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2.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

馬雲。第六節。有曰名曰玉機。內又論真臟脈。故名篇。

春肝如弦,肝。諸本作脈。當改。下同。

善忘,志云。經曰。氣並於上。亂而喜忘。高雲。肝脈太過。則令人善忘。傷寒論云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。簡按馬吳張仍王注。作善怒。是。

巔疾,甲乙。作癲疾。(詳義。見於脈要精微。)

其氣來不盛去反盛,張云。言來則不足。去則有餘。即消多長少之意。故扁鵲於春肝夏心秋肺冬腎。皆以實強為太過。病在外。虛微為不及。病在內。辭雖異。而意則同也。簡按新校正引難經文。謂與素問不同。故張有此說。

膚痛為浸淫,甲乙。膚。作骨。非。吳云。浸淫。熱不得去。浸漬而淫。邪熱漸深之名。今之蒸熱不已。是也。簡按宋玉風賦。夫風生於地。起於青蘋之末。浸淫溪谷。漢書五王傳師古注。浸淫。猶漸染也。當從王義。志云。浸淫。膚受之瘡。火熱盛也。此據金匱浸淫瘡為解。亦非。

氣泄,張云。心氣不足而煩。心虛陽侵肺而咳唾。下為不固而氣泄。高雲。氣泄。後氣下泄也。

中央堅兩旁虛,吳云。中央堅。浮而中堅也。張同。簡按何氏醫碥云。虛。猶散也。惟兩旁散。而中央不散。與上所謂去散者異矣。

慍慍然,脈經。作溫溫。熊音。慍慍。音醞。含怒意。馬雲。不舒暢也。簡按蓋此方書所謂背膊倦悶之謂。吳張並云。悲鬱貌。非。

下聞病音,張云。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。志云。虛氣下逆。則聞呻吟之病音。吳。下。改及字。簡按下字不穩。姑從張義。

沉以摶故曰營,摶。當作搏。諸本作搏。注同。吳云。營。營壘之營。兵之守者也。冬至閉藏。脈來沉石。如營兵之守也。馬張並同。簡按王注如營動。未詳。高本。搏。作摶。云。摶。聚也。誤。

其去如數,吳云。其實未數也。蓋往來急疾。類於數耳。張云。動止疾促。營之不及也。蓋數本屬熱。而此真陰虧損之脈。亦必緊數。然愈虛則愈數。原非陽強實熱之數。故云如數。則辨析之意深矣。

心懸如病飢,張云。真陰虛。則心腎不交。故令人心懸而怯。如病飢也。

,釋音。音蒸。熊本作眇。音亡沼反。一目小也。誤。馬。吳。音緲。張。音秒。甲乙注。音停。通雅云。今唐韻。韻會。字彙。日月燈。皆遺䏚字。當音渺。

小便變,甲乙變下。有黃赤二字。張云。變者。謂或黃或赤。或為遺淋。或為癃閉之類。由腎水不足而然。

逆從之變異也,馬雲。循四時之序。謂之曰從。其有過與不及。而為諸病者。謂之曰逆。吳云。脈逆其順。則變異為病。高同。

如鳥之喙,新校正云。喙。別本作啄。簡按難經。脾者。中州也。其平和不可得見。衰乃見耳。來如雀之啄。如水之下漏。是脾之衰見也。據平人氣象論。銳堅如鳥之喙。作喙為是。

白話文:

《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》:

第六節提到「玉機」,內容討論真臟脈,因此以此為篇名。

關於「春肝如弦」
「肝」字在各版本中多作「脈」,應修正,後文同。

「善忘」
《志》解釋:經典提到「氣上逆則心神紊亂而健忘」。《高》認為肝脈過盛會導致健忘。《傷寒論》也說長期瘀血會使人健忘。簡按指出,馬、吳、張等註解仍依王冰註解作「善怒」,但此處應為「善忘」。

「巔疾」
《甲乙經》作「癲疾」。(詳細解釋見《脈要精微論》。)

「其氣來不盛去反盛」
張註解:指脈象來時不足,去時有餘,即消耗多而增長少。扁鵲認為春肝、夏心、秋肺、冬腎的脈象若實強為太過,病在外;虛微為不及,病在內。雖用詞不同,但意義一致。簡按提到《新校正》引《難經》與《素問》說法不同,故張有此解釋。

「膚痛為浸淫」
《甲乙經》將「膚」誤作「骨」。吳註解:「浸淫」指熱邪滯留,逐漸深入,類似現代的持續發熱。簡按引《宋玉·風賦》及《漢書》註解,認為「浸淫」是漸進擴散之意,應從王冰之說。《志》解釋為火熱旺盛的皮膚瘡瘍,此據《金匱》「浸淫瘡」而來,但非本義。

「氣洩」
張註解:心氣不足導致煩躁,心虛陽氣侵犯肺而咳唾,下焦不固而氣洩。《高》解釋「氣洩」為後陰排氣。

「中央堅兩旁虛」
吳註解:「中央堅」指脈浮而中部堅實。張同此說。簡按引《醫碥》解釋「虛」為散,指兩旁散而中央不散,與前文「去散」不同。

「慍慍然」
《脈經》作「溫溫」。熊音註「慍慍」為含怒之意。馬註解為不舒暢。簡按認為類似醫書所說的「背膊倦悶」。吳、張解釋為悲鬱貌,不確。

「下聞病音」
張註解:指喘息時喉下有聲。《志》認為是虛氣上逆導致的呻吟聲。吳將「下」改為「及」。簡按認為「下」字不穩妥,暫從張說。

「沈以摶故曰營」
「摶」應作「搏」,各版本均作「搏」。吳註解:「營」如營壘之守,比喻冬至閉藏時脈沈實如守兵。馬、張同此說。簡按指出王冰註解「如營動」不明確。《高》誤將「搏」作「摶」。

「其去如數」
吳註解:脈並非真數,而是往來急疾類似數脈。張註解:脈動急促是真陰虧損的表現,雖似熱證的數脈,但愈虛愈數,非實熱所致,故稱「如數」。

「心懸如病飢」
張註解:真陰虛導致心腎不交,使人心中空懸如飢餓感。

「䏚」
釋音讀「蒸」,熊本誤作「眇」(一目小)。馬、吳讀「緲」,張讀「秒」。《甲乙經》註音「停」。《通雅》指出「䏚」字未被收錄,應讀「渺」。

「小便變」
《甲乙經》補充為「黃赤」。張註解:「變」指小便異常,如黃赤、淋濁或癃閉,因腎水不足所致。

「逆從之變異也」
馬註解:順應四時為「從」,過與不及致病為「逆」。吳註解:脈逆順序則變異為病。《高》同此說。

「如鳥之喙」
《新校正》提到別本作「啄」。簡按引《難經》及《平人氣象論》,認為「喙」正確,形容脾衰時脈如鳥嘴尖銳堅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