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9)

1.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

吳云。平人。氣血平調之人。氣。脈氣。象。脈形也。

平人,調經論云。陰陽勻平。以充其形。九候若一。命曰平人。終始篇云。形肉血氣。必相稱也。是謂平人。

一吸脈亦再動,高本刪亦字。醫統同。簡按靈動輸篇。一呼脈再動。一吸脈亦再動。甲乙引。作一呼脈亦再動。一吸脈亦再動。

閏以大息,張云。常人之脈。一呼兩至。一吸亦兩至。呼吸定息。謂一息既盡。而換息未起之際也。脈又一至。故曰五動。閏。余也。猶閏月之謂。言平人常息之外。間有一息甚長者。是為閏以太息。而又不止五至也。簡按張注詳備。與難經符。但難經以一呼再動。一吸再動。呼吸之間又一動。為定息五動。張則以一息四動。兩息之間又一動。為五動。此為少異焉。李云。一息四至。呼吸定息脈五動者。當其閏以大息之時也。馬及志高並同。此說不可從。果如其言。則宜云閏以大息。呼吸脈五動。噫。何倒置經文。而釋之也。

常以不病,甲乙。病下。有之人二字。

以調之為法,甲乙。無為法二字。

曰少氣,馬雲。難經以為離經脈。由正氣衰少。故脈如是也。吳云。是為虛寒。

三動而躁,馬雲。難經亦以為離經脈。是六至而躁。躁者。動之甚也。王注以躁為煩躁。靈樞終始禁服等篇。有一倍而躁。二倍而躁等語。則躁本言脈。不言病也。張云。躁者。急疾之謂。

尺熱曰病溫,張云。言尺中近臂之處有熱者。必其通身皆熱也。脈數躁而身有熱。故知為病溫。高雲。脈躁疾而尺膚熱。則曰病溫。簡按王注。以尺為寸關尺之尺。馬亦從之。非。

脈滑曰病風,張云。數滑而尺不熱者。陽邪盛也。故當病風。然風之傷人。其變不一。不獨在於肌表。故尺不熱者。脈法曰。滑。不澀也。往來流利。為血實氣壅。簡按壽夭剛柔篇云。病在陽者。命曰風。病在陰者。命曰痹。此章與痹對言。亦謂偏風之屬。

脈四動以上曰死,張云。一呼四動。則一息八至矣。況以上乎。難經謂之奪精。四至曰脫精。五至曰死。六至曰命盡。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。故死。

乍疏乍數,高雲。一呼脈四動以上。則大過之極。脈絕不至則不及之極。乍疏乍數。則錯亂之極。故皆曰死。

人無胃氣曰逆,張云。如玉機真臟論曰。脈弱以滑。是有胃氣。終始篇曰。邪氣來也。緊而疾。穀氣來也。徐而和。是皆胃氣之謂。大都脈代時宜。無太過無不及。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。便是胃氣之脈。

胃而有毛,脈經。作有胃而毛。下並同。張云。是為賊邪。以胃氣尚存。故至秋而後病。後皆仿此。

臟真散於肝,吳云。肝氣喜散。春時肝木用事。故五臟天真之氣。皆散於肝。

白話文:

《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》:

所謂「平人」,是指氣血調和、陰陽平衡的人。「氣」指脈氣,「象」指脈的形態。《調經論》提到:陰陽均衡,形體充盈,九處脈象一致,稱為平人。《終始篇》也說:形體、肌肉、血氣相互協調,就是平人。

脈搏跳動與呼吸的關係:
一般情況下,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,一次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。在兩次呼吸之間的間隙(換氣未開始時),脈搏會再跳動一次,因此一息(一呼一吸)脈搏共跳動五次。「閏以大息」指在正常呼吸之外,偶爾會有一次較長的呼吸,此時脈搏跳動可能超過五次。

脈象異常的意義:

  • 脈搏跳動過少(少氣):表示氣虛或寒證。
  • 脈搏跳動三次且躁急:表示病情加重,躁指脈搏急促。
  • 尺膚發熱且脈數躁:可能是溫病。
  • 脈滑但不伴隨尺膚發熱:可能是風邪致病。
  • 脈搏跳動四次以上:預後不良,可能危及生命。
  • 脈搏忽快忽慢(乍疏乍數):氣機紊亂,病情危重。

胃氣的重要性:
脈象若無胃氣(和緩從容之態),則為逆證。胃氣存在時,即使受邪(如春季脈中帶毛,屬金克木),也可能延至秋季發病。

季節與臟腑的關係:
春季時,五臟真氣散佈於肝,因肝喜疏洩,與春氣相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