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7)
卷八 (7)
1. 方盛衰論篇第七十一
馬雲。內有不足有餘虛實等義。皆所以較其盛衰也。吳云。方。比也。比方陰陽多少。五度強弱。何者為盛。何者為衰也。
氣之多少,張云。多少。言盛衰也。高雲。氣。陰陽之氣也。人身陰陽之氣。有多而盛。有少而衰。
白話文:
馬雲:體內陰陽氣血的盛虛衰微,都用不足、有餘、虛實來表示。吳氏認為:「方」就是比較的意思。比較陰陽氣血的多少、五臟的強弱,就能判斷身體的盛衰。
陽從左陰從右,張云。陽氣主升。故從乎左。陰氣主降。故從乎右。高雲。嚮明而治。左陽右陰。故陽從左。陰從右。
白話文:
張氏說:「陽氣從左邊,陰氣從右邊。」因為陽氣主升,所以從左邊。陰氣主降,所以從右邊。高氏說:「面向陽光而治療,左邊是陽氣,右邊是陰氣。所以陽氣從左,陰氣從右。」
老從上少從下,張云。老人之氣。先衰於下。故從上者為順。少壯之氣。先盛於下。故從下者為順。蓋天之生氣。必自下而升。而人氣亦然也。故凡以老人。而衰於上者。其終可知。少壯而衰於下者。其始可知。皆逆候也。高雲。四時之氣。秋冬為陰。從上而下。春夏為陽。從下而上。故老從上。少從下。蓋老為秋冬之陰。少為春夏之陽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「老年人氣從上衰弱,年輕人氣從下壯盛。」這說明老人氣血先從下半身衰弱,因此順應老年人的生理特徵,補益氣血應該從上半身開始。而年輕人氣血先從下半身強盛,因此順應年輕人的生理特徵,補益氣血應該從下半身開始。
這是因為天地的生氣都是從下向上升騰,人體的氣血也一樣。所以如果老人氣血從上半身衰弱,那麼他必定會越衰弱,而年輕人氣血從下半身衰弱,那麼他必定會越來越壯盛。這些都是違揹人體生理規律的。
高雲也說:「四時之氣,秋冬屬陰,氣從上往下運行;春夏屬陽,氣從下往上運行。」因此,老年人從上半身衰弱,年輕人從下半身強盛,是因為老年人屬秋冬之陰,而年輕人屬春夏之陽。
是以春夏歸陽為生,馬雲。春夏或病或脈。歸陽為生。若陰病陰脈。如秋冬者。為死。張云。春夏以陽盛之時。或證或脈。皆當歸陽為生。若得陰候。如秋冬者。為逆為死。
白話文:
因此,春夏生長是因為陽氣回升。春夏會生病,或脈象異常。陽氣回升才能生長。如果出現陰症、陰脈,像秋冬那樣,就是死兆。張氏說:春夏陽氣旺盛,不論是病症還是脈象,都應該順應陽氣回升而求得生機。如果遇到陰氣的徵兆,就像秋冬那樣,就是逆反,會導致死亡。
反之則歸秋冬為生,馬雲。反之則秋冬歸陰為生。若陽病陽脈。如春夏者為死。是以人之氣有多少。逆之則皆能為厥也。張云。反之。謂秋冬也。秋冬以陰盛陽衰之時。故歸陰為順。曰生。然不曰歸春夏為死者。可見陰中有陽。未必至害。而陽為陰賊。乃不免矣。高雲。人身春夏之時。其氣歸陽為生。歸秋冬之陰為死。若反之則歸秋冬為死者。歸秋冬反為生。反之而生。氣之逆也。是以陰陽之氣。無論多少。若逆之。則皆為厥矣。
白話文:
相反的,秋冬屬陰,為萬物生機萌發的時節,稱為「歸秋冬為生」。馬雲:「反之」指的是冬天和秋天。「歸秋冬」指身體在秋冬季節順應陰氣盛而陽氣衰的自然規律,稱為「生」。但沒有說「歸春夏為死」,說明陰中有陽,未必會造成傷害。而陽氣為陰氣所剋制,則會導致疾病。高雲:「人體在春夏季節,氣血歸於陽氣,稱為『生』;歸秋冬屬陰,稱為『死』。」如果反過來,將秋冬歸為「死」,那麼秋冬反而會變成「生」。「反之而生」說明氣血運行逆轉。所以,無論陰陽之氣多少,如果違背自然規律,都會導致厥證。
