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靈蘭秘典論第八
吳云。靈臺蘭室。黃帝藏書之所。秘典。秘藏典籍也。
十二臟,張云。臟。藏也。六臟六腑。總為十二。分言之。則陽為腑。陰為臟。合言之。則皆可稱臟。猶言庫藏之藏。所以藏物者。如宣明五氣篇曰。心藏神。肺藏魄之類。是也。簡按下篇有十一臟之稱。周禮有九臟。莊子有六臟。可見其無定名焉。
相使貴賤,張云。相使者。輔相臣使之謂。貴賤者。君臣上下之分。吳云。清者為貴。濁者為賤。
遂言,簡按王注六節藏象云。遂。盡也。遂言二字。見家語。
心者君主之官也,簡按靈邪客篇云。心者。五臟六腑之大主。精神之所舍。荀子解蔽篇云。心者。形之君也。神明之主也。出令而無所受令。淮南子云。夫心者。五臟之主也。所以制使四肢。流行血氣。五行大義。引本經。作主守之官。云。心為主守之官。神明出者。火者。南方陽。光暉。人君之象。神為身之君。如君南向以治。易以離為火。居太陽之位。人君之象。人之運動。情性之作。莫不由心。故為主守之官。神明所出也。說文。官。吏事君也。玉篇。官。宦也。
肺者相傅之官,五行大義云。肺為相傅之官。治節出者。金能裁斷。相傅之任。明於治道。上下順教。皆有禮節。肺於五臟。亦治節所出。
治節,馬雲。凡為治之節度。從是而出焉。張云。節。制也。靈五癃津液別云。五臟六腑。心為之主。肺為之相。
肝者將軍之官,五癃津液別篇云。肝為之將。師傅篇云。肝者主為將。吳云。肝氣急而志怒。故為將軍之官。簡按奇病論云。肝者。中之將也。取決於膽。肝膽為表裡。故肝出謀發慮。而膽為之斷決也。日知錄云。春秋傳昭公二十八年。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。正義曰。此以魏子將中軍。故謂之將軍。及六國以來。遂以將軍為官名。蓋其元起於此。(管子立政篇。將軍大夫。以朝官吏。)
膻中者臣使之官,張云。按十二經表裡。有心包絡。而無膻中。心包之位。正居膈上。為心之護衛。脹論曰。膻中者。心主之宮城也。李云。貼近君主。故稱臣使。臟腑之官。莫非王臣。此獨泛言臣。又言使者。使令之臣。如內侍也。滑云。膻。徒旱切。上聲濁字。說文云。肉膻也。音同袒褐之袒。云膻中者。豈以袒裼之袒。而取義耶。簡按滑注屬曲解。韓詩外傳。舜甑盆無膻。注。膻。即今甑篦。所以盛飯。使水火之氣上蒸。而後飯可熟。謂之膻。猶人身之膻中也。義太明切。李高及汪昂但云。膻中。即心包絡。非。蓋二者雖在上焦。膻中則無形之宗氣。心包絡則包心之血絡。豈可概而為一乎。薛雪云。膻中。亦名上氣海。為宗氣所積之處。心包絡。包為膜。心君之宮室。絡為膜外之巷術。心君之城府也。一為密勿之地。一是畿甸之間。臣使之義著焉。膻中者。宮室外之城府也。此說近是。
白話文:
《靈蘭秘典論第八》:
吳崑說:「靈臺」和「蘭室」是黃帝收藏書籍的地方,「秘典」是指珍藏的典籍。
關於「十二臟」,張介賓解釋:「臟」是儲藏的意思。六臟六腑合稱十二臟。分開來說,陽性的是腑,陰性的是臟;合起來說,都可以稱為「臟」,就像倉庫儲藏物品一樣。例如《宣明五氣篇》提到「心藏神、肺藏魄」等說法。丹波元簡補充:《內經》下篇有「十一臟」的說法,《周禮》記載「九臟」,《莊子》提到「六臟」,可見臟腑名稱並無固定標準。
「相使貴賤」:張介賓認為「相使」指輔佐與支配的關係,「貴賤」指君臣上下的區別。吳崑則解釋:清純的為貴,混濁的為賤。
「遂言」:丹波元簡考證王冰注釋《六節藏象論》時說「遂」是詳盡的意思,「遂言」一詞見於《孔子家語》。
關於心臟:「心是君主之官」。《靈樞·邪客篇》說心是五臟六腑的最高統帥、精神的居所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稱心是形體的主君、神智的主宰,只發號施令而不接受命令。《淮南子》說心是五臟之主,支配四肢運行血氣。《五行大義》引用《內經》作「主守之官」,解釋心像南方屬火的君王,如同太陽之位,人的一切活動和情感都由心主導。「官」字在《說文解字》中指侍奉君主的官吏,《玉篇》解釋為官員。
關於肺臟:《五行大義》說肺是「相傅之官」,負責治理調節。因金屬性具裁斷特質,肺在五臟中主導治理節制,使上下運作有序。
「治節」:馬蒔解釋這是管理節度的功能來源。張介賓說「節」是節制。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》指出心為君主,肺為宰相。
關於肝臟:《五癃津液別篇》稱肝為將領,《師傅篇》說肝主掌將帥之職。吳崑解釋肝氣急躁易怒,故為將軍。《奇病論》提到肝是中軍將領,決斷依賴膽量(肝膽相表裡)。顧炎武《日知錄》考證「將軍」官名起源於春秋時期魏子統領中軍的稱謂。
關於羶中:張介賓指出十二經絡表裡關係中有心包絡而無羶中,心包位置在橫膈上方保護心臟。《脹論》說羶中是心主的宮城。李中梓認為羶中貼近心君,故稱臣使,如同內侍官員。滑壽考證「羶」字原義為裸露,但此解牽強。《韓詩外傳》注釋「羶」如同蒸籠的隔層,使人體氣血蒸騰,與羶中功能相似。丹波元簡反駁將羶中簡單等同心包絡的觀點,指出羶中是無形的宗氣聚集處(上氣海),心包絡則是包圍心臟的血管網絡。薛雪進一步說明:羶中如宮城外城,心包絡如宮殿建築與街道,共同體現臣使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