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

滿十日法當死,吳云。天干一周。五臟生意皆息。故死。

法當三歲死,滑云。三歲。當作三日。夫以肺病而來。各傳所勝。至腎傳心。法當十日死。及腎傳之心。心復傳肺。正所謂一臟不復受再傷者也。又可延之三歲乎。吳本。歲。作噦。注云。當五歲氣衰之時。三噦則死。昂云。此亦言其大較耳。吳注。改三歲作三噦。欠理。

怒則肝氣乘矣,志云。肝。當作肺。

悲則肺氣乘矣,志云。肺。當作肝。悲。當作思。簡按悲。不必改。

及其傳化,趙府本。熊本。及。作反。吳同。

大骨枯藁大肉陷下,張云。大骨大肉。皆以通身而言。如肩脊腰膝。皆大骨也。尺膚臀肉。皆大肉也。肩垂項傾。腰重膝敗者。大藏之枯藁也。尺膚既削。臀肉必枯。大肉之陷下也。馬雲。大骨者。即生氣通天論所謂高骨也。愚嘗見一人有腎衰之疾。果於腰骨。高起寸余。此大骨枯藁故也。簡按張注是。

期六月死,張云。三陰虧損。死期不出六月。六月者。一歲陰陽之更變也。若其真臟已見。則不在六月之例。可因克賊之日。而定其期矣。簡按大骨枯藁云云。凡五項。王注配於五臟釋之。諸家則漫然為五臟敗注。今細玩之。不若王義為得矣。

內痛引肩項,吳云。心臟又壞矣。張云。病及心經。較前已甚。

破䐃,釋音。䐃。音郡。集韻。渠隕切。音窘。馬雲。䐃者。肉之分理也。吳云。䐃。肘膝髀厭高起之處。病人為陰火所灼。晝夜不安其身。轉側多則䐃肉磨裂。簡按靈壽夭剛柔篇云。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。王注似是。史崧音釋。腹中䐃脂(原出玉篇)高雲。肌腠曰。肉脂膏曰䐃。

真臟見十月之內死,滑云。真臟見。恐當作未見。若見則十月之內。當作十日之內。馬吳諸家並云。月。當作日。

肩髓內消,志云。肩髓者。大椎之骨髓。上會於腦。是以項骨傾者。死不治也。

真臟來見,諸家從新校正。來。作未。

急虛身中卒至,吳云。急虛。暴絕也。中。邪氣深入之名。卒至。卒然而至。不得預知之也。高雲。急虛。正氣一時暴虛也。身中。外邪陡中於身也。卒至。客邪卒至於臟也。

五臟絕閉,吳云。絕。氣絕也。閉。九竅塞也。

毛折,吳云。率以毛折死者。皮毛得衛氣而充。毛折則衛氣敗絕。是為陰陽衰極。故死。志云。夫脈氣流經。經氣歸於肺。肺朝百脈。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。而後行氣於臟腑。是臟腑之氣欲絕。而毛必折也。

責責然,高雲。不流通也。

如循薏苡子,張云。短實堅強。而非微鉤之本體。本草。圖經云。薏苡。實青白色。形如珠子而稍長。故人呼為薏苡珠子。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。陶氏云。交趾者最大。彼土呼為簳珠。

白話文:

《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》:

  1. 「滿十日法當死」:吳崑解釋,天干循環一周(十日),五臟生機斷絕,因此死亡。

  2. 「法當三歲死」:滑壽認為「三歲」應為「三日」。肺病傳至其他臟腑,最終傳至心臟,理論上十日內死亡;若心臟再傳回肺臟,表示同一臟腑二次受損,不可能延至三年。吳崑版本將「歲」改為「噦」,指五臟氣衰時,三次呃逆即死。汪昂認為此為概略說法,吳崑改字欠妥。

  3. 「怒則肝氣乘矣」:張志聰認為「肝」應為「肺」。

  4. 「悲則肺氣乘矣」:張志聰主張「肺」應為「肝」,「悲」改為「思」。丹波元簡認為「悲」字不必改。

  5. 「及其傳化」:趙府本與熊宗立版本中「及」作「反」,吳崑同。

  6. 「大骨枯槁大肉陷下」:張景岳解釋,「大骨」指全身大關節(如肩、脊、腰、膝),「大肉」指尺膚與臀肉。若肩垂、腰膝廢弛,尺膚削瘦,即為臟腑衰敗之象。馬蒔舉例,腎衰者腰骨凸出寸餘,即「大骨枯槁」。丹波元簡認同張注。

  7. 「期六月死」:張景岳指出,三陰經虧損者,死期不超過六月(陰陽變換週期)。若真臟脈已現,則依五行剋賊之日推算,不侷限六月。丹波元簡認為王冰以五臟對應五項症狀之解較合理。

  8. 「內痛引肩項」:吳崑認為心臟已損,張景岳指病情已深入心經。

  9. 「破䐃」:馬蒔解「䐃」為肌肉紋理;吳崑指肘膝高突處,患者因陰火灼燒輾轉磨裂。丹波元簡引《靈樞》「肉䐃堅而有分者」,認同王冰注。史崧釋為腹中脂肪,高世栻區分肌肉為「肉」,脂膏為「䐃」。

  10. 「真臟見十月之內死」:滑壽推測「見」應為「未見」,若真臟脈現,則「十月」當為「十日」。馬蒔、吳崑等均主張「月」為「日」之誤。

  11. 「肩髓內消」:張志聰解釋,肩髓連通腦部,若頸骨傾斜則不治。

  12. 「真臟來見」:諸家依新校正本,「來」改為「未」。

  13. 「急虛身中卒至」:吳崑解「急虛」為暴絕,「中」為邪氣深入,「卒至」指突發無預兆;高世栻解為正氣驟虛,外邪陡中臟腑。

  14. 「五臟絕閉」:吳崑指臟氣斷絕、九竅閉塞。

  15. 「毛折」:吳崑稱毛髮斷折因衛氣敗絕,陰陽衰極;張志聰補充,肺輸精於皮毛,毛折反映臟腑氣絕。

  16. 「責責然」:高世栻解為氣血不流通。

  17. 「如循薏苡子」:張景岳形容脈象短實堅硬,非正常微鉤脈。引《本草圖經》描述薏苡子形似珠而長,可穿線為戲;陶弘景稱交趾產最大,當地稱「簳珠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