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2)

1.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

簡按篇中。無問答之語。宜刪論字。

陰痹,志云。痹者。閉也。血氣留著於皮肉筋骨之間為痛也。簡按王以陰為寒。故依痹論寒勝者為痛痹之義而釋之。新校正。則以為王以痛為痹之通訓。卻非也。

白話文:

陰痹

志書上說:「痹,閉塞也。」血氣閉塞在皮肉筋骨之間就會疼痛。

簡潔按語:王氏認為「陰」指寒氣,因此根據《痹論》中「寒勝則疼痛痹」的說法加以解釋。新校正則認為王氏將「疼痛」作為「痹」的通訓,這是不對的。

狐疝風,張云。滑。為陽邪有餘。而病風者。熱則生風也。疝者前陰少腹之病。男女五臟皆有之。狐之晝伏夜出。陰獸也。疝在厥陰。其出入上下不常。與狐相類。故曰狐疝風。此非外入之風。乃以肝邪為言也。高雲。氣病為疝。血病為積。滑主氣盛。澀主少血。故厥陰脈滑。則病狐疝。又曰。風者。氣動風生。風主氣也。下文肺風脾風心風腎風肝風。皆氣動風生之義。簡按本臟篇云。腎下則腰尻痛。不可以俯仰。為狐疝。經脈篇云。肝所生病者。狐疝遺溺。而本篇系以風者。壽夭剛柔篇云。病在於陰者。謂之痹。病在於陽者。謂之風。凡脈滑為陽有餘。今脈滑者。並以風稱之。其義可知矣。陳氏三因方云。寒疝之氣。注入㿗中。(按陳誤以㿗為陰囊。故其言如此。)名曰狐疝。亦屬㿗疝。葛氏傷寒直格云。狐疝。言狐者。疝氣之變化。隱見往來不可測。如狐也。張注本於此。楊上善之解恐非。

白話文:

狐疝風

張仲景說,狐疝風是陽邪過盛所致。疝病是前陰少腹的疾病,男女五臟都可能患上。狐狸白天隱伏,夜晚出沒,是陰性的動物。疝病在厥陰經,其發作時間和位置不定,與狐狸的行為相似。因此稱為狐疝風。這並不是外來的風邪,而是指肝的病邪。

高武說,氣血失調會導致疝病,血氣凝滯會導致積聚。滑脈主氣盛,澀脈主血少。所以厥陰脈滑,會患狐疝。又說,風是氣的運動產生的,風主氣。下文中提到的肺風、脾風、心風、腎風、肝風,都是氣的運動產生風的道理。

《簡按本臟篇》說,腎氣不足,會導致腰尻疼痛,不能彎腰,稱為狐疝。《經脈篇》說,肝病會導致狐疝,遺尿失禁。而本篇將狐疝與風相關聯。《壽夭剛柔篇》說,病在陰分,叫做痹;病在陽分,叫做風。凡是脈滑,都是陽有餘的表現。現在脈滑的人,都用風來形容。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。

陳氏《三因方》說,寒疝之氣,注入陰囊中,稱為狐疝,也屬於陰囊疝。葛氏《傷寒直格》說,狐疝,說是狐,是因為疝氣的發作,隱見不定,變化多端,就像狐狸一樣。張仲景的注釋本就根據這種說法。楊上善的解釋恐怕不對。

隱軫,馬雲。當作癮疹。吳云。隱軫。即癮疹。張同。簡按釋名。胗。展也。癢搔之捷展起也。乃知胗借而作軫。後世從疒作疹也。馬注誤。厥陰為陰痹。為狐疝風。太陰為肉痹。為脾風疝。太陽為骨痹。為腎風疝。少陽為筋痹。為肝風疝。其理固明矣。而至少陰為皮痹。為肺氣疝。陽明為脈痹。為心風疝者。則與常例異。蓋此篇。以三陰三陽。單配乎五臟。故與他篇之例不同也。舊注。或以運氣之義而釋之。率不可從。

白話文:

原文:

隱軫,馬雲。當作癮疹。吳雲。隱軫。即癮疹。張同。簡按釋名。胗。展也。癢搔之捷展起也。乃知胗借而作軫。後世從疒作疹也。馬注誤。厥陰為陰痹。為狐疝風。太陰為肉痹。為脾風疝。太陽為骨痹。為腎風疝。少陽為筋痹。為肝風疝。其理固明矣。而至少陰為皮痹。為肺氣疝。陽明為脈痹。為心風疝者。則與常例異。蓋此篇。以三陰三陽。單配乎五臟。故與他篇之例不同也。舊注。或以運氣之義而釋之。率不可從。

