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3)

1.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

岐伯曰反四時者云云,張云。此言四時陰陽脈之相反者。亦為關格也。禁服篇曰。春夏人迎微大。秋冬寸口微大。如是者。命曰平人。以人迎為陽脈。而主春夏。寸口為陰脈。而主秋冬也。若其反者。春夏氣口當不足。而反有餘。秋冬人迎當不足。而反有餘。此邪氣之有餘。有餘者。反為精也。春夏人迎當有餘。而反不足。秋冬寸口當有餘。而反不足。此血氣之不足。不足者。日為消也。如春夏人迎應太過。而寸口之應不足者。反有餘。而為精。秋冬寸口應太過。而人迎之應不足者。反有餘。而為精。是不足者為精也。春夏寸口應不足。而人迎應有餘者。反不足。而為消。秋冬人迎應不足。而寸口應有餘者。反不足。而為消。是有餘者為消也。應不足而有餘者。邪之日盛。應有餘而不足者。正必日消。若此者。是為陰陽相反。氣不相營。皆名關格。簡按此一頃三十九字。與前後文。不相順承。疑是它篇錯簡。且精消二字。其義不大明。姑從張注。

脈其四時動,甲乙。無其字。

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,高雲。人之陰陽升降。如天運之環轉廣大。故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。

彼秋之忿為冬之怒,成無己注傷寒例云。秋忿為冬怒。從肅而至殺也。馬雲。按彼春之暖四句。又見至真要大論。張仲景傷寒論引之。

脈與之上下,馬雲。上下者。浮沉也。

以春應中規,高雲。所以與之上下者。春時天氣始生。脈應軟弱浮滑。則圓轉而中規之度矣。馬雲。規者。所以為圓之器也。春脈軟弱輕虛而滑。如規之象。圓活而動。

夏應中矩,馬雲。矩者。所以為方之器也。夏脈洪大滑數。如矩之象。方正而盛。

秋應中衡,張云。衡。平也。秤。橫也。秋氣萬物俱成平於地面。故應中衡。而人脈應之。所以浮毛而見於外也。

冬應中權,張云。權。秤錘也。冬氣閉藏。故應中權。而人脈應之。所以沉石而伏於內也。凡茲規矩權衡者。皆發明陰陽升降之理。以合乎四時脈氣之變象也。簡按淮南時則訓云。制度陰陽。大制有六度。天為繩。地為準。春為規。夏為衡。秋為矩。冬為權。雖與此章有不同者。而以規矩權衡配四時。當時已有其說。不唯醫經也。

知脈所分,張云。期而相失者。謂春規夏矩秋衡冬權。不合於度也。知脈所分者。謂五臟之脈。各有所屬也。分之有期者。謂衰王各有其時也。知此者。則知死生之時矣。

故知死時,時。別本作期。

始之有經,吳云。始之有經常之道。簡按始之以下三十三字。甲乙無之。又是知陰盛則夢以下七十八字亦同。新校正有誤置之說。今刪此一百字。則文意貫通。似甲乙為正。論夢一節。見靈淫邪發夢篇。及列子穆王篇。

白話文:

【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】

岐伯說,違逆四時脈象的情況如下:張氏解釋,這是指四時陰陽脈象相反,也屬於「關格」的範疇。《禁服篇》提到,春夏時人迎脈稍大,秋冬時寸口脈稍大,如此才算是健康之人。因為人迎脈屬陽,主春夏;寸口脈屬陰,主秋冬。若與此相反,春夏時寸口脈本應不足卻反而有餘,秋冬時人迎脈本應不足卻反而有餘,這表示邪氣過盛,過盛的反面即為「精」。反之,春夏時人迎脈本應有餘卻不足,秋冬時寸口脈本應有餘卻不足,則表示血氣虧虛,虧虛會逐漸消耗。

例如,春夏時人迎脈理應旺盛,寸口脈理應不足,卻反而有餘,稱為「精」;秋冬時寸口脈理應旺盛,人迎脈理應不足,卻反而有餘,也稱為「精」。這表示不足的反面是「精」。反之,春夏時寸口脈理應不足,人迎脈理應有餘,卻反而不足,稱為「消」;秋冬時人迎脈理應不足,寸口脈理應有餘,卻反而不足,也稱為「消」。這表示有餘的反面是「消」。

若脈象本應不足卻有餘,代表邪氣日盛;本應有餘卻不足,代表正氣日衰。此類情況皆屬陰陽相反、氣血失調,統稱為「關格」。簡按:此段三十九字與前後文不相連貫,疑為他篇錯簡,且「精」「消」二字意義不明,暫從張氏註解。

關於脈象與四時變化的關係:

  • 春脈應如規:春季天氣初生,脈象應柔軟浮滑,如圓規般圓轉流動。
  • 夏脈應如矩:夏季脈象洪大滑數,如方矩般方正旺盛。
  • 秋脈應如衡:秋季萬物成熟平穩,脈象浮毛而外顯,如秤桿平衡。
  • 冬脈應如權:冬季閉藏,脈象沈石而內伏,如秤錘下沈。

這些比喻闡明陰陽升降之理,對應四時脈象的變化。簡按:《淮南子》亦有以規矩權衡配四時之說,可見此非醫經獨有。

理解脈象的分屬與時機,能判斷生死。例如:

  • 脈象與四時規律不符(春規、夏矩、秋衡、冬權失度)。
  • 五臟脈象各有所屬,盛衰各有其時。

掌握這些,即可預測生死。簡按:此段「始之有經」以下三十三字及「陰盛則夢」等七十八字,《甲乙經》未載,刪去後文意更通順,可能為後人誤置。關於夢境的論述,可參考《靈樞·淫邪發夢篇》及《列子·穆王篇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