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4)

1. 風論篇第四十二

馬雲。內論五臟六腑之風。故名。後世論風。當祖此篇。奈以中風及癘風偏枯。各立為一門。致使後人視中風為重。傷風為輕。不知此篇曰中曰傷。無以異也。汪昂云。按風論痹論痿論。分為三篇。病源不同。治法亦異。今世多混同論治。故丹溪著論辨之。

白話文:

馬雲(即《素問‧風論》篇)論述五臟六腑的風證,因此得名。後世討論風證,應以《素問‧風論》篇為依據。但由於中風和癘風偏枯被分別立為一門,導致後人將中風視為嚴重疾病,而將傷風視為輕微疾病。然而,根據《素問‧風論》篇,中風和傷風並沒有本質區別。

汪昂認為,《素問‧風論》、《素問‧痹論》、《素問‧痿論》三篇雖然分開論述,但病源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如今世人多混淆論治,因此朱丹溪寫文章加以辨析。

或為寒中,吳此下。補或為瘍。或為不仁二句。非也。(詳具於下文。)

癘風,熊音。癘。音例。吳云。利賴二音。張云。癩同。

或為偏枯,滑云。偏枯。當作偏風。下文以春甲乙云。則為偏風。是也。

或為風也,千金。作或為賊風。滑云。或當作均。高雲。或為風病之無常。簡按下文有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。恐為風之間。有脫字。

白話文:

可能指的是風病,否則就是邪風。滑氏認為「或」應為「均」。高氏認為「或」可能是指風病的不確定性。

原典的下一段文字中提到腦風、目風、漏風、內風、首風、腸風、泄風,因此我們推測這個「或」應該是「風」字的誤寫,中間可能脫落了文字。

怢慄,樓云。怢。陀骨切。忽忘也。(見集韻)慄。懼也。怢。熊音。他對切。考字書。並無振寒之義。甲乙作解㑊。於文理為要。

白話文:

怢慄 ,樓雲解為:「怢」是忘記的意思(見《集韻》);「慄」是害怕的意思。「怢」字,讀作「熊」音,讀音「他對切」。

查考字書,都沒有提到「怢慄」有表示發冷的意思。因此,採用甲乙二解,認為「怢慄」的意思是發抖、顫慄,這樣在文章的文理上才講得通。

名曰寒熱,簡按脈要精微論云。風成為寒熱。並謂虛勞寒熱。即後世所謂風勞也。

寒中,張云。蓋風雖陽邪。氣則寒肅。是風之與寒。名為同類。但有陰陽之辨耳。歲露篇曰。四時八風之中人也。故有寒暑。寒則皮膚急。而腠理閉。暑則皮膚緩。而腠理開。所以病變若此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在寒冷季節,雖然風是陽邪,但其氣息卻是寒冷的。因此,風和寒可以說是同類,只是它們的性質有陰陽之分。

《歲露篇》中說,一年四季中的八種風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。因此,氣候會出現寒熱交替。當寒氣來臨時,皮膚會收緊,腠理(毛孔)也會閉合。而當暑氣來臨時,皮膚會鬆弛,腠理也會打開。這就是疾病發生變化的原因。

風氣與太陽俱入云云,高雲。風之傷人。或為癘風者。乃風氣與太陽。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。脈。經脈也。俞。腧穴也。太陽之氣主通體。今行諸脈俞。而散於通體分肉之間。分肉。分腠之肌肉也。散於分肉。更與周身之衛氣相干。風氣行於脈俞。散於分肉。干於衛氣。則正氣不能通貫。其道不利。其道不利。故使肌肉憤然䐜脹。而有瘍。瘍。癘瘍也。此肌肉有瘍。因脈外之衛氣。有所凝而不行。故其肌肉癘瘍。而亦有不仁也。簡按此以下。至有不仁也。諸家併為論瘍及不仁。故吳於篇首。補為瘍為不仁二句。而高獨接下文。為癘證之瘍及不仁。文理相貫。頗覺勝於前注。今從之。