一上不下,張云。陽逆於上而不下。則寒厥到膝。老人陽氣從上。膝寒猶可。少年之陽。不當衰而衰者。故最畏陰勝之時。老人陽氣本衰。是其常也。故於秋冬無慮焉。高雲。陰陽之氣。不相順接。便為厥。如陰氣一上。陽氣不下。則陰盛陽虛。故寒厥到膝。
白話文:
一上不下 ,張氏說:陽氣逆於上,不下降。這樣就會導致寒氣侵襲到膝蓋。老年人的陽氣本就從上而降,膝蓋寒冷也還能承受。但年輕人的陽氣不應該衰弱,如果衰弱了,最害怕的就是陰氣盛行的時候。老年人的陽氣本來就衰弱,這是正常現象。所以,在秋冬季節,他們不用擔心這個問題。
高氏說:陰陽之氣如果不順利銜接,就會導致厥證。比如,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那麼陰盛陽虛,因此寒氣侵襲到膝蓋。
頭痛巔疾,吳云。此謂巔疾。有巔崩偃仆之義。張云上實下虛。故病如此。志云。愚謂此下。當有少者春夏生。老者春夏死句。或簡脫耶。
白話文:
頭痛巔疾,吳氏雲:這指巔疾,有頭頂崩裂倒下的意思。張氏雲:上實下虛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症狀。志氏雲:我認為這下面應該有一句「年輕者春夏發病,年老者春夏去世」。難道是簡略掉了嗎?
求陽不得求陰不審,張云。厥之在人也。謂其為陽。則本非陽盛。謂其為陰。則又非陰盛。故皆不可得。蓋以五臟隔絕。無徵可驗。若居曠野無所聞。若伏空室無所見。乃病則綿綿不解。勢甚凋敝。若弗能終其日者。豈真陰陽之有餘者耶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「治療上,找不到陽證,找不到陰證。」這是說厥病。如果說它屬於陽證,實際上並不是陽氣旺盛;如果說它屬於陰證,實際上也不是陰氣旺盛。所以,這兩種証都不能確定。因為五臟隔絕,沒有明顯的徵兆可依據。就像身處荒野,什麼也聽不見;就像藏身空屋,什麼也看不見。得了這種病,病情總是纏綿不斷,身體極度衰弱,好像快撐不過一天了。難道真是陰陽有餘造成的嗎?
綿綿乎屬不滿日,張云。綿。古綿字。高雲。今綿綿一息之微。屬望其生。若不能滿此一日矣。簡按詩大雅疏。綿綿。微細之辭。王蓋取氣息綿惙之義。屬。高讀為矚也。
白話文:
張雲:「綿綿不絕,好像快撐不過一天了。」「綿」為古書中的「棉」字,高雲解釋為「綿綿」是一絲一息的微弱氣息,期待著他生命延續。如果連這一天都撐不過,他恐怕就要離開了。簡注《詩經·大雅》的疏解中提到,「綿綿」為微弱細小的形容詞。王蓋引用這個字義,表達氣息微細、奄奄一息的意思。張雲將「屬」字讀作「矚」,意為注視、期盼。
是以少氣之厥,趙府本。熊本。少氣。作少陰。馬吳張並從之。志高仍原文。簡按據王注。及下文是為少氣之語。則知作少陰。誤也。
白話文:
"這是關於氣虛的厥症,趙府版本。氣虛被寫成了少氣。馬、吳、張等人皆同意此說。志高的原文保持不變。簡按根據王的注釋,以及下文中提到的為氣虛的敘述,我們可以知道,將其寫為少陰是一個錯誤。"
籍籍,馬雲。眾多也。吳云。積屍狀。張云。多驚惕也。志云。狼籍也。簡按狼籍。披離雜亂貌。前江都易王傳。國中口語籍籍。志注為是。
白話文:
積籍,馬雲說:眾多。吳氏說:像一堆屍體。張氏說:多驚慌不安。志氏說:雜亂無章。
根據簡注,《狼籍》一詞意指披離雜亂的樣子。前漢江都易王的傳記中曾記載:「國中口語籍籍。」志氏注釋此處應指以上所說的雜亂無章。
菌香,脈經。作園苑。千金。作園花。志云。香蕈之小者。蓋雖有生氣而無根。簡按此注非也。廣雅。菌。薰也。其葉謂之蕙。又屈原離騷。雜申椒與菌桂兮。蜀都賦。菌桂臨岩。知全注為得。
陽物,志云。龍也。乃龍雷之火遊行也。
白話文:
菌香,出自《脈經》。
解釋: 可以栽種在園圃中。出自《千金方》,可以栽培在園地中。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香菇中較小的,雖然有生氣,但沒有根。
