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14)
卷二 (14)
1.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
營之居也,張云。營者。水穀之精氣也。水穀貯於六腑。故為營之所居。簡按靈營氣篇云。營氣之道。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。氣傳之肺。流溢於中。布散於外。精專者行於經隧。常營無已。痹論云。營氣者。水穀之精氣也。營衛生會篇云。營氣出於中焦。皆其義也。
入出者也,李云。胃受五穀。名之曰入。脾與大小腸三焦膀胱。皆主出也。
四白,簡按李杲云。四白。當作四紅。非。
四盛以上為格陽,靈終始禁服並云。人迎四盛。且大且數。名曰溢陽。溢陽為外格。(王引正理論。與傷寒論平脈法之文同。)
四盛以上為關陰,終始禁服並云。脈口四盛。且大且數。名曰溢陰。溢陰為內關。
四倍以上為關格,終始禁服並云。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。四倍以上。命曰關格。關格者。與之短期。張云。俱盛四倍以上。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。物不可以過盛。盛極則敗。凡脈盛而至於關格者。以陰陽離絕。不能相營。故致羸敗。(此本吳注。諸家作贏。為盈義。)極。盡也。精氣。天稟也。言不能盡其天年。而夭折也。脈度篇曰。邪在腑則陽脈不和。陽脈不和。則氣留之。氣留之。則陽氣盛矣。陽氣大盛。則陰不利。陰脈不利。則血留之。血留之。則陰氣盛矣。陰氣大盛。則陽氣不能榮也。故曰關。陽氣大盛。則陰氣弗能榮也。故曰格。陰陽俱盛。不得相榮。故曰關格。關格者。不得盡期而死也。世人病此不少。歷代醫師。相傳謬甚。夫所謂關格者。陰陽痞絕。不相營運。乖羸離敗之候也。故人迎獨盛者。病在三陽之腑也。寸口獨盛者。病在三陰之臟也。或見於人迎。或見於氣口。皆孤陽之逆候。實真陰之敗竭也。無陰則無根。而孤陽浮露於外耳。凡犯此者。必死無疑。是皆酒色傷精所致。又以人迎在頭。系陽明表脈。故人迎倍大者。曰格陽。寸口在手。系太陰里脈。故寸口倍大者。曰關陰。陰陽互極。抗拒不通。故名關格。不可易也。若在尺為關。在寸為格。(難經。平脈法。及李杲朱震亨。並從前諸注。皆如此。)關則不得小便。格則吐逆。(丹溪纂要。竟立關格門。為病名。)特言膈食與癃閉耳。非此之謂也。簡按蓋關格。言表裡陰陽痞絕之候。張氏仍馬注。發其餘義。尤為明確。然脈要精微論曰。陰陽不相應。病名曰關格。史記。倉公曰。切其脈。肝氣濁而靜。此內關之病也。則謂之關格為脈體。而非病名。可耶。(張氏醫通。立關格門。辨馬張二家之誤尤詳。當參考。)
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滑云。過乎中也。蓋極者。中也。不及則不得為中。太過亦不得為中。簡按此說太異。
白話文:
六節臟象論篇第九
營氣的居所,張氏解釋:營氣是水穀的精氣。水穀貯藏在六腑中,因此六腑是營氣所居之處。簡按《靈樞·營氣篇》提到:營氣的運行,以攝取食物為關鍵。食物進入胃後,精氣傳輸至肺,流布於體內,散佈於體外。精純的部分在經脈中運行,循環不息。《痹論》也說:營氣是水穀的精氣。《營衛生會篇》則指出:營氣源自中焦,這些都說明營氣的來源與運行。
「入出者也」,李氏解釋:胃接受五穀,稱為「入」;脾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則負責「出」。
「四白」,簡按李杲認為「四白」應為「四紅」,此說不正確。
「四盛以上為格陽」,《靈樞·終始》與《禁服篇》均提到:人迎脈搏若盛於平常四倍,且大且快,稱為「溢陽」,溢陽即「外格」。(王氏引用《正理論》,與《傷寒論·平脈法》內容相同。)
「四盛以上為關陰」,《終始》與《禁服篇》也說:寸口脈搏若盛於平常四倍,且大且快,稱為「溢陰」,溢陰即「內關」。
「四倍以上為關格」,《終始》與《禁服篇》進一步說明:若人迎脈與寸口脈皆盛於平常四倍以上,稱為「關格」。關格預示生命即將終結。張氏解釋:脈搏盛極至關格,是因陰陽分離,無法相互調和,導致身體衰敗。(此說源自吳注,各家註解多將「贏」解作「盈滿」之意。)「極」指盡頭,精氣是天賦的生命力,此言無法享盡天年而早逝。《脈度篇》提到:邪氣在腑則陽脈失調,陽脈失調則氣滯,氣滯則陽氣過盛;陽氣過盛則陰脈不利,陰脈不利則血滯,血滯則陰氣過盛;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運行,稱為「關」;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運行,稱為「格」。陰陽俱盛而無法調和,即為「關格」,預示無法活到自然壽命。
世人患此症者不少,歷代醫家對此多有誤解。所謂關格,是陰陽阻隔、無法運行的極端狀態,表現為陰陽分離、機能衰敗。若人迎脈獨盛,病在三陽之腑;寸口脈獨盛,病在三陰之臟。無論顯現在人迎或寸口,皆為孤陽上逆之象,實為真陰耗竭。無陰則陽無根基,孤陽浮越於外。凡有此症者,必死無疑,多因酒色過度損傷精氣所致。
人迎脈位於頭部,屬陽明表脈,故人迎脈倍大稱為「格陽」;寸口脈位於手腕,屬太陰裡脈,故寸口脈倍大稱為「關陰」。陰陽極度失衡,相互抗拒不通,故名「關格」,此定義不可更改。若病在尺脈為「關」,在寸脈為「格」(《難經》、《平脈法》及李杲、朱震亨等醫家均持此說),則「關」表現為小便不通,「格」表現為嘔吐逆氣。(丹溪《纂要》甚至專立「關格門」作為病名,實指噎膈與癃閉,與此處所述不同。)
簡按:關格是指表裡陰陽阻隔的極端狀態,張氏沿用馬氏註解,進一步闡明其理,尤為清晰。然而《脈要精微論》提到:「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」;《史記·倉公傳》記載:「切其脈,肝氣濁而靜,此內關之病也」,顯示關格亦可指脈象異常,而非單純病名。(張氏《醫通》專立「關格門」,詳辨馬、張二家之誤,可參考。)
「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」,滑氏解釋:「極」指適中,過與不及皆非中道。簡按此說與眾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