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43)
卷二 (43)
1.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
脈尺粗,熊本。無脈字。吳同。當刪。
謂之熱中,簡按王注。謂下焦中也。非。馬雲。熱氣在腹。謂之熱中也。
目裹微腫,宋本。裹。作里。吳同。志高作內。並非。
胃疸,簡按疸。癉同。即前篇所謂消中。後世所稱中消渴也。馬雲。谷疸。志云。黃疸。並非。
面腫曰風,馬雲。水證有兼風者。其面發腫。蓋面為諸陽之會。風屬陽。上先受之。故感於風者。面必先腫。不可誤以為止於水也。評熱論。水熱穴論。論疾診尺篇。皆名曰風水。王注以為胃風者非。及考風論。胃風之狀。並無面腫之說。簡按金匱要略云。面目腫大有熱。名曰風水。又云。腰以上腫。當發汗。
足脛腫曰水,吳云。脾胃主濕。腎與膀胱主水。其脈皆行於足脛。故足脛腫者為水。簡按金匱要略云。腰以下腫。當利小便。
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,趙府本。妊。作任。熊吳張並同。張云。心脈動甚者。血王而然。王啟玄雲云。蓋指心經之脈。即神門穴也。其說甚善。任。妊同。孕也。簡按論疾診尺亦曰。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。知是全本作足少陰者。未為得。王以動為厥厥動搖之動脈。馬以妊子為男子。皆誤。
未有臟形,馬雲。未有正臟之脈相形。而他臟之脈反見。春夏脈宜浮大。今反沉細而瘦。秋冬脈宜沉細。今反浮大而肥。此即所謂逆四時也。玉機真臟論云。未有臟形於春夏。而脈沉澀。秋冬脈浮大。名曰逆四時。與此義同。志云。未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臟形。簡按吳張為真臟之脈形。非。
命曰反四時也,吳刪四時二字。馬雲。是皆難治之證。猶脈之反四時也。王注為衍文。殊不知古人以彼形此。則未必非取譬之意。(王注。當是新校正。)簡按馬注似傅會。
肝不弦腎不石也,張云。人生所賴者水穀。故胃氣以水穀為本。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本。若脈無胃氣。而真臟之脈獨見者死。即前篇所謂但弦無胃。但石無胃之類。是也。然但弦但石。雖為真臟。若肝無氣則不弦。腎無氣則不石。亦由五臟不得胃氣而然。與真臟無胃者等耳。志云。弦鉤毛石。胃氣所生之真象也。真象見者。謂胃氣已絕。故死。然五臟之真象。乃胃腑精氣之所生。精氣絕。則肝不弦。腎不石。而又帶鉤彈石之死脈見矣。高雲。至春而肝不微弦。至冬而腎不微石也。簡按高仍王義。近是。謝縉翁及袁表校本脈經。作肝但弦。心但鉤。脾但弱。肺但毛。腎但石也。未知據何本。
太陽脈至,張云。此言人之脈氣。必隨天地陰陽之化。而為之卷舒也。太陽之氣。王於穀雨後六十日。是時陽氣太盛。故其脈洪大而長也。馬雲。按王注扁鵲脈法。亦後世假託之言耳。(王注。當是新校正。)簡按新校正扁鵲脈法。出於脈經。呂廣說。出於七難注。太陽脈云云八字。吳本移於陽明後。仿於七難之例也。
白話文:
【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】
脈象顯示尺脈粗大,熊本版本中無「脈」字,吳本相同,應刪除。
「謂之熱中」,簡按王註解釋為下焦中熱,此說不正確。馬雲認為熱氣積聚在腹部,稱為熱中。
「目裹微腫」,宋本中「裹」作「里」,吳本相同。志高版本作「內」,均不正確。
「胃疸」,簡按「疸」與「癉」同義,即前文所說的消中症,後世稱為中消渴。馬雲解釋為谷疸,志雲解釋為黃疸,均不正確。
「面腫曰風」,馬雲解釋水腫病症若兼有風邪,面部會腫脹。因面部為諸陽經交會之處,風屬陽邪,故感風邪者面部先腫,不可誤以為單純水腫。評熱論、水熱穴論、論疾診尺篇皆稱此為風水。王注認為是胃風,此說錯誤。考《風論》中胃風的症狀並無面腫之說。簡按《金匱要略》提到面目腫大且發熱稱為風水,又說腰以上腫脹應發汗治療。
「足脛腫曰水」,吳雲解釋脾胃主濕,腎與膀胱主水,其經脈皆行於足脛,故足脛腫脹為水腫。簡按《金匱要略》提到腰以下腫脹應利小便。
「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」,趙府本中「妊」作「任」,熊、吳、張本皆同。張雲解釋心脈搏動明顯是因血氣旺盛。王啟玄認為此脈指心經的神門穴,其說法正確。「任」與「妊」同義,指懷孕。簡按《論疾診尺》亦提到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為懷孕,可知全本作「足少陰」者不正確。王注將「動」解釋為動脈搏動,馬雲將「妊子」誤解為男子,皆錯誤。
「未有臟形」,馬雲解釋為未有正臟脈象顯現,反而出現其他臟腑的脈象。春夏脈應浮大,卻反見沈細瘦弱;秋冬脈應沈細,卻反見浮大肥厚,此即逆四時之脈。《玉機真臟論》提到春夏未見臟形而脈沈澀,秋冬脈浮大,稱為逆四時,與此義同。志雲解釋為未見春弦、夏鉤、秋毛、冬石的臟腑脈象。簡按吳張認為是真臟脈形,此說不正確。
「命曰反四時也」,吳本刪除「四時」二字。馬雲認為此為難治之證,猶如脈象違逆四時。王注認為是衍文,但古人常以此類比,未必無取譬之意。(王注可能是新校正所加。)簡按馬注似牽強附會。
「肝不弦腎不石也」,張雲解釋人生依賴水穀之氣,故胃氣以水穀為本,五臟又以胃氣為本。若脈無胃氣而獨見真臟脈,則死,如前文所說「但弦無胃」「但石無胃」之類。然而,肝無氣則不顯弦脈,腎無氣則不顯石脈,此亦因五臟失胃氣所致,與真臟無胃者相同。志雲認為弦、鉤、毛、石是胃氣所生的真象,真象顯現表示胃氣已絕,故死。五臟真象由胃腑精氣所生,精氣絕則肝不弦、腎不石,並出現鉤、彈石等死脈。高雲解釋為春季肝不微弦,冬季腎不微石。簡按高說仍依王義,較為合理。謝縉翁及袁表校本《脈經》作「肝但弦,心但鉤,脾但弱,肺但毛,腎但石」,未知依據何本。
「太陽脈至」,張雲解釋人的脈氣隨天地陰陽變化而卷舒。太陽之氣旺於穀雨後六十日,此時陽氣極盛,故脈象洪大而長。馬雲指出王注引扁鵲脈法為後世假託之言。(王注可能是新校正所加。)簡按新校正引扁鵲脈法出自《脈經》,呂廣說出自《七難》注。「太陽脈至」等八字,吳本移至陽明脈後,仿《七難》之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