“隱軫”這個詞,馬氏認為應該作“癮疹”。吳氏也說“隱軫”就是“癮疹”。張氏也同意這種說法。簡要考證一下,“軫”這個字在《釋名》中解釋為“展”,指癢癢時快速抓撓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“胗”字借用為“軫”字,後世又從“疒”旁造出“疹”字。馬氏的注釋有誤。

厥陰經主治陰濕痹阻,以及狐疝風。太陰經主治肌肉痹阻,以及脾風疝。太陽經主治骨骼痹阻,以及腎風疝。少陽經主治筋脈痹阻,以及肝風疝。這些道理是很明確的。但是,少陰經主治皮表痹阻,以及肺氣疝。陽明經主治脈絡痹阻,以及心風疝。這兩條與通常的規律不同。這可能是因為此篇中,三陰三陽單獨配屬五臟,所以與其他篇章的規律不同。舊注有的用氣機運行來說明,但一般不能採信。

肺痹,痹論云。皮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肺。肺痹者。煩滿。喘而嘔。馬雲。腎為肺之子。其水上逆於肺母。故皮為肺之合。今腎有餘。當病皮痹癮疹。其病在表也。不足當為肺痹。其病在裡也。

白話文:

肺痹

根據《痹論》,如果皮膚上的痹症持續發作,再次受到邪氣侵擾,就會內侵肺部,形成肺痹。肺痹的症狀包括:胸悶、氣喘和嘔吐。

《馬雲》一書提到,腎是肺的兒子,腎氣上逆就會影響肺這個母親。因此,皮膚是肺的相應部位。如果腎氣過剩,就會引起皮膚的痹症和癮疹,這時病症主要在體表。如果腎氣不足,就會導致肺痹,這時病症主要在體內。

肺風疝,大奇論云。肺脈沉搏。為肺疝。

病積溲血,馬雲。其脈若滑。則當病肺風疝。外感之邪也。其脈若澀。則當病有積及溲血。內傷之邪也。張云。澀。為心血不足。故經滯而為積聚。血亂而為溲血也。

白話文:

積聚血尿 ,馬雲。其脈象如果滑利,則應該患有肺風疝氣,是由外邪引起的。其脈象如果澀滯,則應該是患有積聚和血尿,是由內傷引起的。張氏說,澀脈,是因為心血不足,所以經絡不通暢,導致積聚。血亂則出現血尿。

脾痹,吳云。太陰濕土之氣也。其氣有餘則濕勝。脾主肌肉。奠位乎中。故肉痹寒中。不足則土氣弱。故病脾痹。簡按痹論云。肌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脾。脾痹者。四肢解墮。發咳嘔汁。上為大塞。所謂肌痹。即肉痹。

白話文:

脾臟麻痺

吳氏說:「脾臟是太陰之氣所化,屬濕土之性。過於濕潤會導致脾氣虛弱。脾臟掌管人體肌肉,居於身體中央。因此,肌肉麻痺、怕冷皆是脾臟虛弱的表現。脾臟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土氣虛弱,從而產生脾臟麻痺。」

簡要說明

《痹論》中說:「肌肉麻痺久治不愈,再次受到外邪侵襲,就會傷害到脾臟。脾臟麻痺時,四肢無力,還會咳嗽嘔吐。胸中阻塞不通暢,這就是所謂的肌肉麻痺,也就是肉體麻痺。」

脾風疝,馬雲。其脈若滑。則病脾風疝。外感之邪也。其脈若澀。則當有積。及心腹時滿。內傷之邪也。張云。太陰脈滑。則土邪有餘。脾風疝者。即㿗腫重墜之屬。病在濕也。

白話文:

脾風疝(馬雲)

如果脈象滑動,則會患有脾風疝。這是外感邪氣所致。

如果脈象澀滯,則可能會有積聚,以及心腹有時會有脹滿的感覺。這是內傷邪氣所致。

張氏說,太陰脈滑動,說明土邪過盛。脾風疝就是屬於腫脹沉重的類型。這種疾病是由濕邪引起的。

脈痹,馬雲。陽明者。足陽明胃經也。胃乃心之子。有餘則病脈痹。以心主脈。脈主半表也。不足則病心痹。心主裡也。簡按吳張以陽明燥金之氣。有餘不足而釋之。此運氣家之言。不可藉以解經也。

白話文:

脈痹,馬雲解說。陽明指足陽明胃經。胃是心的兒子。胃氣旺盛則會得脈痹。因為心主脈,脈主半身表裡。胃氣不足則會得心痹。心主裡。

簡按:吳張以陽明燥金之氣旺盛與虛弱來解釋脈痹和心痹。這是運氣家的說法,不能用來解釋經文。

心痹,痹論云。脈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心。心痹者。脈不通。煩則心下鼓。暴上氣而喘。嗌乾善噫。厥氣上則恐。王注心下痹。恐非。

