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靈蘭秘典論第八

喜樂出焉,吳云。膻中氣化。則陽氣舒。而令人喜樂。氣不化。則陽氣不舒。而令人悲愁。是為喜樂之所從出也。李云。喜笑屬火。此云喜樂出焉。其配心君之府。較若列眉矣。

脾胃者倉廩之官,五行大義。無胃字。荀子富國篇楊倞注。谷藏曰倉。米藏曰廩。遺篇刺法論云。脾為諫議之官。知周出焉。(三因方。作公正出焉。)脾為諫議大夫。出於千金方。及胡悟五臟圖說。

大腸者傳道之官,本輸篇。及五行大義引河圖。大腸。為傳道之腑。韓詩外傳。大腸者。轉輸之腑也。三十五難。大腸。傳瀉行道之腑也。馬雲。道。導同。

小腸者受盛之官,本輸篇。三十五難。韓詩外傳。及五行大義引河圖並云。小腸者受盛之腑也。

化物出焉,張云。小腸居胃之下。受盛胃中水穀。而分清濁。水液由此而滲於前。糟粕由此而歸於後。脾氣化而上升。小腸化而下降。故曰化物出焉。高雲。受胃之濁。水穀未分。猶之受盛之官。腐化食物。先化後變。故化物由之出焉。

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,高雲。腎藏精。男女構精。鼓氣鼓力。故腎者猶之作強之官。造化生人。伎巧由之出焉。吳云。伎。音技。作強。作用強力也。伎。多能也。巧。精巧也。簡按高注仍王義。似是。李云。腎處北方而主骨。宜為作強之官。水能化生萬物。故曰伎巧出焉。五行大義云。腎為作強之官。伎巧出者。水性是智。智必多能。故有伎巧。巧則自強不息也。古今黈云。技雖不至於道。亦遊於藝者之所貴。巧雖未至於神。亦妙萬物而為言。不作強則何以得之。故知作強者。乃精力之謂。以上三說。略與王旨差。姑存之俟考。

三焦決瀆之官,吳云。決。開也。瀆。水道也。上焦不治。水濫高原。中焦不治。水停中脘。下焦不治。水蓄膀脹。故三焦氣治。則為開決溝瀆之官。水道無泛溢停蓄之患矣。簡按本輸篇。三焦者。中瀆之腑也。水道出焉。五行大義云。三焦處五臟之中。通上下行氣。故為中瀆腑也。又引河圖云。三焦孤立。為內瀆之腑。說文。瀆。溝也。今據倉廩傳道受盛等之例而考之。決。疑是中。或云。央誤。荀子。入其央瀆。注。中瀆也。如今人家出水溝也。

膀胱者州都之官,張云。膀胱位居最下。三焦水液所歸。是同都會之地。故曰州都之官。簡按本輸篇。二十五難。及五行大義引河圖云。膀胱為津液之腑。韓詩外傳。膀胱。湊液之腑也。周禮地官。五黨為州。鄭注。州。二千五百家。人四縣為都。

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,張云。膀胱有下口。而無上口。津液之入者為水。水之化者由氣。有化而入。而後有出。是謂氣化則能出矣。營衛生會篇曰。水穀俱下而成。下焦濟泌別汁。循下焦而滲入膀胱。正此謂也。然氣化之原。居丹田之間。是名下氣海。天一元氣。化生於此。元氣足則運化有常。水道自利。所以氣為水母。知氣化能出之旨。則治水之道。思過半矣。蕭京軒岐救正論云。夫三焦既主相火。水道之出。無非稟氣以為決也。不曰能出而曰出焉。蓋氣本自化。不待化於氣而始能出也。今津液主水。膀胱司水。水不自化。而化於氣。此陰以陽為用。未免少費工夫。故不曰出焉。而曰則能出矣。語意之次。又包許多妙用。

白話文:

《靈蘭秘典論第八》:

喜樂的來源
羶中(心包區域)的氣機若能正常運化,陽氣便得以舒展,使人感到喜悅快樂;反之,若氣機不暢,陽氣鬱結,則會引發悲愁情緒。因此,羶中被視為喜樂產生的根源。喜笑屬火性,此處提到「喜樂出焉」,與心臟君主之官的配屬關係,顯而易見。

脾胃如同倉廩之官
脾胃負責儲藏與消化食物,猶如國家的糧倉(「倉」儲穀物,「廩」存米糧)。另有觀點認為脾像「諫議之官」,具備周詳的判斷力(或稱「公正出焉」)。此說法源自《千金方》及胡悟的《五臟圖說》。

大腸是傳導之官
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送與排泄,類似於傳遞物資的通道(「道」通「導」)。《難經》稱其為「傳瀉行道之腑」,強調其疏通廢物的作用。

小腸是受盛之官
小腸接受胃部初步消化的食物,並進一步分化清濁:水分滲入前部形成尿液,糟粕轉入後部成為糞便。脾氣上升、小腸氣機下降的協調,使食物得以充分轉化,故稱「化物出焉」。

腎是作強之官,伎巧由此而生
腎藏精,主生殖與體力,如同「作強之官」(強力作用的象徵)。其孕育生命的能力,衍生出多樣技藝與精巧智慧(「伎巧」)。水性對應智謀,智多則能,故腎也被視為創造力的來源。

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
三焦調控全身水液運行:上焦失調會導致水泛高原(如肺水腫),中焦失調則水停胃脘,下焦失調引發膀胱積水。三焦功能正常時,如同開鑿溝渠的官員,確保水道暢通無阻。

膀胱是州都之官
膀胱位於身體最下方,匯集三焦的水液,如同行政中心的「州都」。其儲存津液,並通過氣化作用將代謝後的水液排出體外。氣化的動力源自下丹田的元氣,元氣充足則代謝順暢,體現「氣為水母」的生理關係。

津液的代謝與氣化
膀胱雖有出口無入口,津液轉化為尿液依賴氣化功能。水液先經氣化才能排出,此過程與下焦的過濾作用密切相關。三焦的相火(能量)推動水液代謝,而膀胱需藉助氣化才能完成排泄,凸顯「陰依賴陽」的中醫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