簡要按語: 這個註解不正確。
《廣雅》中記載:菌,是薰草。它的葉子稱為「蕙」。
屈原的《離騷》中有「雜申椒與菌桂兮」的說法。
楊雄的《蜀都賦》中有「菌桂臨巖」的記載。
知全的註解纔是正確的。
陽氣有餘陰氣不足,吳云。凡人陽氣不足。陰氣有餘。則當晝而寐。若陽氣有餘。陰氣不足。則當夕而夢。張云。所以為厥為夢者。皆陽不附陰之所致。
五診,吳云。五內見證也。陰陽。三陰三陽也。
白話文:
吳雲(醫師):如果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,那麼白天就會嗜睡。
張雲(醫師):之所以會出現陽虛陰盛的症狀,是因為陽氣無法協調陰氣所致。
以在經脈,吳云。在。察也。經脈。十二經之脈也。馬高同。簡按書舜典。在璇璣玉衡。注。在。察也。今從吳注。
白話文:
「以在經脈」,吳說是「在」,觀察的意思。經脈,就是十二正經的脈絡。馬高和簡按《書經·舜典》中「在璇璣玉衡」的註釋,認為「在」是觀察的意思。現在採納吳注的解釋。
十度,馬雲。度人度民之度。俱入聲。余皆去聲。志並去聲。注云。度。量也。十度者。度人脈。度臟。度肉。度筋。度俞。度陰陽氣。度上下。度民。度君。度卿也。高。以下文度民君卿四字。移於陰陽氣盡之下。注云。十度。一曰度人。二曰度脈。三曰度臟。四曰度肉。五曰度筋。六曰度俞。七曰度陰陽氣盡。八曰度民。九曰度君。十曰度卿。民不得同卿。卿不得同於君。就其心志。而揆度之。簡按王義允當。故馬吳張從之。
白話文:
“十度”是馬雲的說法,指的是度人度民的各種尺度。這裡的“度”都念入聲,其他字都念去聲。註釋中說,“度”就是衡量,而“十度”指的是:度人脈、度臟腑、度肉、度筋骨、度穴位、度陰陽氣、度上下、度民、度君、度卿。 “高”這個字應該放在“陰陽氣盡”之後,然後是“度民、度君、度卿”這四個字。註釋中又說,“十度”可以理解為:一、度人;二、度脈;三、度臟腑;四、度肉;五、度筋骨;六、度穴位;七、度陰陽氣;八、度民;九、度君;十、度卿。民不能與卿相提並論,卿也不能與君相提並論。要從其心志去衡量,這樣才算簡明扼要。王義允的理解是正確的,馬、吳、張等人也認同他的看法。
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,張云。脈度者。如經脈脈度等篇。是也。臟度。如本臟腸胃平人絕谷等篇。是也。肉度。如衛氣失常等篇。是也。筋度。如經筋篇。是也。俞度。如氣府氣穴本輸等篇。是也。度。數也。
白話文:
張景嶽說,脈度、臟度、肉度、筋度和俞度。其中:
- 脈度:是指與經絡脈絡相關的度數,如《脈度經脈度等篇》。
- 臟度:是指與臟腑相關的度數,如《本臟腸胃平人絕谷等篇》。
- 肉度:是指與肌肉相關的度數,如《衛氣失常等篇》。
- 筋度:是指與筋絡相關的度數,如《經筋篇》。
- 俞度:是指與俞穴相關的度數,如《氣府氣穴本輸等篇》。
這些「度」是指相關數量或指標。
散陰頗陽,吳云。頗。跛同。陰陽散亂偏頗也。簡按玉篇。頗。不平也。偏也。王注非。
白話文:
吳(師)說:「散陰頗陽」,「頗」和「跛」的意思相同,是指陰陽偏頗散亂。
註解:根據《玉篇》,「頗」的意思是不平整,偏向一邊。王(冰)註解的「非」字並無道理。
脈脫不具,吳云。脈或不顯也。張云。此其脈有所脫。而陰陽不全具矣。
診無常行,張云。診此者。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。蓋謂其當慎耳。吳云。不拘於一途也。
白話文:
脈象若有若無,吳氏說,這是指脈象不夠明顯。張氏說,這意味着脈象有所缺失,陰陽不能完全體現。