白話文:

心臟痹症

中醫痹論中提到:脈絡長期不通暢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內寄於心臟,就會導致心臟痹症。心臟痹症的特徵是:脈絡不通暢,心下煩熱脹痛,突然感到氣往上衝,導致喘息。喉嚨乾燥,容易打嗝。邪氣上升時,會引起恐懼。

王註認為心下痹證會引起恐懼,可能不是正確的。

心風疝,馬雲。其脈若滑。則病心風疝。外感之邪也。其脈若澀。則病積時善驚。內傷之邪也。簡按脈要精微論云。診得心脈而急。病名心疝。少腹當有形也。

白話文:

心風疝氣 (指影響心臟和下腹的風邪)

由馬雲提出。如果脈象滑動,則患有心風疝氣。這是因外邪侵襲所致。如果脈象澀滯,則患有積時善驚(由長期積累的邪氣導致的驚厥)。這是因內傷所致。

簡要說明,根據「脈要精微論」,如果診斷出心臟脈搏急促,則疾病稱為心疝氣。小腹會出現形狀。

腎痹,痹論云。骨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腎。腎痹者。善脹。尻以代踵。脊以代頭。

腎風疝,馬雲。其脈若滑。則病腎風疝。外感之邪也。其脈若澀。則病積。時癲疾。內傷之邪也。

肝痹,痹論云。筋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肝。肝痹者。夜臥則驚。多飲數小便。上為引如懷。

肝風疝,馬雲。其脈若滑。則病肝風疝。外感之邪也。其脈若澀。則病積。時筋急目痛。內傷之邪也。

人氣在脈,張云。春時天地氣動。水泉流行。故人氣亦在經脈。

溢入孫絡,吳。此下。增孫絡二字。張云。夏時氣盛。故溢入孫絡。而充皮膚。所以人氣在孫絡。

內溢肌中,馬雲。長夏者。六月建未之月。其氣在肌肉者。正以長夏經脈絡脈皆盛。內溢肌中。所以人氣在肌肉也。

白話文:

肌肉中的熱量過剩

馬雲認為,長夏(指的是農曆六月)的時候,肌肉中的氣血特別旺盛。由於經脈和絡脈都很充盛,因此熱量會向內溢出,進入肌肉。所以說,此時人體的氣血會集中在肌肉中。

皮膚引急,馬雲。秋氣在皮膚者。正以秋時天氣始收。人之腠理閉塞。皮膚引急。所以人氣在皮膚也。

通於五臟,高雲。冬氣之所以在骨髓者。蓋以冬者氣機蓋藏。血氣在中。內著骨髓。通於五臟。臟者。藏也。惟冬主藏。故通五臟。而冬氣在骨髓。

白話文:

內通五臟

中醫學說是這樣說的:冬天的氣機內斂,血氣歸於體內,內達骨髓,並與五臟相通。五臟是藏納精氣的器官。因為冬天主藏,所以冬天的氣機與五臟相通,而冬天的氣機就在骨髓中。

不可為度,志云。謂天有六淫之邪。而人有形層。六氣之化也。如邪留於外。則為皮肉筋骨之痹。合於內。則為心肝脾肺之痹矣。如留於氣分則為疝。留於血分則為積矣。如身中之陽盛則為熱。虛寒則為寒矣。此皆吾身中陰陽之變化也。高雲。四地主氣。各有常度。至其變化也。不可為度。

白話文:

不能以常規來衡量,高筠說。意思是指天有六種邪氣,而人有身體組織層次。六種邪氣的變化就像,如果邪氣停留在身體外部,就會導致皮、肉、筋、骨的痹病。如果邪氣進入身體內部,就會導致心、肝、脾、肺的痹病。如果邪氣停留在氣血運行中,就會形成疝氣。如果邪氣停留在血液中,就會形成積塊。如果身體中的陽氣過盛,就會產生熱氣。如果陽氣不足,就會產生寒氣。這些都是我們身體中陰陽變化的表現。高筠還說,四方地域的氣候各有常規,但在氣候變化的時候,就不能以常規來衡量了。

闢除,吳云。闢。音闢。馬雲。闢。闢同。

環逆,馬雲。血氣旋逆。吳云。血氣環於經。即逆而上。為浮氣也。志云。環逆者。逆其轉環也。言血氣之從經而絡。從絡而皮。從皮膚而復環轉於肌中也。張云。血氣環周。皆逆不相運行。故為喘滿上氣。按本篇。與前診要經終論。義同文異。但彼分四時。此分五時。故有刺肌肉之謂。然本篇春夏冬三時。皆闕刺秋分皮膚等義。意者。以長夏近秋。故取肌肉。即所以刺秋分也。後仿此。簡按張本於新校正。其說似傅會。然春夏冬。並闕刺秋分。亦可疑焉。

