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5)

1. 五臟生成篇第十

心之合脈也,張云。心主血。血行脈中。故合於脈。吳云。心主血而藏神。脈則血體而神用。故心合脈。

其主腎也,吳云。其以之為主。而畏者腎也。志云。心主火。而受制於腎水。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。故其主腎也。

凝泣,熊音。上兼陵反。結也。下音澀。不滑也。馬雲。泣。澀同。吳同。楊慎外集云。素問。脈泣則血虛。又云。寒氣入經而稽遲。泣而不行。又云。多食鹹。則脈凝泣而變色。泣音義與澀同。按說文。沴。(音麗)水不利也。沴與。淚同。泣。亦水不利也泣。與澀同。亦可互證。

胝䐢而唇揭,吳云。肉粗疏胝䐢。而唇掀揭也。張云。胝。皮厚也。手足駢胝之謂。通雅云。胝。皮肉生繭不仁也。䐢。脯也。簡按巢源。有四肢發胝候。廣韻。胼胝。皮上堅也。䐢。集韻。仄遇切。皺也。蓋胝䐢者。斂縮之義。肉在皮里。肉之斂縮。不可得而見。唇為肉之外候。以其掀揭。而知肉之斂縮。故言肉胝䐢而唇揭。若為胼胝之類。則不通。

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,簡按當從太素。也字移氣下。

故色見,吳。故。改敗。非。

草茲,志云。茲。蓐席也。草茲者。死草之色。青而帶白也。簡按爾雅釋器。蓐謂之茲。郭注。公羊傳曰。屬負茲。茲者。蓐席也。史記倉公傳。望之殺然黃。察之如死青之茲。俱可以確志聰之解耳。馬王諸家。以滋釋之果然。則豈枯澤之色乎。並不可從。

黃如枳實,張云。黃黑不澤也。

黑如炱,千金翼。炱下有煤字。五行大義。作水苔。非。

赤如衃血,說文。衃。凝血也。

蟹腹,蟹黃。見本草。(李時珍云。腹中之黃。應月盈虧。)

如以縞裹朱,脈經。縞。作綿。禹貢。厥篚玄纖縞。孔傳。玄。黑繒。縞。白繒。纖。細也。小爾雅。繒之精者。曰縞。通雅。縞。子虛賦注。縞。鮮支。今所謂素硟。以石輾繒。色光澤也。詩豳風。我朱孔陽。為公子裳。毛傳。朱。深纁也。孔氏疏。士冠禮裳注云。凡染絳。一入謂之縓。再入謂之頳。三入謂之緟。朱則四入矣。硃色深於緟。故云朱深纁也。志云。榮色隱見於皮膚之間。有若縞裹者也。

裹紅,說文。紅。帛赤白色。釋名。紅。絳也。白色之似絳者。

裹紺,說文。紺。帛深青揚赤色。釋名。紺。含也。青而含赤色也。簡按王注薄青。不知何據。馬注本於說文。

栝樓實,馬雲。樓。蔞同。

裹紫,說文。紫。帛青赤色。論語皇疏。北方間色。

諸脈者皆屬於目,大惑論云。五臟六腑之精氣。皆上注於目。而為之精。口問篇云。目者。宗脈之所聚也。

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,張云。四肢者。兩手兩足也。八溪者。手有肘與腋。足有骻與膕也。此四肢之關節。故稱為溪。朝夕者。言人之諸脈髓筋血氣。無不由此出入。而朝夕運行不離也。邪客篇曰。人有八虛。皆機關之室。真氣之所過。血絡之所遊。即此之謂。一曰。朝夕。即潮汐之義。言人身血氣往來。如海潮之消長。早曰潮。晚曰汐者。亦通。吳云。朝夕。會也。古者君臣朝會謂之朝。夕會謂之夕。謂脈髓筋血氣五者。與四肢八溪。相為朝夕。而會見也。簡按張前說似允當。蓋溪者。筋骨罅隙之謂。王充論衡云。投一寸之針。布一丸之艾。於血脈之溪。篤病有瘳。

白話文:

【五臟生成篇第十】

心與脈相合:心主導血液運行,血液在脈中流動,因此心與脈相合。心主血且藏神,脈是血的載體而神的作用表現,所以心與脈相合。

心受腎制約:心屬火,但受腎水制約,腎是心臟生化的主導者,因此心以腎為主。

凝泣:凝指凝結,泣通「澀」,指不流暢。脈澀則血虛,寒氣侵入經脈會導致運行遲滯,多食鹹味會使脈凝澀而變色。

胝䐢而唇揭:皮膚粗糙厚硬(胝),肌肉收縮(䐢),導致嘴唇外翻掀開。胝指皮厚生繭,䐢指皺縮,通過唇部外翻可推知肌肉收縮。

五臟之氣與五味相合:五臟之氣與五味相應,此處「也」字應移至「氣」後。

異常面色:

  • 草茲:如枯草般青白無澤。
  • 枳實黃:黃黑無光澤。
  • 炱黑:如煙灰般晦暗。
  • 衃血赤:如凝固的血般暗紅。
  • 蟹腹:指蟹黃,隨月相盈虧變化。

健康面色:

  • 如白縞裹朱砂:白裡透紅,隱現光澤。
  • 如裹紅絹:淺赤白色。
  • 如裹紺帛:深青透赤。
  • 如裹紫帛:青赤相間。

目與脈的關係:五臟六腑精氣上注於目,目為宗脈匯聚之處。

四肢八溪:四肢(手足)與八溪(肘、腋、骻、膕)是氣血運行的關鍵通道,日夜不息。溪指筋骨間隙,氣血如潮汐般在此往來流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