白話文:

當風氣和太陽之氣同時侵入時,這種情況稱作「癘風」。這是因為風氣和太陽之氣同時進入太陽經(經絡)的腧穴(穴位)。太陽經的氣主要運行於全身。當它們進入經絡穴位時,會散佈到全身肌肉之間。這些散佈在肌肉中的氣會影響全身的衛氣。

當風氣在經絡穴位運行,散佈到肌肉中,並影響衛氣時,身體的正常氣血運行就會受到阻礙。這種阻礙會導致肌肉緊繃腫脹,形成癘瘍。癘瘍的形成是因為脈外的衛氣凝聚無法運行,導致肌肉癘瘍,並伴有不仁症狀。

與衛氣相干,甲乙。作悍邪時與衛氣相干。

肌肉憤䐜而有瘍,熊音。憤。音忿。發也。䐜。充人反。瘍。以章反。瘡也。吳云。憤䐜。腫起也。瘍。癰毒也。簡按王注生氣通天論痤字云。謂色赤䐜憤。亦腫起之義。巢源諸癩候云。皰肉如桃核小棗。蓋謂此類也。

白話文:

肌肉突起腫脹並潰爛流膿,叫做「瘍」。「憤」是指脹滿,「䐜」是「充」字的反切,同音。吳氏認為「憤䐜」是腫脹的意思,而「瘍」是癰疽。

簡氏按語:王注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解釋「痤」字時說:「是指顏色發紅、腫脹」。巢源《諸癩候》中提到:「皰肉像桃核或小棗。」這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有榮氣熱胕,趙府本。熊本。氣。作衛。滑云。有字衍。胕。腐同。此段。當作風寒客於脈而不去。名曰癘風。癘者。榮衛熱胕。其氣不清。故使鼻柱壞。而色敗皮膚瘍潰。簡按此未知果是否。錄以存一說。長刺節論云。病大風。骨節重。鬚眉墮。名曰大風。刺肌肉為故。汗出百日。刺骨髓。汗出百日。凡二百日。發眉生而止針。又四時氣篇云。癘氣者。素刺其腫上。已刺以銳針針其處。按出其惡氣。腫盡乃止。常食方食。無食他食。並與此節相同。曰大風。曰癘氣。即癘之謂耳。

白話文:

有榮氣熱胕(腐爛),趙府本。熊本。氣。作衛。滑氏說。有字多餘。胕。腐爛同義。此段。應當解釋為風邪侵襲於脈中而不能驅除,稱為癘風。癘者。榮衛熱胕。其氣不清。所以會導致鼻柱壞損。面色憔悴皮膚潰瘍。簡按此事尚不能確定是否正確。據記載以存疑。長刺節論說。病大風。骨節沉重。鬚眉脫落。稱為大風。刺肌肉為治療方法。汗出百日。刺骨髓。汗出百日。共計二百日。眉毛長出而停止針灸。又四時氣篇說。癘氣者。對於腫脹的地方要刺灸。用尖銳的針針灸該部位。按壓出其毒氣。腫脹全部消失即停止。經常食用方食。不要食用其他食物。與此節意思相同。稱之為大風。稱之為癘氣。就是癘的含義。

或名曰寒熱,滑本。刪此五字。簡按此衍文。諸注屬強解。

以春甲乙云云,以下五十七字。吳移下文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之上。近是。

傷於邪者為脾風,甲乙。邪。作風。

中於邪者為肺風,甲乙。中。作傷。邪。作風。下同。

亦為臟腑之風,簡按馬吳張仍王注。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。亦為臟腑之風二句。為偏風之所由。志高則接上文四時五臟之風為一節。以亦字考之。志高為是。高雲。各以五行之時日受邪。而五臟之氣應之。則為五臟之風。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。傷其經脈。亦為臟腑之風。既曰傷於風。復曰傷於邪。以明風者邪氣也。既曰傷於邪。復曰中於邪。以明傷者中之謂也。此申明或內至五臟六腑。而為臟腑之風者如此。