白話文:

氣逆 ,指氣血旋轉逆行。吳某說,血氣在經絡中環繞,即逆行向上,成為浮氣。志某說,氣逆是指氣血的運轉逆轉。意思是說,血氣在經絡中運行,從經絡到達肌絡,從肌絡到達皮膚,然後又從皮膚環轉回肌肉中。張某說,血氣環繞,但是逆行不運行,所以導致喘息、胸悶、氣上逆。

參照本章,與前面的診要經終論,意義相同,文字不同。但是診要經終論分為四個時節,而本章分為五個時節,因此有刺肌肉的說法。但是,本章的春、夏、冬三時,都缺少刺秋分皮膚等內容。也許是因為長夏接近秋天,所以取肌肉,即用來刺秋分。後面的內容仿照這種說法。簡按,張某的說法根據新校正本。他的說法似乎是牽強附會的。但是,春、夏、冬都缺少刺秋分,這也很值得懷疑。

春刺筋骨,高雲。筋連於骨。故曰筋骨。

內著,馬雲。著。著同。

內卻,吳云。令血氣卻弱。是以善恐。志云。血氣虛。卻於內矣。陽明脈虛。則恐如人將捕之。

血氣上逆,張云。夏刺冬分。則陰虛於內。陽勝於外。故令人血氣逆而善怒。志云。夏氣浮。長於上。而反逆之使下。則氣鬱不疏。而使人善怒也。上逆。當作下逆。簡按今從舊文。

白話文:

血氣逆襲 ,張仲景說:在夏天針灸冬至的穴位。這是因為陰氣虛弱在內,陽氣強盛在外。所以導致血氣逆襲,容易發怒。

《針灸甲乙經》說:夏天的氣浮在上方,針灸時卻反過來將它瀉下去,那麼氣機鬱結不能疏通,就會導致人容易發怒。

「上逆」應該是寫作「下逆」。簡注:現在依照古文。

善忘,吳云。心生脈。秋刺經脈。而虛其經。則經脈虛。而心氣亦虛矣。故善忘。

氣不外行,張據全本。作氣不衛外。注云。氣虛不能衛外。氣屬陽。陽虛故臥不欲動。

令人目不明,志云。蓋五臟之精。皆注於目。而為之睛。冬者血氣在中。內著骨髓。通於五臟。血氣內脫。則五臟皆虛。故令人目不明也。

白話文:

使眼睛看不見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記載,是因為五臟的精氣都匯聚到眼睛,形成眼珠。冬天時,血氣運行在體內,深入骨髓,與五臟相通。如果血氣往內流失,五臟就會虛弱,導致眼睛看不見。

大痹,張云。當陽氣伏藏之時。而刺其陽分。則陽氣外泄。陽虛陰勝。故留為大痹。志云。大痹者。臟氣虛。而邪痹於五臟也。

白話文:

大痹,張仲景說:當人體陽氣內藏的時候,如果針刺陽經,就會導致陽氣外泄,陽虛陰盛。因此會留下大痹的病根。仲景也說:大痹是臟氣虛弱,邪氣痹阻於五臟所致。

善忘,吳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今陽氣竭絕。則神亡矣。故善忘。

與精相薄,吳云。精。真氣也。薄。邪正摩蕩之名。

精氣不轉,吳云。精氣不變。張云。精氣不致轉變矣。志云。精氣不逆回矣。高雲。不轉。內存也。簡案轉。恐薄之訛。

白話文:

精氣不轉

  • **吳譯:**精氣不變化。
  • **張譯:**精氣無法轉化。
  • **志譯:**精氣不能逆轉。
  • **高譯:**不流動、內存。

簡案: 「轉」字可能是「薄」的誤寫。

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,吳。變下句。馬高同。吳云。變。謂臟氣變動為病也。馬雲。依其臟之所變。以候知其死耳。高雲。依其臟之所變病。以候其動。候其動。而知其死也。張。候下句。志同。張云。見其變動之候。則識其傷在某臟。故可知其死期。簡按據王注。變下句。為是。

白話文:

按照各臟器所發生的變化來預測死亡。

吳氏(眉卿)的解釋: 「變」指的是臟器氣血變動而導致疾病。

馬氏(元儀)的解釋: 根據臟器所變化的徵候來預測死亡。

高氏(保衡)的解釋: 根據臟器變化的病證,來預測其變化。預測其變化,就能知道死亡。

張氏(志聰)的解釋: 觀察臟器變化的徵候,就能判斷受傷的臟器,從而推斷死亡時間。

簡要說明: 根據王注,「變」下的解釋是正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