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2)

1.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

吳云。移易精神。變化臟氣。如悲勝怒。恐勝喜。怒勝思。喜勝悲。思勝恐。導引營衛。皆其事也。高雲。導引之謂移。振作之謂變。簡按當從王注。

祝由,熊音。祝。去聲。音咒。馬雲。鄭澹泉吾學編。述我朝制云。太醫院使。掌醫療之法。院判為之貳。凡醫術十三科。曰大方脈。曰小方脈。曰婦人。曰瘡疾。曰針灸。曰眼。曰口齒。曰接骨。曰傷寒。曰咽喉。曰金鏃。曰按摩。曰祝由。按摩。以消息導引之法。除人八疾。祝由。以祝禁袚除邪鬼之為厲者。二科今無傳。愚今考巢氏病源。各病皆有按摩之法。三國志。孫策時于吉言知祝由法。今民間亦有之。張云。祝。咒同。由。病所從生也。故曰祝由。志云。對神之辭曰祝。由。從也。言通祝於神明。病從而可愈已。簡按王注。祝說病由。蓋亦取義於祝說於神明也。書無逸疏。以言告神謂之祝。請神加殃謂之詛。或作咒。靈賊風篇云。先巫者。因知百病之勝。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。可祝而已也。說苑云。上古之為醫者。曰苗父。苗父之為醫也。以菅為席。以芻為狗。北面而祝。發十言耳。請扶而來。輿而來者。皆平復如故。隋唐有咒禁博士。咒禁師。(詳見六典。)千金翼。載禁咒諸法。聖濟總錄云。符禁。乃祝由之法。然上古治病。祝由而已。以其病微淺。故其法甚略。後世病者滋蔓。而所感既深。符印祝詛。兼取並用。禳卻厭勝。而不可以已。要之精神之至。與天地流通。惟能以我齊明。妙於移變。是乃去邪輔正之道也。據以上數說。其為祝詛病由之義可知也。而元陳櫟著素問祝由辨云。書泰誓篇曰。祝降時喪。孔氏注。祝。斷也。今以祝訓斷。謂但斷絕其受病之由。正與上文移精變氣相照應。轉移自己之精神。變改其所感受陰陽風雨晦明之六氣。而斷絕其受病之由。則其病自已。如病由於寒。則斷其寒而暖之。病由於熱。則斷其熱而涼之。祝斷其由。如所謂拔其本塞其源。意義豈不顯然明白乎。禱祈祝詛。自是素問之大禁。如曰拘於鬼神者。不可與言至德。亦是無知者之所為。豈醫家事耶。此說似有理而卻非。實儒者之見耳。(陳辨。見新安文獻志三十五卷。)

內無眷慕之累,高雲。眷慕。眷戀思慕也。

外無伸官之形,吳云。伸官。求進於官也。張云。伸。屈伸之情。官。利名之累。高雲。引伸五官。以為恭敬也。簡按吳注近是。

今之世不然,宋本。今上有當字。志本高本同。

決嫌疑,曲禮云。夫禮者。所以定親疏決嫌疑。

僦貸季,王六節藏象注。引八素經序云。天師對黃帝曰。我於僦貸季理色脈。已三世矣。羅泌路史云。神農立方書。乃命僦貸季理色脈。對察和劑。以利天下。

白話文:

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

吳崑說:「移易精神,變化臟氣。」例如:悲勝怒、恐勝喜、怒勝思、喜勝悲、思勝恐,以及導引營衛之氣等方法,都屬於此類。高世栻認為:「導引稱為『移』,振作稱為『變』。」簡按:應遵從王冰的註解。

祝由
熊音:「祝」讀去聲,音同「咒」。馬蒔引《鄭澹泉吾學編》記載明代制度:「太醫院使掌管醫療之法,院判為副職。醫術分十三科,包括大方脈、小方脈、婦人、瘡疾、針灸、眼、口齒、接骨、傷寒、咽喉、金鏃、按摩、祝由。」其中,按摩是通過導引之法消除疾病,祝由則是以咒禁驅除邪鬼作祟。這兩科如今已失傳。考《巢氏病源》,各病皆有按摩之法;《三國志》記載孫策時期的於吉精通祝由法,民間仍有流傳。張介賓認為:「祝」同「咒」,「由」指病因,故稱「祝由」。張志聰解釋:「對神明的禱告稱為『祝』,『由』即順從,意為通過祝告神明使疾病痊癒。」簡按:王冰註解「祝說病由」,亦取義於向神明祝告。《尚書·無逸》疏:「以言告神謂之祝,請神降災謂之詛(或作咒)。」《靈樞·賊風》提到巫者能知百病之因,通過祝告治癒。《說苑》記載上古醫者苗父以草蓆為祭壇,以草狗為祭品,向北祝告,使病人康復。隋唐設有咒禁博士、咒禁師(見《唐六典》)。《千金翼方》載禁咒之法,《聖濟總錄》稱符禁即祝由,上古治病僅用祝由,後世因疾病複雜,才兼用符印咒詛。總之,祝由的核心在於以精神力量與天地相通,轉化病因。

元代陳櫟《素問祝由辨》認為:「祝」訓為「斷」,即斷絕病因,與「移精變氣」相呼應。例如:病因於寒則斷寒轉暖,病因於熱則斷熱轉涼。此說看似合理,實為儒者之見,與《素問》反對迷信鬼神的立場不符(陳櫟之辨見《新安文獻志》卷三十五)。

內無眷慕之累
高世栻解釋:「眷慕」指眷戀思慕之情。

外無伸官之形
吳崑認為:「伸官」指追求官位。張介賓解釋:「伸」為屈伸之情,「官」為名利之累。高世栻則認為是「引伸五官以示恭敬」。簡按:吳注較為貼切。

今之世不然
宋本、張志聰本、高世栻本「今」上有「當」字。

決嫌疑
《禮記·曲禮》雲:「禮的作用在於定親疏、決嫌疑。」

僦貸季
王冰在《六節藏象論》注中引《八素經序》:「天師對黃帝說:『我向僦貸季學習色脈之理,已傳承三代。』」《路史》記載神農命僦貸季研究色脈,調和藥劑以利天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