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5)

1.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

折髀,吳云。折傷其髀。筋損血傷。故見肝木之脈。諸注仍王義。

食痹,痹下。脈經。有髀痛二字。吳云。謂食積痹痛也。簡按至真要大論王注云。食痹。謂食已心下痛。陰陰然不可名也。不可忍也。吐出乃止。此為胃氣逆。而不下流也。又張云食痹者。食入不化。入則悶痛嘔汁。必吐出乃止。李氏醫宗必讀有治法。

其軟散,脈經。軟下。有而字。

色不澤者,志云。五臟元真之氣。脾所主也。濕熱太過。則色黃脈盛。而少氣矣。其不及。當病足脛腫。脾氣虛。故足腫也。若水狀而非水病。故其色不澤。

其色黃而赤,張云。邪脈干腎。腎必衰。其色黃赤。為火土有餘。而腎不足。

折腰,吳云。傷折其腰。損其肉與脈。肉病故黃。脈病故赤也。簡按刺腰痛論云。解脈。令人腰痛。如引帶。如折腰狀。以此觀之。吳說似是。但以黃赤。分肉與脈。恐非。

心疝,聖濟總錄云。夫臟病必傳於腑。今心不受邪。病傳於腑。故小腸受之。為疝而痛。少腹當有形也。世之醫者。以疝為寒濕之疾。不知心氣之厥。亦能為疝。心疝者。當兼心氣以治之。方具於九十四卷。大奇論云。心脈搏滑急。為心疝。四時刺逆從論云。滑則病心風疝。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心疝。引臍小腹鳴。

心為牡臟,靈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。亦有此文。張云。牡。陽也。心屬火。而居於膈上。故曰牡臟。簡按吳本。牡。作牝。注云。牝。陰也。大誤。靈樞。肺為牝臟。

寒熱,簡按寒熱。蓋虛勞寒熱之謂。即後世所稱風勞。下文云。沉細數散者。寒熱也。次篇云。寸口沉而喘。曰寒熱。及靈論疾診尺篇。寒熱病篇。風論等。所論皆然。又喻昌醫門法律。以以下五條。為胃風變證。各處一方。誤甚。

癉成為消中,馬雲。癉者。熱也。吳云。癉。熱邪也。積熱之久。善食而飢。名曰消中。簡按王注奇病論云。癉。謂熱也。此章冠濕字。非是。漢書嚴助傳。南方暑濕。近夏癉熱。(師古注。癉。黃病也。誤。)王充論衡云。人形長七尺。形中有五常。有癉熱之病。深自克責。猶不能愈。又云。天地之有湛也。何以知不如人之有水病也。其有旱也。何以知不如有癉疾也。左傳。荀偃癉疽。(哀三年)史記。風癉。肺消癉。及本經消癉。癉瘧之類。皆單為熱之義。熊音。癉。多滿反。俗作疸。病黃也。尤誤。

厥成為巔疾,吳云。巔。癲同。古通用。氣逆上而不已。則上實而下虛。故令忽然癲僕。今世所謂五癇也。張云。或為疼痛。或為眩僕。而成頂巔之疾也。一曰。氣逆則神亂。而病癲狂者。亦通。簡按楊玄操注難經云。癲。顛也。發即僵仆倒地。故有癲蹶之言。樓氏綱目云。以其病在頭巔。故曰癲疾。是知癲癇之癲。厥成癲疾。眩冒癲疾之巔。一疾也。王太僕誤分癲為二疾。獨孫真人始能一之。樓以癲巔為一疾。固是。以巔為頭巔之義。不可從。五臟生成篇。頭痛巔疾。下虛上實。奇病論云。人生而有病巔疾者。方盛衰論。氣上不下。頭痛巔疾。並是癲疾。當從吳注。

白話文:

《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》

  1. 折髀:指大腿受傷,筋骨受損,血液流失,因此出現肝木相關的脈象。各家註解仍遵循王冰的解釋。

  2. 食痹:指因飲食積滯導致的痹痛。《脈經》在此處補充「髀痛」二字。王冰在《至真要大論》註解中提到,食痹表現為進食後心窩隱痛,難以形容且難以忍受,吐出後才能緩解,這是胃氣上逆不降所致。張景岳進一步解釋,食痹是食物無法消化,導致胸悶疼痛、嘔吐酸水,必須吐出才能停止。李中梓的《醫宗必讀》中記載了治療方法。

  3. 其軟散:《脈經》在「軟」字後補充「而」字。

  4. 色不澤者:張志聰解釋,五臟的真氣由脾所主。若濕熱過盛,會出現面色發黃、脈象旺盛但氣短;若脾氣不足,則可能導致足脛腫脹。這種腫脹類似水腫但非水病,因此面色晦暗無光澤。

  5. 其色黃而赤:張景岳認為,邪氣侵犯腎臟,腎氣必然衰弱,面色呈現黃赤,代表火土過盛而腎氣不足。

  6. 折腰:指腰部受傷,肌肉與經脈受損。肌肉病變導致面色發黃,經脈病變則使面色發赤。《刺腰痛論》提到「解脈」引起的腰痛,症狀如腰部被拉扯或折斷,吳崑的解釋較為合理,但將黃赤分別歸因於肌肉與經脈,可能不準確。

  7. 心疝:《聖濟總錄》指出,臟病常傳至腑,心不受邪時,病邪會傳至小腸,形成疝痛,少腹出現有形腫塊。一般醫家認為疝症是寒濕所致,但心氣厥逆也會引發心疝,治療需兼顧心氣。《大奇論》提到心脈搏動滑急為心疝,《四時刺逆從論》稱滑脈主心風疝,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描述心疝症狀為牽引臍部、小腹鳴響。

  8. 心為牡臟:牡指陽性,心屬火且位於膈上,故稱牡臟。吳崑版本誤將「牡」寫作「牝」(陰性),《靈樞》中肺才被稱為牝臟。

  9. 寒熱:此處寒熱指虛勞寒熱,即後世所稱的「風勞」。《脈經》提到沈細數散的脈象主寒熱,其他篇章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《風論》等也有相關論述。喻昌在《醫門法律》中誤將此症歸為胃風變證,並提出錯誤方劑。

  10. 癉成為消中:癉指熱邪,長期積熱會導致消中症,表現為易飢多食。王冰在《奇病論》註解中明確「癉」為熱症,此處「濕」字可能是誤植。古籍如《漢書》《論衡》及醫書中的「癉」多指熱病,非黃疸。

  11. 厥成為巔疾:巔疾即癲癇,因氣逆上衝導致上實下虛,突然昏倒,類似現代的癲癇發作。張景岳補充,也可能表現為頭痛、眩暈或精神錯亂。《難經》註解指出「癲」與「顛」相通,發作時倒地,故稱巔疾。樓英在《醫學綱目》中認為此病位於頭部,但將「巔」單純解釋為頭頂不準確,應從吳崑之說,理解為氣逆神亂的癲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