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

吳云。皮外。諸經之分部也。高雲。皮之十二部也。手足三陽三陰。十二經絡之脈。皆在於皮。各有分部。

脈有經紀,馬雲。脈有經紀。故靈樞有經脈篇。筋有結絡。故靈樞有經筋篇。骨有度量。故靈樞有骨度篇者。是也。

白話文:

脈絡有經脈和支脈,所以《靈樞》中有《經脈篇》。經筋有聯繫和連接的作用,所以《靈樞》中有《經筋篇》。骨骼有長度和尺寸的規律,所以《靈樞》中有《骨度篇》。

以經脈為紀,志云。紀。記也。欲知皮之分部。當以所見之絡脈分之。然當以經脈為紀。

害蜚,馬雲。陽明而曰害蜚者。陽氣自盛。萬物陽極。則有歸陰之義。故曰害蜚。物之飛者。尤為屬陽也。(如詩經。有四月莠蔞。及本草。至夏則草枯。而有夏枯草之類。)吳云。害。與闔同。所謂陽明為闔。是也。蜚。蠢動也。蓋陽明者。面也。面者。午也。五月。陽氣蠢動。而一陰氣上。與陽始爭。是闔其陽也。張云。蜚。古飛字。蜚者。飛揚也。言陽盛而浮也。凡盛極者必損。故陽之盛也。在陽明。陽之損也。亦在陽明。是以陽明之陽。名曰害蜚。高雲。陽明之陽。行身之前。而主闔。闔則不開。有害於飛。故名曰害蜚。蜚。猶開也。簡按諸注未允。蓋害盍闔。古通用。(爾雅釋言。害。盍也。郭注。盍。何不也。或作害。莊子則陽篇云。闔嘗舍之。注。何不試舍其所為乎。)爾雅釋宮。闔。謂之扉。疏。闔。扇也。說文曰。闔。門扇也。一曰。閉也。蜚。音扉。害蜚。即是闔扉。門扇之謂。離合真邪論云。陽明為闔。義相通。(害。讀為胡臘切。)

白話文:

害蜚,指的是馬雲。

陽明馬雲,被稱為害蜚。這是因為他的陽氣過剩,萬物達到陽氣最盛的時候,就會轉而變陰。所以稱之為害蜚。飛動的東西,尤屬陽性。(例如詩經中寫道四月的雜草茂盛,本草中記載夏天草就會枯萎,像夏枯草之類。)

吳氏說,「害」與「闔」同義。所謂陽明為闔,指的就是這個。蜚,指蠢動。陽明者,指面部。面部,指午時。五月時,陽氣蠢動,而陰氣上升,開始與陽氣爭奪,就是閉合其陽氣。

張氏說,「蜚」是古代的「飛」字。「蜚」指飛揚。意思是陽氣過剩而浮動。凡事盛極必衰,所以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陽明,陽氣最衰的時候也在陽明。因此,陽明之陽,就叫做害蜚。

高氏說,陽明之陽行走在身體的前方,且主闔。闔則不開,對飛有害,因此叫做害蜚。「蜚」猶如「開」。

簡要分析諸家注釋,都未盡善盡美。因為「害」和「闔」在古代可以通用。(爾雅釋言中,「害」通作「盍」。郭注:「盍」就是「何不?」有時作「害」。莊子則陽篇中說:「闔嘗舍之。」注:「何不試舍其所為?」)

爾雅釋宮中,闔被稱為扉。疏中解釋:「闔」是扇門。說文中說:「闔」是門扇。又說:「闔」是關閉。蜚,音扉。害蜚就是闔扉,指門扇。離合真邪論中說,陽明為闔,義理相通。(「害」讀作「胡臘」切。)

上下同法,甲乙。上上。有十二經三字。

陽主外陰主內,吳。二句。移於為紀者之下。張云。絡為陽。故主外。經為陰。故主內。如壽夭剛柔篇曰。內有陰陽。外亦有陰陽。在內者。五臟為陰。六腑為陽。在外者。筋骨為陰。皮膚為陽也。凡後六經之上下。五色之為病。其陰陽內外。皆同此。

白話文:

《陽主外,陰主內》,這兩句話指的是吳派的說法,並被移到《靈樞·經脈》的篇首。張志聰解釋說:其中「絡脈」歸屬於陽,所以主導體表;「經脈」歸屬於陰,所以主導體內。正如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所說:「陰陽存在於內,也存在於外。內部來說,五臟屬陰,六腑屬陽;外部來說,筋骨屬陰,皮膚屬陽。」在後面討論六經的上下位置以及五色對應的疾病時,陰陽內外的配對關係都與此相同。

樞持,甲乙。持。作杼。吳云。樞。樞軸也。所謂少陽為樞。是也。持。把持也。蓋少陽居於表裡之間。猶持樞軸也。張云。樞。樞機也。持。主持也。少陽居三陽表裡之間。如樞之運。而持其出入之機。故曰樞持。簡按據甲乙。樞杼。即樞軸。詩小雅。小東大東。杼柚其空。柚。軸同。淮南說林訓。黼黻之美。在於杼軸。

白話文:

樞持

樞_和_持,兩個字的意思相同,都是「樞軸」的意思。吳氏說,樞就是樞軸,就像少陽被稱為樞一樣。_持_有把持的意思。少陽位於身體表裡之間,猶如把持著樞軸。張氏說,樞是樞機,_持_是主持。少陽位於三陽的表裡之間,就像樞軸運轉一樣,主持著氣血出入的樞機,所以稱為樞持。

參考甲乙兩位學者的說法,樞杼就是樞軸。在《詩經·小雅》裡有「杼柚其空」的句子,柚和軸的意思相同。在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中也有「黼黻之美,在於杼軸」的說法。

上下同法,甲乙。無此四字。下同。

皆少陽之絡也,吳此下。補五色診視如上六字。

在陰者主出,出。甲乙。作外。吳刪故在陽以下十九字。云。與上文不相承。僭去之。張云。邪必由絡入經。故其在陽者主內。言自陽分而入於內也。在陰者主出。以滲於內。言出於經而滲入於臟也。此邪氣之序。諸經之皆然者。出字義。非外出之謂。說文曰。出。進也。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也。觀下文少陰經。云其出者。從陰。內注於骨。與此出字同意。志云。在外六經之氣。從陽而內。在內經脈之氣。從陰而外。出於皮膚。復從皮膚。而入肌肉筋骨。以滲於臟腑募原之間。而內通於五臟。此論經脈之氣。環轉無端。蓋從內而外也。高雲。皮絡之邪過盛。則入客於經。絡為陽主外。絡盛客經。則陽氣內入。故在陽者主內。經為陰主內。陽氣內入。則陰氣外出。故在陰者主出。出而復入。以滲於內。此陰陽經絡。外內出入。不獨手足少陽為然。而諸經皆然。簡按上文云。陽主外。陰主內。則似義相戾。故張引說文。訓出為進。殆屬強解。今姑仍高義。

白話文:

邪氣在陽脈時,會往內侵入經絡。在陰脈時,會往外滲透臟器。這是邪氣運行的一般規律,所有經絡都遵循這個規律。

「出」這個字的意思不是單純指向外排出。根據《說文解字》,「出」有「進」的意思,就像草木生長向上延伸一樣。

在下文少陰經中提到「出」,是指從陰脈內部滲入骨骼。與本處的「出」字意思相同。

《靈樞·經脈》說:在外面的六陽經之氣,從陽脈往內進入經絡。在裡面的六陰經之氣,從陰脈往外輸布到皮膚。再從皮膚進入肌肉、筋骨,滲透到臟腑的募原,最後通達五臟。這說明經脈之氣是環繞周流,由內而外運行的。

高陽生說:皮絡的邪氣過盛,就會侵入經絡。皮絡屬陽,主外。皮絡邪氣侵入經絡,陽氣就會向內進入。所以,邪氣在陽脈時,會往內侵入。經絡屬陰,主內。陽氣內入後,陰氣就會向外滲出。所以,邪氣在陰脈時,會往外滲透。滲透後又重新進入,進而滲入臟腑。陰陽經絡的氣血,都是這樣往內往外運行,不只是手足少陽經,所有經絡都是如此。