診斷時沒有固定的方法,張氏說,診斷這種情況時,不能用陰陽的常規方法來進行,意思是應當謹慎。吳氏說,不要侷限於一種途徑。
診必上下度民君卿,張云。貴賤尊卑。勞逸有異。膏粱藜藿。氣質不同。故當度民君卿。分別上下。以為診。
白話文:
張氏說,在診斷時,必須考慮病人的社會地位、身份尊卑、勞動強度和飲食習慣。因為不同的人社會地位、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,因此導致身體的氣質也有所不同。所以,在診斷時應該考慮這些因素,分別分析病情,以此作為診斷依據。
至陰虛天氣絕,馬雲。地位乎下。為至陰。若至陰虛。則天氣絕而不降。何也。以其無所升也。天位乎上。為至陽。若至陽盛。則地氣無自而足。何也。以其無所降也。此設言也。故人有陽氣。陽氣者。衛氣也。人有陰氣。陰氣者。營氣也。能使陰陽二氣。交會於一處者。惟至人乃能行之。吳云。至陰。脾也。天氣。肺也。高雲。至陰。太陰也。至陰虛。則人之地氣不升。地氣不升。天氣絕。至陽。太陽也。至陽盛。則人之天氣有餘。天氣有餘。故地氣不足。必陰陽並交。無有虛盛。
白話文:
當身體極度虛弱時,天氣之氣從陰轉為陽,馬雲的狀態處於下位,代表著至陰。如果至陰虛弱,那麼天氣的陽氣便無法下降。為什麼呢?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它上行。
天位處於上位,代表著至陽。如果至陽過於旺盛,那麼地上的陰氣就沒有辦法滋養起來。為什麼呢?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它下降。
這只是理論上的假設。所以人體有陽氣,陽氣是指衛氣。人體也有陰氣,陰氣是指營氣。能夠讓陰陽二氣在一個地方交會的,只有得道的高人才能做到。
吳雲認為,至陰是指脾;天氣是指肺。高雲認為,至陰是指太陰。至陰虛弱,那麼人的地氣就無法上行。地氣不上行,天氣的陽氣就會斷絕。至陽是指太陽。至陽過於旺盛,那麼人的天氣之氣就會過剩。天氣之氣過剩,所以地氣就會不足。一定要陰陽平衡,沒有虛弱或過剩的情況。
陽氣先至陰氣後至,張云。凡陰陽之道。陽動陰靜。陽剛陰柔。陽唱陰隨。陽施陰受。陽升陰降。陽前陰後。陽上陰下。陽左陰右。數者為陽。遲者為陰。表者為陽。里者為陰。至者為陽。去者為陰。進者為陽。退者為陰。發生者為陽。收藏者為陰。陽之行速。陰之行遲。故陰陽並交者。必陽先至。而陰後至。是以聖人之持診者。在察陰陽先後。以測其精要也。
白話文:
陽氣先到,陰氣隨後,這是張仲景的說法。凡是陰陽的道理,都是陽性動而陰性靜、陽性剛而陰性柔、陽性主導而陰性跟隨、陽性施予而陰性接受、陽性上升而陰性下降、陽性在前而陰性在後、陽性在上而陰性在下、陽性在左而陰性在右。以上這些特徵屬於陽性,而反之則屬於陰性。外表屬陽,內部屬陰。到來屬陽,離開屬陰。向前屬陽,後退屬陰。發生屬陽,收藏屬陰。陽氣運行迅速,陰氣運行緩慢。因此,陰陽同時並存的時候,陽氣必定先到,而陰氣隨後。所以聖人診病,在於觀察陰陽先後,以推測病情的精要所在。
六十首,吳云。六十年之歲首也。言論陰陽之變與常。乃盡於六十年間也。張云。禁服篇。所謂通於九針六十篇之義。今失其傳矣。高雲。奇脈恆脈。脈勢不同。六十日而更一氣。乃以六十為首也。簡按十六難云。脈有三部九候。有陰陽。有輕重。有六十首。呂廣曰。首。頭首也。蓋三部從頭者。脈輒有六十首。蓋諸注並屬附會。今仍王義。
白話文:
