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0)

1.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

瘈瘲,熊音。瘈。胡計反。瘲。子用反。馬雲。反折瘈瘲。謂手足身體反張。而或急為瘈。或緩為瘲。高雲。手足抽掣也。簡按瘈又作瘛。玉機真藏論曰。筋脈相引而急。病名曰瘛。王注。筋脈受熱。而自跳掣。故名曰瘛。熊音。尺世反。瘈同。說文。瘛。小兒瘈瘲病也。又𤬓。引縱曰𤬓。別作痸。漢藝文志。有金創瘛瘲方。王符潛夫論。掣縱。皆與此同義。明理論云。瘈者。筋脈急也。瘲者。筋脈緩也。急者則引而縮。緩者則縱而伸。或縮或伸。動而不止者。名曰瘈瘲。俗謂之搐者。是也。此說得之。

其色白,吳本。白。作黑。志云。色白者。亡血也。津液外脫。則血內亡矣。張云。靈終始篇曰。其色白絕皮。乃絕汗。

目睘絕系,馬雲。目睘者。猶俗云眼圈也。其所謂系者。即大惑篇之所謂系也。吳。睘。作環。注云。目環。轉旁視也。高作寰。注云。謂目之寰字。與眼系相絕。不相維繫也。簡按睘。音釋。音瓊。說文作睘。目驚視也。(韻會。葵營切。音瓊。)張志並依王注。為是。

先青白,高雲。刺禁論云。刺中膽者。一日半死。色先青白者。日半之前。先見木受金刑之色。乃死矣。

口目動作,張云。牽引歪斜也。志高同。簡按王注。目睒睒。(字典晶熒貌。韓愈東方半明詩。太白睒睒。)而鼓頷也。未詳何義。

善驚,陽明脈解篇云。陽明之病。聞木音則惕然驚。

不仁,吳云。不知疼痛。若不仁愛其身者。高雲。不仁者。身冷膚硬。馬雲。不知痛癢也。簡按王注痹論云。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。程氏遺書云。醫家以不認痛癢。謂之不仁。人以不知覺。不認義理。為不仁。譬最近。馬注本於程子。

上下不通,吳云。腎開竅於二陰。故令閉。既脹且閉。則上不得食。下不得便。上下不通。心腎隔絕而終矣。高雲。手經足經。不相貫通。則上下不通。簡按當從吳義。

腹脹閉,張云。足太陰脈。入腹屬脾。故為腹脹閉。手太陰脈。上膈屬肺。而主呼吸。故為不得息。脹閉則升降難。不得息則氣道滯。故為噫為嘔。嘔則氣逆於上。故為面赤。不逆則痞塞於中。故為上下不通。

不逆則上下不通,張云。不逆則痞塞於中。故為上下不通。脾氣敗則無以制水。故黑色見於面。

中熱,據王注。謂胸熱也。

此十二經之所敗也,張云。手足六經。各分表裡。是十二經也。靈終始篇文與此同。

白話文:

《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》:

瘈瘲:指手腳或身體反張抽搐的症狀。「瘈」表示抽搐急促,「瘲」則較緩慢。類似現代所說的「抽筋」或「痙攣」,小兒常見此病,又稱「搐」。筋脈受熱會自行跳動抽掣,急者收縮,緩者伸展,反覆不止即為瘈瘲。

其色白:面色蒼白,代表氣血虧虛或津液流失。另有版本寫作「黑色」,可能與腎氣衰竭相關。

目睘絕系:指眼球直視、無法轉動的狀態,眼周肌肉與眼球的聯繫斷絕,類似「瞪眼」或「目驚視」的表現。

先青白:膽氣將絕時,面色先出現青白色(肝木受肺金剋制之象),隨後死亡。

口目動作:口眼歪斜、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動的症狀。

善驚:陽明經病變時,易受驚嚇,如聽聞聲響即恐慌。

不仁:身體麻木無知覺,如同不愛惜自身,或皮膚僵硬冰冷,失去痛癢感覺。

上下不通:腎氣衰竭導致二便閉塞,脾胃氣滯則腹脹、呼吸困難,上下氣機阻隔,心腎功能斷絕。

腹脹閉:太陰經(脾肺)病變引發腹脹、便秘、呼吸不暢,氣滯則噯氣嘔吐,氣逆則面赤,氣塞則上下不通,面色發黑。

中熱:指胸中鬱熱。

此十二經之所敗也:上述症狀為手足六經(含表裡經)氣機衰敗的表現,與《靈樞·終始篇》所述相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