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4)

1.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

少陽脈至,張云。少陽之氣。王於冬至後六十日。是時陽氣尚微。陰氣未退。故長數為陽。疏短為陰。而進退未定也。

陽明脈至,張云。陽明之氣。王於雨水後六十日。是時陽氣未盛。陰氣尚存。故脈雖浮大。而仍兼短也。此論但言三陽。而不及三陰。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。是也。及閱七難所載。則陰陽俱全。三陽與此皆同。至。謂太陰之至。緊大而長。少陰之至。緊細而微。厥陰之至。沉短而敦。此三陰三陽之辨。乃氣令必然之理。蓋陰陽有更變。脈必隨於時也。

琅玕,張云。符瑞圖曰。玉而有光者。說文曰。琅玕似珠。簡按禹貢。厥貢惟球琳琅玕。孔傳。琅玕。石而似珠。爾雅釋地。西北之美者。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。郭注。琅玕。狀如珠也。山海經曰。崑崙山。有琅玕。附。李時珍云。在山為琅玕。在水為珊瑚。

微曲,汪機云。偃曲。乃略近低陷之意。數至之中。而有一至似低陷。不應指也。張云。喘喘連屬。急促相仍也。其中微曲。即鉤多胃少之義。吳云。不能如循琅玕之滑利矣。

前曲後居,吳本。居。作倨。張云。前曲者。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。後居者。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。如持革帶之鉤。而全失充和之氣。是但鉤無胃也。故曰心死。簡按丁德用注十五難云。後居。倨而不動。勁有故曰死也。王注居為不動。蓋讀為倨。故吳直改之。倨。踞同。漢書。高祖箕踞。張耳傳。作箕倨。踞。蹲也。故為不動之義。

厭厭聶聶,吳云。翩翻之狀。浮薄而流利也。馬雲。恬靜之意。

如落榆莢,十五難。落。作循。莢。作葉。甲乙同。馬雲。輕虛以浮之意。張云。輕浮和緩貌。即微毛之義也。李時珍云。榆有數十種。莢榆。其木甚高大。未生葉時。枝條間先生榆莢。形狀似錢而小。色白成串。俗呼榆錢。後方生葉。

不上不下如循雞羽,吳云。不上下。則非厭厭聶聶翩翻流利之形矣。如循雞羽。澀而難也。高雲。如循雞羽。極輕極虛。不若榆莢之落也。馬雲。雞羽兩旁雖虛。而中央頗有堅意。所以謂之病也。簡按玉機真臟論。秋病脈曰。其氣來毛。而中央堅兩旁虛。此謂太過。王注蓋本於此。而馬衍其義。

如風吹毛,簡按毛。草也。左傳隱三年。澗溪沼沚之毛。丁德用十五難注云。風吹毛者。飄騰不定。無歸之象。

招招,馬雲。招。迢同。迢迢然。長竿末梢。最為軟弱。揭之則似弦而甚和。所以謂之平也。張云。揭。高舉也。高揭長竿。梢必柔軟。即和緩弦長之義。招招。猶迢迢。吳意同。志云。以手相呼曰招。招招。乍伏之象。高雲。柔和而起伏也。簡按集韻。迢迢。高貌。義難葉。志注本於詩邶風招招舟子之疏。尤得其解。

白話文:

【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】:

少陽脈的表現
張氏解釋:少陽之氣在冬至後六十日最旺盛。此時陽氣仍微弱,陰氣未完全消退,因此脈象呈現長而數為陽、疏而短為陰的特徵,顯示陰陽消長尚未穩定。

陽明脈的表現
張氏說明:陽明之氣在雨水後六十日最盛。此時陽氣未達頂峰,陰氣仍有殘留,故脈象雖浮大但仍帶短促。此處僅論三陽脈而未提三陰脈,後世學者懷疑是古籍脫漏,確有道理。參考《難經·七難》記載,三陰脈如下:太陰脈緊大而長,少陰脈緊細而微,厥陰脈沈短而敦實。此為三陰三陽脈的區別,反映氣候變化對脈象的必然影響。

琅玕
張氏引述:《符瑞圖》稱「有光澤的玉」,《說文解字》形容「似珠的玉石」。《尚書·禹貢》記載琅玕為貢品,孔安國註解為「似珠的石」。《爾雅》提及崑崙山產美玉與琅玕。李時珍補充:山中所產稱琅玕,水中所生為珊瑚。

微曲
汪機認為:脈象略顯低陷,數次搏動中偶有一次微弱不應指。張氏解釋:脈來急促連續,其中微曲表示鉤脈多而胃氣少。吳氏指出:此時脈象已不如琅玕般滑利。

前曲後居
吳氏版本「居」作「倨」。張氏說明:輕按脈象堅硬不柔,重按則牢實不動,如摸皮革帶鉤,完全失去柔和之氣,屬無胃氣的純鉤脈,主心臟衰竭。註解引《難經》丁德用說法:「後居」即僵硬不動,勁急為死脈。

厭厭聶聶
吳氏形容如鳥羽輕飄浮動;馬氏解為恬靜之感。

如落榆莢
《難經》作「循榆葉」。馬氏認為指脈象輕虛上浮;張氏描述為輕柔和緩,如榆錢(榆樹未葉先結的串狀白莢)飄落。

不上不下如循雞羽
吳氏指出:脈不流利而澀滯,如摸雞羽般阻礙。高氏補充:較榆莢更輕虛;馬氏比喻雞羽兩側柔軟但中央堅硬,屬病脈。

如風吹毛
註解引《左傳》「毛」指草木,形容脈象如風吹草般散亂無根,飄忽不定。

招招
馬氏解同「迢迢」,如長竿末梢柔軟輕晃,呈現和緩弦長的平脈。張氏進一步比喻高舉長竿的柔韌感。另有註解認為「招招」如招手般起伏柔和,或解為舟子搖櫓的節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