白話文:

這是臟腑中的風病。簡單地說,如同馬吳張仍王註解的。就是風侵犯五臟六腑的俞穴。這兩句「亦為臟腑之風」的意思是偏風從何而來。志高說則連接上文四時五臟之風為一節。用「亦」字考證,志高的說法是正確的。志高說:各個臟腑根據五行屬性對應的時日受到邪氣侵犯,而五臟的氣血反應出來,就形成了五臟之風。如果風侵犯五臟六腑的俞穴,損傷經脈,也是臟腑之風。既然說是傷於風,又說是傷於邪,這是為了說明風就是邪氣。既然說是傷於邪,又說是中於邪,這是為了說明傷就是中的意思。這是詳細說明或進入五臟六腑,而成為臟腑之風的情況。

各入其門戶,志。圈各上為別段。注云。此論風邪偏客於形身。而為偏風也。門戶者。血氣之門戶也。簡按刺節真邪論云。虛邪偏客於身半。其入深。內居榮衛。榮衛稍衰。則真氣去。邪氣獨留。發為偏枯。由之推之。門戶。即榮衰弱之處。志。以為血氣之門戶。近是。

白話文:

每個偏風都侵襲著不同的「門戶」(血氣出入的部位),從而導致偏枯。注釋中說: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風邪偏向侵襲身體某一側,導致偏風。所謂「門戶」是指血氣出入的部位。簡要地說,《刺節真邪論》認為:虛邪偏向侵襲身體一側,而且深入,並長期寄居於榮衛之內。榮衛稍有衰弱,真氣就會離開,而邪氣卻獨自留在體內,誘發偏枯。由此推斷,「門戶」應當是指榮衛衰弱的部位。認為「門戶」是血氣出入的部位,比較符合實際。

偏風,神巧萬全方云。經有偏風候。又有半身不遂候。又有風偏枯候。此三者。大要同。而古人別為之篇目。蓋指風則謂之偏風。指疾則謂之半身不遂。其肌肉偏小者。呼為偏枯。

白話文:

中風 ,出自《神巧萬全方》。經書記載有三種中風的徵候:偏風、半身不遂和偏枯。這三種情況大致相似,但古人將它們分為不同的篇章。其中,「偏風」指的是與風邪有關的中風,「半身不遂」指的是因為疾病導致身體一側不能活動,「偏枯」指的是身體一側的肌肉萎縮。

腦風,吳云。腦痛也。簡按醫說云。腦風。頭旋偏痛。聖濟總錄云。腦戶者。督脈足太陽之會也。風邪客搏其經。稽而不行。則腦髓內弱。故項背怯寒。而腦戶多冷也。方具於十五卷。

白話文:

腦風 (頭痛)

吳氏提到,「腦風」就是頭痛。根據醫書的說法,「腦風」會導致頭暈偏頭痛。

《聖濟總錄》記載:「腦戶」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相會的地方。如果風邪侵襲這些經脈,阻礙氣血運行,就會導致腦髓虛弱,進而出現頸背疼痛,腦戶發冷等症狀。

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在第十五卷中找到。

風入係頭,甲乙注。一本作頭系。高本。係。作系。云。風入目系。而至於頭。則入目之門戶。而為目風。簡按改係作系。若不作頭系。則頭字無著落。今據甲乙注改頭系。頭系。乃頭中之目系。

白話文:

風入於頭目 ,甲乙兩種注釋本上記載。有一本古書中把「頭系」寫作「頭系」。高本中,「係」字作「系」,解釋為:風進入眼睛的系帶,進而到達頭部,那麼眼睛就成了風進入身體的門戶,而眼睛也因此遭受風邪的侵襲。