簡按:上文說「陽主外,陰主內」,這似乎與本段的說法相矛盾。所以,張介賓引用《說文解字》把「出」解釋為「進」,但這似乎有些牽強。現在還是姑且沿用高陽生的解釋。

關樞,馬雲。蓋少陽為樞。而此太陽為三陽。最在外。則此太陽為關樞也。陰陽離合論。以陽明為闔。太陽為開。而此以太陽為關。關者。闔也。蓋彼就表之表而言。而此對少陽而言耳。吳云。關。固衛也。少陽為樞。轉布陽氣。太陽則約束。而固衛其轉布之陽。故曰關樞。張云。陰陽離合論曰。太陽為開。辭異而義同也。高雲。太陽之陽。行身之背而主開。故名曰關樞。關。猶系也。樞轉始開。開之繫於樞也。簡按老子。善閉者無關楗。而不可開。說文。關。以橫木持門戶也。由是觀之。關。無開之義。吳注為長。蓋陰陽離合論開闔樞。則以形層而言。此篇則以皮部而言。此所以不能無異也。且害蜚樞持關樞之類。為三陽三陰之稱者。不過藉以見神機樞轉之義。亦宜無深意焉。

白話文:

關樞 ,指太陽經。因為少陽經是樞紐,而太陽經是三陽經中位於最外層的。所以,太陽經就是關樞。

《陰陽離合論》說,陽明經是闔門(關閉門戶),太陽經是開門(開啟門戶)。而這裡卻把太陽經稱為關。關就是闔的意思。因為《陰陽離合論》是以身體表層為基準而言,而這裡是以少陽經為基準而言的。

吳昆說,關就是固衛的意思。少陽經是樞紐,轉運陽氣。太陽經則約束和固衛樞紐轉運的陽氣。所以,稱為關樞。

張介賓說,《陰陽離合論》說太陽經是開。雖然說法不同,但意思是一樣的。

高武說,太陽經的陽氣,運行於背部並主持開合,所以稱為關樞。關,像是繫帶。樞轉動起來才開始開合,開合的繫帶就在於樞。

我考察《老子》說:「善於關閉的沒有門閂,而無法開啟。」《說文解字》說,關是橫著木頭支撐門戶的。由此可見,關沒有開的意思。吳昆的注釋比較合理。因為《陰陽離合論》中的開闔樞,是以形的層次而言。而這篇文章是以皮部的層次而言。所以,兩者不能完全相同。

此外,害蜚樞持關樞這類說法,是用來稱呼三陽、三陰的。不過,只是用來表示神機樞轉的意思,不用深究。

樞儒,吳云。儒。當作臑。手少陰之脈。下循臑內後廉。足少陰之脈。上股內後廉。皆柔軟肉勝之處。故曰臑。樞臑者。樞機運於臑內也。所謂三陰離合。少陰為樞。是也。張云。儒。說文。柔也。王氏曰。順也。少陰為三陰開闔之樞。而陰氣柔順。故名曰樞儒。高雲。少陰之陰。從腨膕而上注胸中而止。樞轉神機。區別水火。故名曰樞儒。儒。猶區也。簡按諸注亦未允。儒。新校正引甲乙。作檽。似是。檽。(音軟)或作㮕。又作栭。爾雅。栭。謂之楶。注。即櫨也。疏。謂斗拱也。蒼頡篇云。櫨拱。柱上木也。柱上承鬥之曲木也。(見一切經音義。)少陰之陰。取名於樞上柱頭之檽。故曰樞檽歟。今本甲乙。作樞儒。

白話文:

「樞儒」,吳氏認為是「臑」的別稱。手少陰經脈下行於臑內側後緣,足少陰經脈上行於股內側後緣。這些部位都是柔軟肌肉較多的區域,因此稱為「臑」。「樞臑」意指樞機運轉於臑內。「三陰離合」中,少陰為樞,這正是其意涵。張氏認為,「儒」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解作「柔」,王氏則解為「順」。少陰是三陰經氣開闔的樞紐,而陰氣柔順,因此稱之為「樞儒」。高氏認為,少陰之陰氣從小腿後側而上,灌注於胸中,樞轉神機,區分野火,故稱之為「樞儒」。「儒」與「區」同義。

