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素問識

《素問識》由日本醫學家丹波元珍所著,是對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的深入解讀。該書匯集了馬蒔、吳昆、張介賓等諸家注解,並以丹波元珍自身的研究視角,補充經文闕漏與紕繆,是一部結合理論與實踐的重要醫學著作。

一、背景與目的

丹波元珍撰寫《素問識》的目的在於澄清《素問》中晦澀不明的部分。他在序言中提到,經文因年代久遠而出現文辭錯簡,加之學者各自詮釋的歧異,使得初學者難以深入理解。通過採擷歷代醫家的註解並結合自己的心得,丹波元珍為學者提供了一種精確、條理分明的學習指引。


二、結構與主要內容

《素問識》共有八卷,主要以《素問》的篇章為基礎,按篇逐一闡釋。重點內容包括:

  1. 醫學哲理與陰陽五行
    書中深入探討了中醫的陰陽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剋理論。陰陽是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,五行則用以描述人體臟腑經絡的動態平衡,構成了醫學的哲學基礎。

  2. 治未病的理念
    例如,在《四氣調神大論》中強調,順應四時變化調養身心,是預防疾病的關鍵。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這種因時制宜的養生原則,體現了中醫“天人合一”的整體觀。

  3. 臟腑經絡學說
    書中詳解臟腑的功能特點及其與經絡的聯繫,如《經脈》篇探討十二經脈的循行及主病,指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也是診斷與治療的關鍵。

  4. 針灸與用藥指導
    《素問識》對針灸理論作了細緻闡釋,特別是在補瀉技法和穴位應用方面,強調了因人因時因病的治療原則,為臨床操作提供了具體指引。


三、理論特色與創新

  1. 融匯諸家之說,重視辯證求因
    丹波元珍並未偏向某一家之說,而是將不同學者的見解並列呈現,讓讀者自行比較、權衡,這種開放的態度有助於形成批判性思維。

  2. 醫學與哲學結合
    他在注釋中多次引用儒道經典,如《易經》、《莊子》等,深化了《素問》中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,並將醫學理論上升到哲學層次。

  3. 臨床應用價值高
    書中特別強調“治未病”的重要性,以及因時制宜、因人制宜的針灸與用藥法則。這些內容對臨床實踐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。


四、《素問識》的意義

  1. 繼承與發展《素問》學術
    丹波元珍的註解深化了對《素問》理論的理解,使這部經典更具操作性和現實意義。

  2. 橋接東西方醫學交流
    作為日本醫學家,他的著作體現了東亞地區對中醫學的深入研究與理解,對中日醫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。

  3. 提供學術借鑑
    《素問識》成為後世學者研究《素問》時的重要參考資料,也是一部學術價值極高的醫學文獻。


五、結語

《素問識》是一部集學術價值與臨床應用於一體的醫學經典,其內容涵蓋醫學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。丹波元珍通過其全面的注釋與深刻的見解,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《素問》的精髓,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。學習《素問識》,能夠使人更深入地掌握中醫學理論的內核,也能從中汲取診療實踐的智慧。


卷一 (1)

卷一 (2)

卷一 (3)

卷一 (4)

卷一 (5)

卷二 (1)

卷二 (2)

卷二 (3)

卷二 (4)

卷二 (5)

卷二 (6)

卷二 (7)

卷二 (8)

卷二 (9)

卷二 (10)

卷三 (1)

卷三 (2)

卷三 (3)

卷三 (4)

卷三 (5)

卷三 (6)

卷三 (7)

卷三 (8)

卷三 (9)

卷四 (1)

卷四 (2)

卷四 (3)

卷四 (4)

卷四 (5)

卷四 (6)

卷四 (7)

卷五 (1)

卷五 (2)

卷五 (3)

卷五 (4)

卷五 (5)

卷五 (6)

卷五 (7)

卷六 (1)

卷六 (2)

卷六 (3)

卷六 (4)

卷六 (5)

卷六 (6)

卷六 (7)

卷七 (1)

卷七 (2)

卷七 (3)

卷七 (4)

卷七 (5)

卷七 (6)

卷八 (1)

卷八 (2)

卷八 (3)

卷八 (4)

卷八 (5)

卷八 (6)

卷八 (7)

卷八 (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