簡按:應將「係」字改為「系」。如果不改為「頭系」,那麼「頭」字就沒有著落了。現在根據甲乙兩種注釋本,改「頭系」為「頭系」。「頭系」是指頭部中的眼睛系帶。

目風,吳云。目痛也。張云。或痛或癢。或眼寒。而畏風羞澀也。

漏風,張云。酒性溫散。善開玄府。酒後中風。則汗漏不止。故曰漏風。病能論。謂之酒風。

內風,吳云。今人遺精咳血。寢汗骨蒸。內風之所致也。簡按評熱病論云。勞風。法在肺下。與內風迥別。王注恐誤。張氏醫通云。入房汗出中風。嗽而面赤。內經謂之內風。脈浮緊。小青龍。脈沉緊。真武湯

白話文:

內風

據吳醫生說,現代人出現遺精、咳血、入睡時出汗、骨頭發熱,這些都是內風引起的。

《評熱病論》簡要記載,勞風是一種發生在肺部以下的疾病,與內風截然不同。王氏的註解可能存在錯誤。

張氏《醫通》記載,在房中出汗而中風,咳嗽且面部發紅,在《內經》中稱為內風。如果脈搏浮動而緊,則使用小青龍湯。如果脈搏沉細而緊,則使用真武湯。

新沐,吳云。沐。濯首也。張云。一曰沐浴。簡按和劑局方。有洗頭風。證治要訣。於窗罅間梳洗。卒然如中。呼為檐風。此亦首風之屬也。

白話文:

洗頭風 ,出自《吳氏醫方》。沐,指洗頭髮。張氏說,也可以指洗澡。簡按和劑局方中有記載洗頭風。在《證治要訣》中,在窗口間梳洗時,突然像被什麼東西擊中,呼為檐風。這也屬於頭風的一種。

腸風,馬雲。風久入於其中。則為腸風。其食有時不化而出也。簡按吳張併為腸風下血之證。非也。

泄風,高雲。久風外在腠理。則為隱疹之泄風。簡按此金匱要略所論。與本篇泄風不同。當考下文。(金匱云。風氣相搏。風強則為隱疹。身體為癢。癢為泄風。久為痂癩。)張云。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。至此。共七種。所以明或為風也。故有其病各異。其名不同之義。

白話文:

泄風 ,也叫高雲。長期的外風侵襲在皮膚組織之間,就會形成一種隱而不顯的泄風,即隱疹。

簡按:

這和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泄風不同,需要在下文進一步考證。

(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風氣相互搏擊,風勢強盛就會形成隱疹。身體感到發癢,癢就是泄風。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痂皮和癩病。)

張氏論述:

從上文來看,風氣沿着風府穴向上循行,到此為止,總共有七種不同的病症。所以要明確每種病症都是由風引起的,因此它們的病症各不相同,名稱也不同。

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,然。千金。作焉。滑本。刪致以下五字。

其病能,張云。凡致病之害。皆謂之能。志云。病能者。謂臟氣受邪。能為形身作病也。馬雲。能。耐同。簡按義具於病能篇。

白話文:

它的病因是什麼呢?張仲景說:所有導致疾病的因素都叫做病因。但凡是臟腑之氣受到邪氣侵襲,就能夠使身體產生疾病,這就是病因。馬元臺說:病因就是耐受能力。簡要地說,病因的含義在《病能篇》中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了。

皏然,馬。吳。皏。音駢。廣雅云。皏。白也。王注原於玉篇。

晝日則差,馬雲。差。瘥同。吳云。晝日起。則肺葉垂而順。故病瘥。暮而臥。則肺葉壅而脹。故病甚。志云。晝則陽氣盛。而勝邪。暮則氣衰。故病甚也。簡按王注為是。

白話文:

在白天,病情就會好轉。馬雲認為:「好轉」和「痊癒」的意思相同。吳氏認為:「白天起身」。這樣肺葉就會舒展開來。因此,病情會好轉。到了晚上就睡覺。這樣肺葉就會阻塞而脹起來。因此,病情會加重。志雲認為:白天時陽氣旺盛,可以戰勝邪氣。到了晚上,陽氣衰弱,所以病情會加重。簡按:王氏的注釋是正確的。