檢視諸家註釋,都未能令人滿意。新校正版本引用甲乙本,作「樞檽」,似乎較為恰當。「檽」(音軟)又寫作「㮕」或「栭」。《爾雅》中記載,「栭」也稱為「楶」,注釋為櫨樹。疏文解釋為斗拱。蒼頡篇中指出,「櫨拱」是柱頭上的木頭,位於柱上承接斗拱的曲木。(見《一切經音義》)少陰之陰氣取名於樞上柱頭的「檽」,因此或許應稱之為「樞檽」。目前通行的版本甲乙本,作「樞儒」。

皆少陰之絡也,吳。此下。補五色診視如陽明七字。

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,吳云。出。謂出於陽經也。出於陽則入於陰。入於陰。故注於骨。張云。謂出於經而入於骨。即前少陽經云。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之義。

白話文:

吳氏說:「氣血從陰分流入骨中。」「出」是指從陽經流出。從陽經流出時,就會流入陰分。流入陰分,因此注於骨。張氏說:「是指從經脈流出進入骨中。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少陽經:「在陰分時,主要從裏向外滲出。」

心主之陰,高雲。心主。手厥陰心主包絡也。手足無分。上下同法。故舉手之厥陰以明之。是足之厥陰。亦同於手足之厥陰也。

白話文:

心屬陰方

高雲說:心為陰方之主。手厥陰經與心包絡相連,心包絡既屬於手厥陰經,也屬於足厥陰經。手足經脈相應,上下法則相同。所以可以用手上的厥陰經,來說明足上的厥陰經。因此,足厥陰經和手足厥陰經是一樣的。

害肩,馬雲。肩。重也。萬物從陰而沉。而此陰氣有以殺之。故曰害肩。吳云。厥陰脈。上抵腋下。故曰害肩。害。闔同。蓋言闔聚陰氣於肩腋之分。所謂厥陰為闔。是也。張云。肩。任也。載也。陽主乎運。陰主乎載。陰盛之極。其氣必傷。是陰之盛也。在厥陰。陰之傷也。亦在厥陰。故曰害肩。然則陽明曰害蜚。此曰害肩者。即陰極陽極之義。高雲。心主之陰。起於胸中而主闔。闔則不能外任。故名曰害肩。肩。猶任也。簡按諸注亦未允。蓋肩。𣓖同。枅也。說文。枅。屋櫨也。徐鍇云。柱上橫木承棟者。橫之似笄也。說文又曰。關。門欂櫨也。爾雅釋宮曰。關。謂之槉。注。柱上欂也。亦名枅。疏。柱上方木。是也。集韻。枅。或作𣓖。闔𣓖者。謂闔扉上容樞之枅與。

白話文:

肩部疾病

肩部疾病,也被稱為「害肩」。「肩」有承載的意思。萬物自陰而沉降,但此陰氣卻被其他因素所剋制,故稱之為「害肩」。

吳氏認為,厥陰經脈上達腋下,因此稱之為「害肩」。「害」和「闔」相通,意指陰氣聚合於肩腋之間,也就是厥陰之「闔」。

張氏認為,「肩」有任載之意。陽氣主運,陰氣主載。陰氣過旺,必定會損傷陽氣。陰氣旺盛的極致,在於厥陰之氣。陰氣受傷,也在於厥陰之氣。因此稱之為「害肩」。

陽明經曰「害蜚」,此處曰「害肩」,都是陰陽極盛之意。

高氏認為,心之陰氣,源於胸中,主闔。闔則不能外任,故稱之為「害肩」。「肩」,即承任之意。

綜合諸家註解,仍有欠妥之處。蓋「肩」與「枅」相通,意指屋頂橫木。說文解字中,枅為屋頂承載屋脊的橫木。徐鍇雲,柱上橫木承棟,橫置如笄。說文解字又云,關為門上橫木。爾雅釋宮中,關又稱槉,注釋為柱上橫木,也稱枅。疏雲,柱上方木,即枅。集韻中,枅或作𣓖。闔𣓖,即指闔扉上方容納門樞的橫木。

