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42)
卷二 (42)
1.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
臂多青脈,張云。血脫則氣去。氣去則寒凝。凝泣則青黑。故臂見青色。言臂則他可知矣。即診尺之義。志云。診。視也。論診尺必先視臂之脈色。
解㑊,釋音。㑊。音亦。熊同。高雲。解。懈同。㑊。音亦。餘篇解㑊同。猶懈怠。志云。懈惰也。杭世駿道古堂集云。解㑊二字。不見他書。解。即懈。㑊。音亦。倦而支節不能振聳。憊而精氣不能檢攝。筋不束骨。脈不從理。解解㑊㑊。不可指名。非百病中有此一症也。內經言此者凡五。平人氣象論云。尺脈緩澀。謂之解㑊。王氏注。佇不可名。佇。困弱也。(按宋書明恭王皇后傳。後在家。為佇弱婦人。)玉機真臟論云。冬脈太過。則令人解㑊。此從脈起見也。刺瘧論云。足少陽之瘧。令人身體解㑊。寒不甚。熱不甚。惡見人。見人心惕惕然。熱多汗出甚。此從瘧起見也。刺要論云。刺骨無傷髓。髓傷則銷鑠胻酸。體解㑊然不去矣。四時刺逆從論云。夏刺經脈。血氣乃竭。令人解㑊。此從刺而究其極也。要皆從四末以起見。如經所言墮怠。小變其辭。而意較微眇爾。宋景濂送葛醫師序。不得其解。篁南江氏。輯名醫類案。引葉氏錄驗方。以為俗名發痧之證。別列一門。武斷極矣。余嘗見有此病。發必神思躁擾。少腹痛。靈素未嘗言及。與解㑊之義。毫不干涉。殆大繆矣。簡按王注據刺瘧論解之。然此少陽瘧之狀。而非解㑊之義。馬吳張並仍王注。皆不可從。但志高及杭氏之說為穩貼。解㑊字。亦見論疾診尺篇。云。尺肉弱者。解㑊也。蓋解㑊。即懈惰懈倦之謂。四時刺逆從論解㑊。診要經終論作解惰。刺瘧論解㑊。巢源作解倦。此可以證也。㑊。即亦字從人者。與易通。王注氣厥論云。食亦者。謂食入移易而過。不生肌膚。亦。易也。甲乙引氣厥論。作食㑊。骨空論。易髓無孔。王注云。易。亦也。此可以證㑊亦同。而與易通也。而易。謂變易其平常。神農本草蜣螂條。狂易。(證類。音羊。誤。漢書外戚傳云。素有狂易病。師古注。狂易者。狂而變易常性也。)陰陽別論。偏枯痿易。王注。易。謂變易常用。而痿弱無力也。大奇論。跛易偏枯。王注。血氣變易。為偏枯也。知是解易即解惰。變易平常之義矣。滑云。一說作解極。謂懈倦之極也。未知何據。虞氏正傳云。解者。肌肉解散。㑊者。筋不束。俗呼為砂病。內經名解㑊。實非真砂病也。此說亦太誤。
安臥脈盛曰脫血,馬雲。安臥者。不能起也。脈盛者。火愈熾也。火熱則血妄行。故謂之脫血。高雲。安臥。猶嗜臥。
尺澀脈滑謂之多汗,吳云。尺部肌膚澀。是皮毛失其津液也。脈來滑。陰火盛也。陽盛陰虛。故為多汗。陰陽別論曰。陽加於陰。謂之汗。簡按王以脈為尺脈。張同。並誤。
白話文:
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
手臂上出現許多青色脈絡,表示血液流失導致氣虛,氣虛則寒氣凝滯,凝滯則呈現青黑色,因此手臂會顯現青色。提到手臂,其他部位也可同理推斷,這是診斷尺膚的道理。診斷時需先觀察手臂的脈絡色澤。
「解㑊」一詞中的「㑊」讀音同「亦」,意思與「懈怠」相近,指身體疲倦無力、精神不振,筋骨鬆散,脈絡不順。這種狀態並非特定病症,而是多種情況下的共通表現。《內經》多次提及此詞,例如:尺脈緩慢澀滯稱為解㑊;冬季脈象過強會導致解㑊;足少陽經的瘧疾會使人身體解㑊;針刺不當損傷骨髓也可能引發解㑊。總之,解㑊是形容身體鬆懈、偏離正常狀態的泛稱,後世有人誤解為「發痧」,實則無關。
安臥(嗜睡)卻脈象強盛,表示體內火熱過旺,可能導致血液異常流失,稱為「脫血」。
尺膚乾澀而脈象滑利,代表陰虛陽盛,容易多汗。此處「脈滑」指整體脈象,非單指尺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