診在眉上其色白,馬雲。靈樞五色篇。以為闕中者肺也。高雲。其診視之部。在眉上闕庭之間。其色皏然白者。是也。志云。始言皏然白。而復曰診在眉上。其色白。有似乎重見矣。所謂皏然白者。謂肺氣受風。而臟氣之見於外也。所謂診在眉上。其色白者。謂五臟之病色。見於面也。簡按當從高注。下文四臟義並同。

白話文:

眉上方診斷:色白

  • 馬雲:「靈樞」《五色篇》中記載。
  • 高雲:「診斷部位」在眉上方、鼻樑雙側。
  • 其顏色明亮偏白。

志雲解釋:

  • 先說「明亮偏白」,後又說「診斷在眉上方,顏色偏白」,好像重複了。
  • 所謂「明亮偏白」,是指肺氣受到風邪侵襲,臟腑氣色顯露於外。
  • 所謂「診斷在眉上方,顏色偏白」,是指五臟疾病的氣色表現在臉部。

簡注:

  • 應該遵從高雲的註解。
  • 下文其他四臟的診斷方法與此類似。

焦絕,馬雲。心受邪。正在中。故上中下三焦之氣。升降頗難。而似有阻絕也。張云。唇舌焦燥。津液干絕也。簡按未詳。張據王義。姑從之。

白話文:

焦絕(馬雲)

當心神受到邪氣侵犯時,邪氣就會停留於三焦之中。因此,三焦之氣的升降就會受到阻礙,而出現類似氣機阻絕的情況。

張氏(指張仲景)認為:嘴脣和舌頭乾燥,身體津液乾涸。

簡要說明:此處的意思不明確。張氏根據王義(指後漢名醫王叔和)的說法,暫且這麼解釋。

善怒嚇赤色,甲乙。無嚇字。作色赤。樓云。嚇字。衍。高雲。木火相生。故善以怒而嚇人。簡按莊子秋水云。鴟得腐鼠。鵷雛過之。仰而視之曰嚇。司馬雲。怒其聲。恐其奪己也。又五臟之風。言情志者。唯心肝二臟耳。而於肝則云善悲。又云善怒。併為可疑。今且仍王注。

白話文:

善於發怒嚇人的人,面色發紅。

古文註解:

  • 「乙」字版本中沒有「嚇」字。
  • 樓氏認為「嚇」字是衍文,也就是多餘的字。
  • 高氏認為,是因為木火相生(五行中的木和火相生),所以善於發怒而嚇唬人。
  • 莊子《秋水》中記載,鴟得到了腐爛的老鼠,鵷雛飛過,鴟仰頭看著鵷雛說:「嚇」。司馬雲,鴟發出「嚇」的聲音,是因為擔心鵷雛搶走自己的老鼠。
  • 五臟之風指的是情緒,而情緒主要與心和肝兩臟有關。但是對於肝臟,古文中既說「善悲」,又說「善怒」,這讓人感到疑惑。現在暫且沿用王氏的註解。

診在口,高本。口。作舌。注云。舌。舊本訛口。今改。

時憎女子,吳云。肝脈環陰器。肝氣治。則悅色而欲女子。肝色衰。則惡色而憎女子。

痝然,張云。浮慘貌。簡按庬同。義具於評熱病論。

脊痛,甲乙。脊上。有腰字。

其色炲,志云。恐後人認為一色。故曰蒼。曰炲。曰皏然。曰微黃。大意與五臟生成篇之論色同。炲。煙煤黑色也。

白話文:

它呈現的顏色是煙煤的黑色。志雲注釋道:「恐怕後人誤以為只有一種顏色,因而用『蒼』、『炲』、『皏然』、『微黃』等詞來形容。其大意與《五臟生成篇》中討論顏色的內容一致。『炲』字意指煙煤的黑色。

