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4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0)

1.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

但代無胃曰死,張云。長夏屬土。雖主建未之六月。然實兼辰戌丑未四季之月為言也。代。更代也。脾主四季。脈當隨時而更。然必欲皆兼和軟。方得脾脈之平。若四季相代。而但弦但鉤。但毛但石。是但代無胃。見真臟也。故曰死。簡按吳馬並仍王注。以代為止。恐與經旨左矣。

軟弱有石曰冬病,張云。石為冬脈。屬水。長夏陽氣正盛。而見沉石之脈。以火土氣衰。而水反乘也。故至冬而病。簡按推前文例。石當是弦。冬病當是春病。

弱甚曰今病,馬雲。弱。當作石。張同。云。長夏石甚者。火土大衰。故不必至冬。今即病矣。新校正云。按甲乙經。弱。作石。簡按今甲乙。弱。作軟。脈經。作石。推前文例。弱當是弦。志高從王義。

臟真濡於脾,吳云。濡。澤也。脾氣喜濡澤。長夏之時。脾土用事。故五臟真氣。皆濡澤於脾。

毛而有弦曰春病,吳本。毛。作胃。張云。弦為春脈。屬木。秋時得之。以金氣衰。而木反乘也。故至春木王時而病。簡按推前文例。當是胃而有鉤。曰夏病。

弦甚曰今病,張云。秋脈弦甚。是金氣大衰。而木寡於畏。故不必至夏。今即病矣。簡按推前文例。當是鉤甚。

以行營衛,甲乙。以。作肺。

石而有鉤曰夏病,張云。鉤為夏脈。屬火。冬時得之。以水氣衰。而火反侮也。故至夏火王時而病。汪昂云。鉤。當作軟弱。簡按推上文例。當是胃而有弱。曰長夏病。

鉤甚曰今病,張云。冬脈鉤甚。是水氣大衰。而火寡於畏。故不必至夏。今即病矣。簡按推上文例。當是弱甚曰今病。而軟弱有石曰冬病以下。與春夏其例不同。蓋錯綜其意。欲人彼此互推。知其由也。必不文字訛誤焉。

其動應衣脈宗氣也,甲乙。衣。作手。脈下。有之字。沈氏經絡全書曰。虛里。乳根穴分也。俗謂之氣眼。顧英白曰。乳根二穴。左右皆有動氣。經何獨言左乳下。蓋舉其動之甚者耳。非左動而右不動也。其動應手。脈宗氣也。素問本無二義。馬玄臺因坊刻之誤。而謂應衣者。言病人肌肉瘦弱。其脈動甚而應衣也。亦通。始讀素問。則心竊疑之。至讀甲乙經。而疑遂釋然。簡按五味篇曰。大氣積於胸中。命曰氣海。邪客篇曰。宗氣積於胸中。皆此義也。通雅云。宗尊一字。孝經。宗祀。注。尊祀。王云。宗。尊也。此乃古訓。應衣。當從甲乙。而作應手。若應衣則與下文何別。張云。前言應衣者。言其微動似乎應衣。可驗虛里之胃氣。此言應衣者。言其大動。真有若與衣俱振者。此臆度之見。不考甲乙之失耳。

盛喘數絕,張云。若虛里動甚而如喘。或數急而兼斷絕者。由中氣不守而然。故曰病在中。簡按馬吳志。以喘為病證。非。

白話文:

【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】

「代脈無胃氣象徵死亡」:張氏解釋,長夏屬土,雖對應農曆六月,但實際包含四季末月(辰、戌、醜、未月)。「代」指脈象更替。脾主四季,脈象應隨季節變化,但必須兼備柔和之態才是正常脾脈。若四季脈象更替時僅現弦、鉤、毛、石等單一脈象,便是「代而無胃氣」,屬真臟脈,故主死。簡按:吳氏、馬氏沿用王冰註解,將「代」釋為「止脈」,恐與經文原意不符。

「脈象軟弱帶沈石主冬季發病」:張氏認為,沈石脈屬冬脈(水行)。長夏陽氣旺盛時出現沈石脈,是火土之氣衰弱而水氣反盛之象,故預示冬季發病。簡按:依前文體例推論,「石」應為「弦」,「冬病」應為「春病」。

「脈極弱則立即發病」:馬氏主張「弱」應作「石」。張氏同解,指出長夏脈象極沈石者,因火土之氣嚴重衰弱,不需等到冬季,當下即發病。新校正引《甲乙經》載「弱」作「石」。簡按:今本《甲乙經》作「軟」,《脈經》作「石」。依前文體例,「弱」應為「弦」。志高從王冰之說。

「五臟真氣濡養於脾」:吳氏釋「濡」為潤澤。脾喜濡潤,長夏時脾土當令,故五臟真氣皆濡養於脾。

「秋脈(毛)帶弦主春季發病」:吳氏版本「毛」作「胃」。張氏解釋,弦脈屬春(木行),秋季見弦脈是金氣衰而木氣反乘,故至春季木旺時發病。簡按:依前文體例,應為「胃脈帶鉤主夏季發病」。

「弦脈過甚則立即發病」:張氏雲,秋季弦脈過甚為金氣大衰而木氣無制,故不需待至春季,當下即病。簡按:依前文體例,應為「鉤脈過甚」。

「營衛之氣運行」:《甲乙經》「以」作「肺」。

「冬脈(石)帶鉤主夏季發病」:張氏認為鉤脈屬夏(火行),冬季見鉤脈是水氣衰而火氣反侮,故至夏季火旺時發病。汪昂主張「鉤」應作「軟弱」。簡按:依前文體例,應為「胃脈帶弱主長夏發病」。

「鉤脈過甚則立即發病」:張氏指出,冬季鉤脈過甚為水氣大衰而火氣無制,故不需待至夏季,當下即病。簡按:依前文體例,應為「弱脈過甚主立即發病」。此段與春夏脈象論述體例不同,乃刻意錯綜其文,使人互推其理,非文字訛誤。

「虛里搏動急促或間歇」:張氏解,若虛里搏動劇烈如喘,或急數兼有間歇,乃中氣失守所致,故言「病在中」。簡按:馬氏、吳氏、志高將「喘」解為病證,非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