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1)

1.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

結而橫有積矣,張云。胃氣之出。必由左乳之下。若有停阻。則結橫為積。故凡患癥者。多在左肋之下。因胃氣積滯而然。如五十六難。曰肝之積名曰肥氣。在左脅下者。蓋以左右上下。分配五行而言耳。而此實胃氣所主也。吳云。脈來遲。時一止。曰結。橫。橫格於指下也。言虛里之脈結而橫。是胃中有積。簡按橫。蓋謂其動橫及於右邊。張注以結橫不為脈象。恐非。

絕不至曰死,志云。胃腑之生氣絕於內也。

宗氣泄也,吳云。宗氣宜藏不宜泄。乳下虛里之脈。其動應衣。是宗氣失藏。而外泄也。馬雲。乳下之動應衣者。予曾見其人病終不治。張云。虛里跳動。最為虛損病本。故凡患陰虛勞怯。則心下多有跳動。及為驚悸慌張者。是即此證。人止知其心跳。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。但動之微者。病尚微。動之甚者。病則甚。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。凡患此者。當以純甘壯水之劑。填補真陰。夫谷入於胃。以傳於肺。五臟六腑。皆以受氣。是由胃氣。而上為宗氣也。氣為水母。氣聚則水生。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。今胃氣傳之肺。而腎虛不能納。故宗氣泄於上。則腎水竭於下。腎愈虛。則氣愈無所歸。氣不歸則陰愈虛矣。氣水同類。當求相濟。故凡欲納氣歸原者。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。簡按許氏本事方云。王思和曰。今心怯非心鬆也。胃之大絡。名曰虛里。絡胸膈及兩乳間。虛而有痰則動。此張注所未論及。故表而出之。

中手促上擊者,馬雲。寸口之脈。中醫人之指。而促上來擊者。是肩背在上。故其脈促上也。名曰肩背痛。簡按據馬注。促上。謂促於魚上而搏擊。吳以為結促之促。志以為浮而搏擊。並乖經旨。

寒熱及疝瘕少腹痛,馬雲。下文脈急者。曰疝瘕少腹痛。據理此處及疝瘕少腹痛六字為衍。簡按當從新校正。

沉而橫曰脅下有積,甲乙。橫下。有堅字。無有積二字。張云。橫。急數也。志云。橫。橫逆。言脈之形象。非謂病也。簡按橫。謂寸口脈位。橫斜於筋骨間。張志恐非。

沉而喘,甲乙。沉。作浮。

脈滑浮而疾者,甲乙。作脈浮滑實大。

脈急者,吳云。急。弦急也。是為厥陰病脈。張云。弦急者。陰邪盛。故為疝瘕少腹痛。

疝瘕,甲乙。作疝㿗。

曰病無他,張云。雖曰有病。無他虞也。高雲。無他變也。

不間臟,張云。五十三難曰。七傳者死。間臟者生。七傳者。傳其所勝也。間臟者。傳其所生也。皆此之謂。考之呂氏注。曰。間臟者。間其所勝之臟。而相傳也。心勝肺。脾間之。脾勝腎。肺間之。肺勝肝。腎間之。腎勝心。肝間之。肝勝脾。心間之。此謂傳其所生也。今不間臟。而傳其所克。故曰死。間。去聲。

白話文:

《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》:

脈結而橫有積聚
張氏解釋:胃氣的運行需經過左乳下方,若此處受阻,氣血結滯便會形成積聚。因此,癥瘕病變多出現在左肋下方,源於胃氣積滯。如《五十六難》提到「肝之積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」,雖以五行方位分配左右上下,但實質仍與胃氣相關。吳氏認為,脈搏遲緩偶有停頓稱「結」,「橫」則指脈象橫阻指下,表示虛里脈結而橫是胃中有積聚的徵兆。簡按補充,「橫」可能指脈動向右側擴散,張氏將「結橫」解為非脈象的說法恐不正確。

脈搏斷絕不至為死證
志氏指出,此為胃腑生機內部斷絕的表現。

宗氣外洩
吳氏稱,宗氣宜內藏不宜外洩。若虛里脈動明顯至衣服隨之震動,便是宗氣外洩。馬氏提及,曾見此類患者終難治癒。張氏進一步說明,虛里劇烈跳動是虛損病症的根本,陰虛勞怯者常見心悸驚慌,實為虛里脈動。脈動輕微病輕,劇烈則病重,可據此判斷病情。治療應以滋陰補腎為主,因胃氣化生宗氣,若腎虛不納,宗氣外洩將導致腎水枯竭,形成惡性循環。簡按引《本事方》補充,虛里脈動可能與痰飲有關,此為張氏未論及之處。

脈搏急促上衝
馬氏解釋,寸口脈在醫者指下急促上衝,反映肩背病痛。簡按認為「促上」指脈在魚際處搏擊,吳氏解為結脈、志氏解為浮搏均偏離原意。

寒熱及疝瘕少腹痛
馬氏指出,後文提到「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」,此處六字可能是衍文。簡按贊同新校正的刪減建議。

脈沈而橫主脅下積聚
《甲乙經》載「橫」下有「堅」字,無「有積」二字。張氏解「橫」為急數,志氏解為脈象橫逆。簡按認為「橫」指脈位斜跨筋骨間,張志之說恐誤。

脈沈而喘
《甲乙經》「沈」作「浮」。

脈滑浮而疾
《甲乙經》作「脈浮滑實大」。

脈急
吳氏解為弦急屬厥陰病脈,張氏認為弦急是陰邪盛,故主疝瘕少腹痛。

疝瘕
《甲乙經》作「疝㿗」。

病無他變
張氏解為病情無大礙,高氏稱無其他惡化。

不間臟傳變為死證
張氏引《五十三難》說明「七傳」(相剋傳變)主死,「間臟」(相生傳變)主生。呂氏注釋「間臟」為避開所剋之臟,如心剋肺則由脾間接傳遞,以此類推。若不經間臟直接相剋傳變,則預後凶險。「間」字讀去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