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37)
卷二 (37)
1.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
以候腹中,張志高並以中字屬下句。為中附上。是也。
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,何夢瑤醫碥云。按心肺肝腎。臟也。反候於外。胸中膈膜。包裹此臟者也。反候於內。恐傳寫之誤。當以胃外脾內例之。易其位為是。簡按此說有理。然舊經文果如此否。亦難必矣。
前以候前後以候後,簡按前者。臂內陰經之分也。後者。臂外陽經之分也。論疾診尺篇云。肘前獨熱者。膺前熱。肘後獨熱者。肩背熱。即其義也。王以左為前。以右為後。諸家並從其說。非也。
上附上右外以候胃,宋本。胃。作肺。諸本同。當改。
膝脛足中事也,甲乙。無足字。
粗大者,簡按此下。以脈象而候陰陽邪正之盛虛。與尺膚之義自別。
來疾去徐,滑氏診家樞要云。來者。自骨肉之分。而出於皮膚之際。氣之升也。去者。自皮膚之際。而還於骨肉之分。氣之降也。簡按吳張仍滑氏。
上實下虛,吳云。脈自尺部。上於寸口。為上。自寸口下於尺部。為下。簡按寸尺亦難經以後之見。不可從。
厥巔疾,馬雲。其病當為厥疾。及巔疾焉。吳云。為厥逆癲僕之疾。高雲。氣惟上逆。上而不下。故為巔疾。猶言厥成為巔疾也。
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,吳云。陰實陽虛。不任風寒。故令惡也。張云。惡。上去聲。下入聲。志云。風為陽邪。傷人陽氣。在於皮膚之間。風之惡厲者。從陽而直入於裡陰。是以去疾下實。陽虛陰盛。為惡風也。高雲。惡風。癘風也。簡按二惡字入聲。志注是。
少陰厥也,張云。沉細者。腎之脈體也。兼數則熱。陰中有火也。故為少陰之陽厥。
寒熱也,高雲。熱有陰陽。申明有脈沉細。而數散者。非粗大有餘之陽熱。為陰盛陽虛之寒熱也。簡按此亦虛勞寒熱也。高注為是。而又有陰虛火動。其脈沉細數散者。必不可執一矣。
諸浮不躁者,張云。脈浮為陽。而躁則陽中之陽。故但浮不躁者。皆屬陽脈。未免為熱。若浮而兼躁。乃為陽極。故當在手。在手者。陽中之陽。謂手三陽經也。此與終始篇。人迎一盛。病在足少陽。一盛而躁。病在手少陽。義同。
諸細而沉者,張云。沉細為陰。而靜則陰中之陰。故脈但沉細者。病在陰分。當為骨痛。若沉細而靜。乃為陰極。故當在足。在足者。陰中之陰。謂足三陰經也。
數動一代,吳云。數。陽脈也。陰固於外。陽戰於內。則脈厥厥動搖。名曰動。脈五來一止。七來一止。不復增減。名曰代。是為陽結。故病為滑泄下利。又為便膿血也。汪昂。數。讀為去聲。注云。馬注。數字。讀作入聲。數為熱。故便血。非。志云。陽熱在經。故脈數動。熱傷血分。故便膿血。經血下泄。故一代也。
白話文:
《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》:
-
關於「以候腹中」:
張志高將「中」字歸於下句,解釋為「中附上」,此說法正確。 -
關於「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」:
何夢瑤在《醫碥》中提出疑問:心肺肝腎是內臟,卻在脈象外部對應;胸中膈膜包裹這些臟器,卻在內部對應,可能是傳抄錯誤。應參照「胃外脾內」的例子調整位置。此說有理,但古代經文是否確實如此,難以確定。 -
關於「前以候前後以候後」:
「前」指手臂內側陰經部分,「後」指手臂外側陽經部分。《論疾診尺篇》提到,肘前獨熱表示胸前熱,肘後獨熱表示肩背熱,即此意。王冰將左為前、右為後,各家沿用此說,但這是錯誤的。 -
關於「上附上右外以候胃」:
宋本將「胃」寫作「肺」,其他版本相同,應修正為「胃」。 -
關於「膝脛足中事也」:
《甲乙經》中無「足」字。 -
關於「粗大者」:
此段通過脈象判斷陰陽邪正的盛衰,與「尺膚」診法不同。 -
關於「來疾去徐」:
滑壽《診家樞要》解釋:「來」指脈氣從深層升至皮膚,為氣之升;「去」指脈氣從皮膚返回深層,為氣之降。吳崑和張景岳沿用此說。 -
關於「上實下虛」:
吳崑認為,脈從尺部上至寸口為「上」,從寸口下至尺部為「下」。但「寸尺」概念出自《難經》,此處不宜採用。 -
關於「厥巔疾」:
馬蒔認為是厥疾和巔疾;吳崑解釋為厥逆癲僕;高世栻認為氣上逆不下,導致巔疾,即「厥成為巔疾」。 -
關於「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」:
吳崑說陰實陽虛者不耐風寒,故惡風。張景岳區分「惡」字讀音(上聲和入聲)。高世栻認為「惡風」指癘風(嚴重的風邪)。此處「惡風」應讀入聲,張志聰的解釋較合理。 -
關於「少陰厥也」:
張景岳解釋:脈沈細屬腎,兼數則為腎中陽熱上逆,形成少陰陽厥。 -
關於「寒熱也」:
高世栻指出,熱分陰陽,脈沈細而數散者非陽熱實證,而是陰盛陽虛的虛勞寒熱。但臨床也有陰虛火動而脈沈細數散者,不可一概而論。 -
關於「諸浮不躁者」:
張景岳認為,浮脈屬陽,兼躁則為陽極,主病在手三陽經,與《終始篇》中「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」的理論一致。 -
關於「諸細而沈者」:
沈細脈屬陰,若兼靜則為陰極,主病在足三陰經,表現為骨痛。 -
關於「數動一代」:
吳崑解釋:數脈屬陽,「動」指脈搏搖擺不定,「代」指脈搏間歇(如五跳一停)。此為陽氣鬱結,可能導致腹瀉或便膿血。汪昂認為「數」應讀去聲(頻繁之意),馬蒔讀入聲(熱盛致便血)不準確。張志聰認為陽熱傷血分,故便膿血,脈代因經血下洩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