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5)

1.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

高刪大論二字。云。君臣問答。互相發明。則曰論。無君臣之問答。則曰篇。余皆仿此。吳云。此篇。言順於四時之氣。調攝精神。亦上醫治未病也。簡按司馬遷云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。此天地之大經也。弗順則無以為紀綱。故四時之大順不可失。宋姜銳著養生月錄一卷。採本篇首一段文。附逐月服餌藥方。尊生者宜識之。

發陳,發散陳敷之義。張訓陳為故。然據下蕃秀容平等。則以氣象而言。王注為是。

萬物以榮,爾雅。木謂之華。草謂之榮。

廣步於庭,志云。廣。寬也。緩也。簡按倉公曰。車步廣志。以適骨肉血脈。巢源。作闊步於庭。

被髮,莊子云。老聃新沐。方將被髮而干。史記。箕子披髮陽狂。

春氣之應,吳云。天道發生。人事應。故曰應。

夏為寒變,志云。木傷而不能生火。故於夏月火令之時。反變而為寒病。簡按巢源。作夏變為寒。

華英,張云。言神氣也。

秋為痎瘧,張云。心屬火。王於夏。夏失所養。故傷心。心傷則暑氣乘之。至秋而金氣收斂。暑邪內郁。於是陰欲入而陽拒之。故為寒。火欲出而陰束之。故為熱。金火相爭。故寒熱往來。而為痎瘧。簡按痎瘧。即瘧耳。詳見於瘧論。

冬至重病,簡按據前後文例。四字恐剩文。

容平,志云。容。盛也。萬物皆盛實。而平定也。簡按容。盛也。見說文。即盛受之義。非盛實之謂。王馬張併為容狀之容。乃與發陳蕃秀閉藏自異旨。聖濟經注云。容而不迫。平而不偏。是謂容平。此說似是。五常政大論。以金平氣為審平。說苑曰。秋者天之平。

與雞俱興,志云。雞鳴早而出塒晏。與雞俱興。與春夏之早起少遲。所以養秋收之氣也。

冬為飧泄,張云。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。故當冬令。而為腎虛飧泄。簡按飧。本作餐。又作飡。說文。餐。吞也。玉篇。飧。水和飯也。釋名。飧。散也。投水於中自解散也。列子說符注。飡。水澆飯也。蓋水穀雜下。猶水和飯。故云飧泄也。

若伏若匪,宋本。匪。作匿。無今詳以下七字注。簡按匿得押韻。

春為痿厥,吳云。腎氣既傷。春木為水之子。無以受氣。故為痿厥。痿者。肝木主筋。筋失其養。而手足痿弱也。厥。無陽逆冷也。

清淨光明者也,淨。馬本張本作靜。李云。當作靜。簡按天氣清淨以下。至未央絕滅。王注為言天以例人。馬吳張並同。特志聰云。上節論順四時之氣。而調養其神。然四時順序。先由天氣之和。如天地不和。則四時之氣。亦不正矣。故以下復論天地之氣焉。今考經文。王注雖取義深奧。卻似混淆不明。當以志聰說為得焉。

雲霧不精,詩疏云。有云則無露。無雲乃有露。爾雅云。天氣下地氣不應曰雺。地氣發天不應曰霧。精。晴同。史天官書。天精而景星見。注。精。即晴。漢書京房傳。陰霧不精。高雲。精。猶極也。未詳何義。

白話文:

【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】
(註解者刪去原主題「大論」二字,說明:若為君臣問答、相互闡發的內容則稱「論」;無君臣問答者則稱「篇」,其他篇章亦同此例。)

吳氏註解:此篇講述順應四季之氣以調養精神,屬上醫「治未病」之道。司馬遷曾言:「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乃天地運行之常規,違逆則失綱紀。」故四季調攝之道不可偏廢。宋代姜銳《養生月錄》摘錄本篇首段,並附每月調養藥方,重視養生者當知。

關鍵詞註釋:

  • 發陳:指春季氣機發散、推陳出新之象。張氏解「陳」為「舊」,然對照後文「蕃秀」「容平」等詞,應從王氏註解,以氣象變化為喻。
  • 萬物以榮:《爾雅》載,樹木開花稱「華」,草木茂盛稱「榮」。
  • 廣步於庭:指寬緩漫步於庭院。《倉公傳》提及「車步廣志」可調和血脈;《巢氏病源》作「闊步於庭」。
  • 被髮:披散頭髮,如《莊子》載老子沐浴後「被髮而乾」,《史記》記箕子「披髮佯狂」。
  • 春氣之應:吳氏解為「天道生發,人當相應」。
  • 夏為寒變:若春季養生失當,木氣受損則夏季火氣不足,反生寒病(《巢氏病源》作「夏變為寒」)。
  • 華英:張氏指「神氣充沛之貌」。
  • 秋為痎瘧:夏季傷心(火臟),暑邪內伏,至秋金氣收斂時,陰陽相爭而發寒熱往來之瘧疾(「痎瘧」即瘧疾,詳見《瘧論》)。
  • 冬至重病:註者疑此四字為衍文,因文例前後未合。
  • 容平:秋季萬物成熟收斂之態。《說文》解「容」為「盛受」,王氏等解為「容狀」;《聖濟經注》釋為「從容平和」,似更貼切。
  • 與雞俱興:秋季起居應如雞鳴即起,較春夏稍晚,以順收斂之氣。
  • 冬為飧洩:肺氣受損則累及腎水,冬季易發腎虛所致水穀不化之洩瀉(「飧」原指水泡飯,喻食物未消化而瀉下)。
  • 若伏若匪:宋本作「若伏若匿」,註者認為「匿」更合韻律。
  • 春為痿厥:腎氣受傷則春季肝木(腎水之子)失養,致筋弱痿軟或四肢逆冷。
  • 清淨光明者也:馬本、張本作「清靜」,李氏認為當從「靜」。註者考證後文「天氣清淨」至「未央絕滅」一段,王氏解為「以天喻人」,而志聰主張「四時有序源於天地之氣和諧」,其說更契經文原意。
  • 雲霧不精:《詩經疏》雲「有雲則無露,無雲方有露」;《爾雅》區分「天氣降而地氣不應為『雺』,地氣升而天不應為『霧』」。「精」通「晴」,《史記》注「天精即晴」;漢書「陰霧不精」中「精」或解為「極」,其義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