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

辟辟然,高雲。硬而呆實。無胃氣也。簡案辟辟如彈石。又見平人氣象論。

色澤以浮,張云。澤。潤也。浮。明也。顏色明潤者。病必易已也。

明告之,張云。明告病家。欲其預知吉凶。庶無後怨。

懸絕沉澀,高雲。懸絕無根。或沉澀不起者。是無胃氣。

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,張云。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。似乎相反。但上文云。病在中脈虛。言內積之實者。脈不宜虛也。此云病在中脈實堅。言內傷之虛者。脈不宜實堅也。前云病在外脈澀堅。言外邪之盛者。不宜澀堅。以澀堅為沉陰也。此言病在外。脈不實堅。言外邪方熾者。不宜無力。以不實堅為無陽也。四者之分。總皆正不勝邪之脈。故曰難治。詞若相反。理則實然。新校正以謂經誤。特未達其妙耳。簡按馬吳諸家。亦從原文。為與平人氣象論別一義。然考經文。不若新校正以為誤之妥貼矣。

五實死,薛云。五實五虛具者皆死。然氣虛至盡。盡而死者。理當然也。若五實者。何以亦死。蓋邪之所湊。其氣必虛。不脫不死。仍歸於氣盡耳。然虛實俱有真假。所當辨耳。

悶瞀,釋音。瞀。音茂。吳。音務。張云。昏悶也。一曰。目不明。高雲。悶。郁也。瞀。目不明也。簡按靈經脈篇。交兩手理瞀。銅人注。引太素注云。瞀。低目也。玉篇。目不明貌。楚辭九章。中悶瞀之忳忳。王逸注。煩亂也。考數義。張為昏悶。似是。

白話文:

《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》:

「辟辟然」:形容脈象硬而呆滯,缺乏彈性,表示胃氣已絕。另見《平人氣象論》中「如彈石」的比喻。

「色澤以浮」:面色潤澤明亮,代表病情較輕,容易治癒。

「明告之」:明確告知病患及其家屬病情與預後,使其預先瞭解吉凶,避免後續埋怨。

「懸絕沈澀」:脈象懸浮無根,或沈澀無力,均屬胃氣衰竭的表現。

「病在中脈實堅,病在外脈不實堅」:

  • 病在內(實證)而脈象虛弱,或內傷虛證卻脈象實堅;
  • 病在外(邪盛)而脈象澀堅(陰脈),或外邪熾盛卻脈象無力(陽虛),皆屬正氣不敵邪氣,難以治療。
    註解者指出,此段看似與《平人氣象論》矛盾,實則角度不同:前者強調實證忌虛脈,後者強調虛證忌實脈,並非經文錯誤。

「五實死」:
五實(邪氣充斥)與五虛(正氣衰竭)皆可致死。五實致死的原因在於邪盛必耗正氣,最終仍歸於氣絕。虛實證皆有真假,需仔細辨別。

「悶瞀」:

  • 釋義:昏沈煩悶,或視物不清(「瞀」指眼睛昏花)。
  • 出處補充: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悶瞀」為雙手交叉時的低頭昏沈感;《楚辭》注釋解為「心煩意亂」。綜合來看,此處以「昏悶」更貼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