰陽別論)之㾓同義。高注迂僻不可從。
白話文:
【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】
遊溢:指水氣流行湧溢的狀態。
水精四布五經並行:水液因氣化而生成,氣為水之根源。肺氣所到之處,水液精微得以布散。水液雖同為一類,但有清濁之分:清者為精微,如雨露滋養;濁者為水液,如江河運行。精微歸於五臟,水液歸於膀胱,五臟經絡同時運行。
陰陽揆度:指經脈運行符合四時五行規律,陰陽出入的度數,為經脈運行的常理。
太陽臟獨至:太陽經氣過盛,單獨顯現脈象,如三陽脈浮。
下輸:指膀胱經的輸穴束骨,腎經的輸穴太谿。太陽經起於足小指至陰穴,故取足部輸穴治療。
重並也:陽明經氣獨盛,表示太陽、少陽之氣併入陽明,陽盛導致陰虛。
當瀉陽補陰取之下輸:陽明經的輸穴為陷谷,太陰經的輸穴為太白。陽明經起於足大指次指的厲兌穴,故取足部輸穴治療。
蹻前卒大取之下輸:指少陽經氣突然亢盛,取足臨泣穴治療。少陽經起於足小指次指的竅陰穴,故亦取足部輸穴。
一陽之過也:少陽經氣過盛,表示太陽、陽明經氣也可能過盛。
五脈氣少:五臟皆依賴脾氣供養,若胃氣不調,則五脈氣血不足。
宜治其下輸:補足陽明經的陷谷穴,瀉足太陰經的太白穴。
一陽獨嘯少陽厥也:指少陰熱厥,相火上炎,導致心、肝、脾、肺四脈氣血上衝,根源在腎。
宜治其經絡:取太陽經的崑崙穴(經穴)、飛揚穴(絡穴),少陰經的復溜穴(經穴)、大鐘穴(絡穴)。
厥陰之治也:指厥陰經主導病變。
真虛㾓心:肝邪過盛,真氣虛弱,木火相剋,導致心痛。㾓指憂痛,與陰陽別論中的「腨㾓」同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