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20)
卷二 (20)
1.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
五氣入鼻藏於心肺,張云。上文言五味入口藏於胃者。味為陰也。此言五氣入鼻藏於心肺者。氣為陽也。鼻為肺之竅。故心肺有病。而鼻為之不利。觀此兩節。曰味曰氣。皆出於胃。而達於肺。既達於肺。亦必變見於氣口。故氣口獨為五臟主。簡按吳云。風暑濕燥寒。天之五氣也。誤。
察其下適其脈,吳云。下。謂二便也。張云。適。測也。簡按當從太素。補上字候字。下文其病下。補能字。
拘於鬼神者,史記。扁鵲云。信巫不信醫。六不治也。
白話文:
【五臟別論篇第十一】
五氣通過鼻子進入體內,藏於心肺。張氏解釋:前文提到五味入口後藏於胃,因為味屬陰;此處說五氣入鼻藏於心肺,因為氣屬陽。鼻是肺的竅道,所以心肺有病時,鼻子會不通暢。從這兩節來看,無論是味還是氣,都源自胃而傳達至肺。既然傳達至肺,也必然會在氣口(脈象)上顯現,因此氣口(脈診部位)能獨自主導五臟的狀況。簡氏按語:吳氏認為五氣指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,這是錯誤的。
觀察病人的二便狀況,並測量其脈象。吳氏解釋:「下」指二便。張氏解釋:「適」是測量的意思。簡氏按語:應根據《太素》補上「候」字。下文中「其病下」應補上「能」字。
迷信鬼神的人。史記記載,扁鵲曾說:「相信巫術而不信醫術,是六種無法醫治的情況之一。」
2.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
吳云。異法者。治病不同其法。方宜者。五方各有所宜。
砭石,南史王僧孺傳。全元起欲注素問。訪王僧孺以砭石。答曰。古人以石為針。必不用鐵。說文有此砭字。許慎云。以石刺病也。東山經云。高氏之山多針石。郭璞云。可以為砥針。治癰腫。春秋。美疢不如惡石。服子慎注。石。砭石也。季世無復佳石。故以鐵代之耳。簡按山海經。高氏之山。其上多玉。其下多箴石。吳任臣廣注。程良孺曰。或云。金剛鑽即其物也。
陵居,馬雲。倚高陵以為居。而耐受乎風。志云。高平曰陸。大陸曰阜。大阜曰陵。(出爾雅釋地。)依山陵而居。故多風。簡按當從志注。
褐薦,吳云。薦。草𧖅也。簡按詩豳風。無衣無褐。何以卒歲。注。褐。毛布也。古今黈云。薦。席也。草亦得以言薦。莊子齊物論。麋鹿食薦。薦。即草也。王注細草。蓋本莊子。
華食,簡按王注。酥酪骨肉之類。骨。當作膏。(張志並作膏。)
毒藥,張云。毒藥者。總括藥餌而言。凡能除病者。皆可稱為毒藥。汪機云。藥。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。以能攻病。皆謂之毒。簡按說文。毒。厚也。害人之草。往往而生。藥。治病草。從艸樂聲。而周禮天官。醫師。聚毒藥以共醫事。鄭注。毒。藥之辛苦者。藥之物恆多毒。賈疏。藥之辛苦者。細辛苦參。雖辛苦而無毒。但有毒者多辛苦。藥中有毒者。巴豆狼牙之類。是也。藥中有無毒者。人參芎藭之類。是也。直言聚毒藥者。以毒為主也。以上皆與王注同。吳志高為有毒之藥。誤矣。考本草。藥物產於川蜀者極多。此從西方之一證。
其地高陵居,張云。地高陵居。西北之勢也。
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張云。野處乳食。北人之性。胡地至今猶然。高雲。居。常居也。處。暫處也。其民樂野處有時。不欲居高也。曠野多獸。故樂野處而乳食。
臟寒主滿病,張云。地氣寒。乳性亦寒。故令人臟寒。臟寒多滯。故生脹滿等病。簡按臟寒不必生滿病。甲乙無滿字。為是。
灸炳,簡按諸本。炳。作焫。當改。熊音。如劣反。燒也。張云。如瑞切。玉篇。焫。而悅切。燒也。與爇同。
水土弱,塚語云。堅土之人剛。弱土之人柔。
食胕,張云。胕。腐也。物之腐者。如鼓鮓曲醬之屬。是也。