《六十首》,作者為吳氏。這是講述六十年間陰陽變化的書籍。張氏認為,這本書是《禁服篇》中「通於九針六十篇」所提到的,但現在已經失傳了。高氏認為,奇怪的脈象和正常的脈象有不同的變化,每六十天脈象就會發生一次變化,所以才以「六十」為名稱。簡氏查閱《十六難》中提到,脈象有三個部位、九種表現,有陰陽、輕重之分,還有六十種首部表現。呂廣說,「首」是指頭部。從頭部開始的這三個部位,脈象就有六十種首部表現。其他注釋都是後人附會的說法。現在仍然沿用王氏的解釋。
診合微之事,吳云。合於幽微也。志云。聲合五音。色合五行。脈合陰陽也。張云。參諸診之法。而合其精微也。
白話文:
合微
吳氏說:合於微細之處。
志氏說:聲音合於五音,顏色合於五行,脈象合於陰陽。
張氏說:結合各種診脈方法,以合乎其精細之處。
章五中之情,吳云。五中。五臟也。張云。章。明也。志云。五內之情志也。簡按馬雲。五中者。古經篇名。非。義具下文王注。
白話文:
「章五中之情」,吳氏雲:五中,指五臟。張氏雲:章,即顯明之意。志氏雲:五內之情志。簡氏按:馬雲認為「五中」是古經篇名,非也,其義在王註的下面。
定五度之事,馬雲。即前十度也。吳張同。志云。五度者。度神之有餘有不足。氣有餘有不足。血有餘有不足。形有餘有不足。志有餘有不足也。高雲。五度。即上文之五診也。簡按馬注似是。
白話文:
確定五度的情況
馬雲說:指前面的十度。吳張也同意。志書上說:「五度」是指:神氣不足,氣血不足,形體不足,意志力不足。
高氏說:「五度」就是上文中的「五診」。簡按:馬氏的注釋似乎是正確的。
切陰不得陽,張云。言人生以陽為主。不得其陽。焉得不亡。如陰陽別論曰。所謂陰者真臟也。見則為敗。敗必死矣。所謂陽者。胃脘之陽也。平人氣象論曰。人無胃氣死。脈無胃氣死。是皆言此陽字。
白話文:
如果切脈時無法觸及陽脈,」張仲景說。這是表示人生以陽氣為主。如果陽氣不足,怎麼能不死亡呢?就像《陰陽別論》中所說:「所謂陰,是指五臟六腑。如果陰氣外露,就會衰敗。衰敗必定會死亡。」所謂陽,是指胃部的陽氣。《平人氣象論》中說:「人如果沒有胃氣,就會死亡。脈搏如果沒有胃氣,也會死亡。」這都是說明這個「陽」字的重要性。
守學不湛,張云。湛。明也。(本於馬注。)若但知得陽。而不知陽中有陰。及陰平陽秘之道者。是為偏守。其學亦屬不明。志云。湛。甚也。吳。湛。作知。高。作諶。注云。諶。信也。簡按湛訓明。無所考。然於文義為得。
白話文:
「只守著醫學卻不深入研習」,這是張仲景說的。湛,意指明瞭。(根據馬箋的註解)如果只知道陽氣,卻不知道陽氣中含有陰氣,以及陰平陽祕的道理,這就是偏守。這樣的學問也是不全面的。志南說:湛,意指深刻。吳昆說:湛,作知解。高保衡說:湛,作信解。註解中說:信,意指相信。簡要考證:把湛解釋為明瞭,沒有依據。但是用來解釋文章的意思,是通順的。
故治不久,張云。不明緩急之用。安望其久安長治。而萬世不殆哉。高雲。左右上下先後。不能盡知。故日治其病。而人不久。
用之有絕,絕。諸本作紀。當改。吳云。紀。法也。張云。紀。條理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治療疾病的時間不會長久,張仲景說道。這是因為醫者不瞭解處理急性和慢性疾病的方法。怎麼能奢望疾病得以長期穩定,而且萬世無憂呢?高武說道。病症的左右、上下、先後,都不能完全瞭解。所以說,治療疾病,但是人的健康並不能長久。
起所有餘,吳云。起。病之始也。有餘。客邪有餘。不足。正氣不足。言病之所起。雖云有餘。然亦可以知其虛而受邪矣。張云。起。興起也。言將治其有餘。當察其不足。蓋邪氣多有餘。正氣多不足。若只知有餘。而忘其不足。取敗之道也。
白話文:
起所有餘 ,吳氏說:起,是指疾病的開始。有餘,是指外來的邪氣過剩。不足,是指正氣不足。這句話說明疾病的產生。雖然說是「有餘」,但也可以瞭解到(患者)是因為虛弱才受邪的。張氏說:起,是興起的開始。意思是將要治療有餘的疾病時,應當考慮(患者)不足的地方。因為邪氣大都過剩,正氣大都不足。如果只知道有餘,而忘記了不足,這會導致治療失敗。