關蟄,吳云。關。封也。所謂太陰為關。是也。(簡按陰陽離合論太陰為開。而吳云。為關。誤也。)蟄。蟄蟲也。蓋太陰者。里也。里者。子也。十一月。萬物氣皆藏於中。猶封蟄也。張云。關者。固於外。蟄者。伏於中。高雲。太陰之陰。循足脛。交出厥陰之前而主開。故曰關蟄。蟄。猶藏也。藏而後開。開之關於蟄也。簡按諸注亦未允。甲乙。蟄。作執。蓋蟄。是槷之訛。槷。闑同。穀梁傳昭八年。以葛覆質以為槷。範寗注。槷。門中臬。釋文。槷。門橛也。爾雅。橛。謂之闑。周禮考工記鄭注。闑。古文作槷。乃門中橛也。關槷者。取義於門中之橛。左右之扉所合處歟。

白話文:

關蟄,吳雲說:“關”是封閉的意思,太陰就是關。(編者按:陰陽離合論認為太陰是開,而吳雲說太陰是關,這個說法是錯誤的。)“蟄”是指冬眠的蟲子。太陰這個概念,代表房屋的內部,也就是子宮。一年中十一月份的時候,所有生物的氣息都藏在內部,就像封閉起來的蟄蟲一樣。張雲說:“關”是緊閉在外部,“蟄”是潛伏在內部。高雲認為,太陰的陰氣,沿著腿部的脛骨運行,交會並位於厥陰的前面,負責開啟。所以說“關蟄”。“蟄”的意思是潛藏。潛藏之後再開啟,開啟的關鍵就在於蟄。 (編者按:其他注釋的說法也不太恰當。甲乙說中,“蟄”應該寫成“執”。*“執”是“槷”的訛字,和“闑”同義。穀梁傳昭公八年中提到:“用葛布覆蓋槷。”範寗注釋說:“槷”是門中的門栓。釋文說:“槷”是門栓的意思。爾雅中說:“門栓”也稱為“闑”。周禮考工記中鄭玄注釋說:“闑”在古文中寫作“槷”,是門中的門栓。這個“關槷”的說法,指的就是門栓,也就是左右門扇合上的地方吧。)*

廩於腸胃,吳云。廩。舍也。簡按王注為是。

溯然,甲乙。作淅然。吳云。溯。淅同。灑淅惡寒也。張云。溯然。豎起也。寒慄貌。溯。音素。逆流曰溯。簡按從甲乙為是。

白話文:

「溯然」二字,甲乙作「淅然」。吳認為「溯」和「淅」同義,都是形容發抖怕冷的樣子。張認為「溯然」是形容豎起身體,呈現出寒顫的模樣。溯字讀音為「素」,逆流而上的意思。經過對甲乙兩方的論述比較,採信甲乙的說法為妥。

感虛乃陷下,甲乙。感。作盛。似是。盛下句。

肉爍,吳云。肉熱也。張云。銷鑠也。簡按逆調論。肉爍。王注。爍。言消也。是。

䐃破,吳云。䐃者。肩肘髀厭皮肉也。䐃破者。人熱盛則反側多。而皮破也。(詳見玉機真臟論注。)

毛直而破,張云。液不足。而皮毛枯槁也。

不與,吳云。不及也。言邪客皮部。則部中壅滯。經氣不及。而生大病也。張云。若不預為之治。則邪將日深。而變生大病也。與。預同。高雲。若腑臟之氣。不與於皮。而生大病也。與。去聲。簡按甲乙。作不愈。義尤明顯。

白話文:

「不與」,吳澄說:就是不及的意思。說的是邪氣侵入皮膚部,導致該部位氣血不暢,經絡受阻,進而產生嚴重的疾病。張志聰說:如果不及時治療,邪氣會越來越嚴重,最終引發大病。「與」,與「預」字同音。高蓉雲說:如果腑臟之氣不能到達皮膚,也會導致大病。這個「與」字讀去聲。

簡化版本中「不愈」這個說法更為明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