致理,熊音。致。音治。密也。
九針,高雲。靈樞九針論。黃帝欲以微針通其經脈。微針。小針也。岐伯論小針。而及於九針。故曰。九針者亦從南方來。簡按九針十二原。帝問無用砭石。欲以微針通其經脈。而岐伯答以始於一終於九。則微針即是九針。對砭石而言。非九針之外有微針。志云。微針者。其鋒微細。淺刺之針也。恐非是。
白話文:
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
不同的治療方法適用於不同的病症,各地區也有各自適宜的療法。
砭石
《南史·王僧孺傳》記載,全元起想註解《素問》,向王僧孺請教關於砭石的知識。王僧孺回答說:「古人用石頭做針,肯定不用鐵。」《說文解字》中有「砭」字,許慎解釋為「用石頭刺病」。《東山經》提到:「高氏之山多產針石。」郭璞註解:「可以用來磨製針,治療癰腫。」《春秋》中說:「美麗的疾病不如粗糙的石頭。」服子慎註解:「石,指的是砭石。」後世不再有優質的石頭,所以用鐵代替。簡按《山海經》記載,高氏之山上有許多玉石,山下多產箴石。吳任臣的《廣注》引程良孺的話說:「有人認為金剛鑽就是這種東西。」
陵居
馬雲解釋為「依靠高陵居住,能耐受風寒」。志雲解釋:「高而平坦的地方叫陸,大的陸地叫阜,大的阜叫陵。」(出自《爾雅·釋地》)依靠山陵居住,所以風多。簡按應從志雲的註解。
褐薦
吳雲解釋:「薦,是草席。」簡按《詩經·豳風》說:「沒有衣服,沒有粗布衣,怎麼度過年終?」註解:「褐,是毛布。」《古今黈》說:「薦,是席子。」草也可以稱為薦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提到:「麋鹿吃草。」薦,就是草。王註解為細草,可能是根據《莊子》。
華食
簡按王註解:「酥酪、膏肉之類。」「骨」應作「膏」。(張志也寫作「膏」。)
毒藥
張雲解釋:「毒藥,泛指所有藥物。凡是能治病的,都可以稱為毒藥。」汪機說:「藥,指的是草木、蟲魚、禽獸之類,因為能治病,所以都稱為毒。」簡按《說文解字》:「毒,是厚的意思。害人的草,到處生長。藥,是治病的草,從艸,樂聲。」《周禮·天官》記載:「醫師收集毒藥以供醫療之用。」鄭玄註解:「毒,指辛苦的藥物。藥物大多有毒。」賈公彥疏:「辛苦的藥物,如細辛、苦參,雖然辛苦但無毒,但有毒的多是辛苦的。藥物中有毒的,如巴豆、狼牙之類;無毒的,如人參、芎藭之類。」直接說「聚毒藥」,是以毒為主。以上與王註解相同。吳志高認為是「有毒的藥物」,這是錯誤的。考證《本草》,川蜀地區產的藥物極多,這是西方的一個證據。
其地高陵居
張雲解釋:「地勢高而依靠山陵居住,是西北地區的特點。」
其民樂野處而乳食
張雲解釋:「在野外居住、以乳為食,是北方人的習性。胡地至今仍是如此。」高雲解釋:「居,是長期居住;處,是暫時停留。當地人喜歡偶爾在野外居住,不願長期住在高處。曠野多野獸,所以喜歡在野外居住並以乳為食。」
臟寒主滿病
張雲解釋:「地氣寒冷,乳性也寒,所以導致臟腑寒涼。臟寒容易氣滯,因此產生脹滿等病症。」簡按:臟寒不一定會導致脹滿病,《甲乙經》沒有「滿」字,應該是正確的。
灸炳
簡按各版本中,「炳」作「焫」,應改正。熊音註解:「如劣反,燒的意思。」張雲註解:「如瑞切。」《玉篇》解釋:「焫,而悅切,燒的意思,與『爇』同。」
水土弱
《塚語》說:「堅硬土地上的人剛強,鬆軟土地上的人柔弱。」
食胕
張雲解釋:「胕,是腐的意思。腐爛的食物,如鼓、鮓、曲、醬之類。」
致理
熊音註解:「致,音治,密的意思。」
九針
高雲解釋:「《靈樞·九針論》記載,黃帝想用微針疏通經脈。微針,就是小針。岐伯討論小針時提到九針,所以說『九針也是從南方傳來』。」簡按《九針十二原》記載,黃帝問不用砭石,想用微針疏通經脈,岐伯回答從一到九,說明微針就是九針,是相對於砭石而言的,並非九針之外還有微針。志雲解釋:「微針,針鋒細小,是淺刺的針。」恐怕不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