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6)

1.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

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,王吳志高並以表下為句。馬張李則以命下為句。吳云。陰陽二氣。貴乎交通。若交通之氣。不能表揚於外。則萬物之命。無所施受。無所施受。則名木先應而多死。張云。獨陽不生。獨陰不成。若上下不交。則陰陽乖。而生道息。不能表見於萬物之命。故生化不施。簡按吳說似是。故。固同。

菀藁,張云。菀。郁同。馬雲。藁。稿同。簡按詩小弁。菀彼柳斯。釋文。菀音郁。志云。菀。茂木也。藁。禾稈也。誤。

未央絕滅,張云。央。中半也。陰陽既失其和。則賊風暴雨。數為殘害。天地四時。不保其常。是皆與道相違。故凡稟化生氣數者。皆不得其半。而絕滅矣。簡按詩小雅。夜未央。注。夜未半也。王訓央為久。未見所出。

身無奇病,吳云。謂無寒變痎瘧飧泄痿厥之類也。馬雲。本經。有奇病論。大奇病論。○簡按自天氣者清淨。至生氣不竭。一百二十四字。與四氣調神之義不相干。且文意不順承。疑佗篇錯簡也。

心氣內洞,馬雲。內洞者。空而無氣也。靈五味論。有辛走氣。多食之令人洞心。正與內洞之義相似。簡按外臺引刪繁論。載本篇文。作內消。

肺氣焦滿,張云。肺熱葉焦。為脹滿也。簡按蓋謂肺脹喘滿等證。王云。焦。謂上焦。誤也。

獨沉,甲乙。作濁沉。新校正云。太素。作沉濁。簡按據上文焦滿。甲乙為是。吳云。腎氣獨沉。令人膝䯒重。是也。滑云。沉痼而病也。

太陰不收少陰不藏,簡按以太陽少陽例推之。此以時令而言之。乃太陰少陰。疑是互誤。靈陰陽系日月云。心為陽中之太陽。肺為陽中之少陰。肝為陰中之少陽。脾為陰中之至陰。腎為陰中之太陰。春秋繁露云。春者少陽之選也。夏者太陽之選也。秋者少陰之選也。冬者太陰之選也。

春夏養陽秋冬養陰,高雲。夫四時之太少陰陽者。乃萬物之根本也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。使少陽之氣生。太陽之氣長。秋冬養陰。使太陰之氣收。少陰之氣藏。養陽養陰。以從其根。簡按高氏此解。貫通前章。尤為切當。王注諸家。及朱彥修說。並似失章旨焉。千金脾勞門云。春夏養陽。秋冬養陰。以順其根本矣。肝心為陽。脾肺腎為陰。逆其根則伐其本云云。與高意符焉。神仙傳。魏武帝問養生大略。封君達對曰。聖人春夏養陽。秋冬養陰。以順其根。以契造化之妙。全本此篇。

浮沉生長之門,馬雲。言生長則概收藏。滑云。浮沉。猶出入也。

苛疾,禮記。疾痛苛癢。鄭注。苛。疥也。管子。常之巫審於死生。能去苛病。注。煩苛之病。楊慎云。苛。小草也。(出說文)今但知為苛刻之苛。蓋苛疾。煩苛之小疾。王云。苛者。重也。張云。苛。虐也。皆為苛罰苛政之苛。吳云。痾同。尤非也。

白話文:

【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】:

  1. 「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」
    王冰、吳崑、志高將「表」字斷在下句,馬蒔、張介賓、李中梓則將「命」字斷在下句。吳崑解釋:陰陽二氣貴在相互流通,若陰陽之氣無法顯揚於外,萬物的生命便無法承續,導致名木先枯死。張介賓認為,孤陽不生、獨陰不長,若陰陽不交,則生機斷絕,萬物無法展現生命力,生化作用停滯。簡按:吳崑的說法較合理。「故」與「固」相通。

  2. 「菀藁」
    張介賓說「菀」通「鬱」。馬蒔認為「藁」同「槁」(枯槁)。簡按:《詩經·小弁》中「菀彼柳斯」的「菀」讀音同「鬱」。志高解釋「菀」為茂盛之木,「藁」為禾稈,此解有誤。

  3. 「未央絕滅」
    張介賓解釋「央」為「過半」。陰陽失調時,災害頻發,四時失常,違背自然規律,導致萬物生機未及半數便滅絕。簡按:《詩經·小雅》「夜未央」的「央」指「夜未過半」。王冰將「央」解為「久」,未見出處。

  4. 「身無奇病」
    吳崑認為指無寒變、瘧疾、洩瀉、痿厥等病。馬蒔提到《內經》有〈奇病論〉〈大奇病論〉專篇。簡按:從「天氣者清淨」到「生氣不竭」共124字,與四時調神主題無關,文意不連貫,疑為他篇錯簡混入。

  5. 「心氣內洞」
    馬蒔解釋「內洞」為心中空虛無氣,類似《靈樞·五味論》中「辛味耗氣,多食令人心虛」之義。簡按:《外臺祕要》引《刪繁論》作「內消」。

  6. 「肺氣焦滿」
    張介賓認為是肺熱葉焦而脹滿,簡按:應指肺脹、喘滿等症。王冰解「焦」為上焦,有誤。

  7. 「獨沈」
    《甲乙經》作「濁沈」,《新校正》引《太素》作「沈濁」。簡按:對照上文「焦滿」,《甲乙經》較合理。吳崑解釋為腎氣下沈致膝腿沈重,滑壽則解為沈痼之病。

  8. 「太陰不收少陰不藏」
    簡按:參照前文「太陽」「少陽」的時令分類,此處「太陰」「少陰」可能誤置。《靈樞·陰陽系日月》與《春秋繁露》中,秋屬少陰、冬屬太陰,與此處矛盾。

  9. 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」
    高世栻解釋:四時陰陽是萬物根本,聖人春夏助陽氣生發,秋冬助陰氣收斂,順應自然規律。簡按:此解貫通前文,較王冰等注更貼切。《千金方》與《神仙傳》中養生之說皆源自本篇。

  10. 「浮沈生長之門」
    馬蒔認為「生長」包含「收藏」,滑壽解「浮沈」為陰陽之氣的出入。

  11. 「苛疾」
    《禮記》鄭玄注「苛」為疥瘡,《管子》指煩苛小病。楊慎考證「苛」本義為小草,後引申為瑣碎病症。王冰解為「重病」,張介賓解為「酷烈之病」,吳崑認為通「痾」(疾病),均不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