脈事因格,吳云。格者。窮至其理也。言揆度病情之高下。而脈事因之窮。至其理也。馬雲。度其事之上下。脈之因革。則診法無不備矣。簡按馬讀格為革。因革。乃沿革之義。其意不通。
白話文:
《脈事因格》一書中,吳氏說,「格」就是窮究道理的意思,指的是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推斷脈象的變化,從而深入理解病情。馬氏則認為,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判斷脈象的變化,才能掌握診脈的全部方法。
是以診有大方,吳云。此下論作醫之方。大方。大法也。
坐起有常,張云。舉動不苟。而先正其身。身正於外。心必隨之。故診之大方。必先乎此。
白話文:
因此在診病時要有大的原則,吳氏說,下面討論作為醫生的方法。大方,就是大的法則。
坐與起都要有固定的規矩,張氏說,舉止不能隨便,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身體。身體在外表現得端正,心靈必定會跟著端正。所以診病的大原則,一定要從這一點開始。
出入有行,吳云。行。去聲。德行也。醫以活人為事。其於出入之時。念念皆真。無一不敬。則德能動天。誠能格心。故可以轉運周旋。而無往弗神矣。
白話文:
注重品德修養,吳氏說:「行」,讀去聲,指德行。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。在行醫時,必須時刻抱著真實誠懇的心態,沒有絲毫懈怠。這樣,德行就能感化天地,真誠能感動人心。因此,醫生可以轉運和調理疾病,任何地方都能發揮神妙的效用。
司八正邪,吳云。司。推步也。張云。司。候也。高雲。司。主也。簡按司。伺同。前灌夫傳。太后亦已使候司。則知張之義確矣。
視其大小,吳云。大小。二便也。張同。志云。視脈之大小。高同。
白話文:
"司八正邪",吳氏認為:"司"是推步。張氏認為:"司"是候察。高氏認為:"司"是主宰。根據《史記》的解釋,"司"與"伺"同義。如《灌夫傳》中記載:"太后亦已使候司",可知張氏的觀點是正確的。
合之病能,馬雲。病能。讀為病耐。陰陽應象大論云。病之形能也。張云。能。情狀之謂。簡按能。古與態通。
白話文:
症狀的表現,馬雲稱之為“病能”,讀作“病耐”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說,疾病的表現是其性質的體現。張景嶽說,能,就是情狀的意思。簡按,在古文中,“能”與“態”通用。
視息視意,吳云。視息。視其呼吸高下也。視意。視其志趣遠近。苦樂憂思也。志云。視息者。候呼吸之往來。脈之去至也。視意者。閉戶塞牖。系之病者。數問其情。以從其意也。
白話文:
觀察呼吸和意向
吳氏說:視息,就是要觀察呼吸的深淺。視意,就是要觀察(病人的)志趣、煩惱和慾望。
張志和說:視息,是觀察呼吸的進出和脈搏的跳動。視意,是關上門窗,把病人單獨隔離,多次詢問病人的情緒,從而瞭解病人的意向。
不失條理,張云。條者。猶干之有枝。理者。猶物之有脈。即脈絡綱紀之謂。
亡言妄期,吳。亡。作妄。高雲。亡言。無徵之言也。簡按今從吳注。
白話文:
做事要有條不紊,張雲說的。條,就像是樹幹上有分支。理,就像是事物中有脈絡。這就是指的脈絡和綱紀。
不要說無稽之談,吳說的。亡,應作為妄。高雲說,亡言,就是沒有根據的話。簡按現在採用吳的註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