肌上,高本。肌。作𦠄。注云。𦠄。舊本訛肌。今改。肌。兩頰肉也。肌上。顴也。顴。腎所主也。簡按說文。肌。頰肉也。五閱五使篇云。腎病者。顴與顏黑。高注確有所據。然幾幾通用。故饑作飢。機作機。則肌不必改𦠄。

白話文:

臉頰部位,顴骨位置較高。顴骨部位是腎所控制的。古書中記載,「肌」是「顴」的誤寫,現在已更正。「肌」是兩頰的肌肉,「顴」是顴骨部位,而顴骨與腎臟相關。

古書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,「肌」是指頰部肌肉。《五閱五使篇》中提到,患有腎病的人,顴骨和麪部會發黑。高注的說法有依據。

但「肌」和「顴」在古代常混用,就像「饑」和「飢」、「機」和「機」一樣,因此不必將「肌」改為「顴」。

胃風,簡按此腹中論所謂鼓脹之屬。與和劑局方胃風湯之胃風。醫說不伏水土之胃風不同。聖濟總錄有治方。具於十七卷。

白話文:

胃風

簡要說明:中醫典籍中的「胃風」指的是腹部脹氣等問題。與和劑局方中記載的「胃風湯」之胃風不同。醫家提出的因水土不服而引起的胃風另有說法。在《聖濟總錄》第十七卷中有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失衣則䐜脹,吳云。風寒助邪。脈益凝澀。故今䐜脹。張云。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。故為䐜脹。簡按王注中熱。恐誤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受寒著涼,就會導致腹脹,吳氏認為這是風寒助長邪氣所致,脈象會變得更加凝滯。所以才會產生腹脹。張氏認為,受寒著涼,陽明經會受到外部寒邪的侵襲,所以才會導致腹脹。我在王氏的註解中看到「中熱」的說法,恐怕是錯誤的。

食寒則泄,千金。泄上。有洞字。似是。

診形瘦而腹大,高雲。猶言診其形色則瘦。診其腹上則大。以明五臟診色。六腑診形之義。

先風一日,志云。風者。天之陽氣。人之陽氣。以應天之風氣。諸陽之氣。上出於頭。故先一日則病甚。男兆璜曰。風將發而所舍之風亦發。故先一日病甚。人氣之通於天也。張云。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。是以至其風日。則病少愈。聖濟總錄云。陽之氣。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風行陽化。頭者。諸陽之會。與之相應也。方具於十五卷。

白話文:

在風病發作的前一天,就會出現徵兆。這是因為風是天上的陽氣,人體的陽氣會呼應天上的風氣。所有的陽氣都從頭部發出,因此在發病前一天會症狀特別明顯。

男兆璜說:當風病即將發作時,所寄宿的風也會發作,所以前一天症狀會加重。人體之氣與天地之氣相通。

張氏說:陽氣性質急迫,先至則先衰。因此,等到風病發作的那一天,症狀就會減輕。

《聖濟總錄》說:陽氣以天地之間疾風的名稱來表示。風行於陽化之中,而頭部是諸陽聚集的地方,所以與風相互呼應。治療方法詳見第十五卷。

漏風,聖濟總錄云。食酒中風。則為漏風。漏風之狀云云。又曰。身熱解墮。汗出如浴。惡風少氣。病名酒風。(出病能論。)夫酒所以養陽。酒入於胃。與穀氣相薄。熱盛於中。其氣慓悍。與陽氣俱泄。使人腠理虛而中風。令人多汗。惡風不可單衣。其喘息而少氣者。熱重於肺。客於皮毛也。口乾善渴者。汗出多。而亡津液故也。解墮而不能勞事者。精氣耗竭。不能營其四肢故也。謂之漏風者。汗出不止。若器之漏。久而不治。轉為消渴。方具於十三卷。

白話文:

漏風

根據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因飲酒過量引起的風病稱作「漏風」。漏風的症狀如下。

《病能論》中提到,漏風患者會出現身體發熱、四肢酸軟無力、汗出如洗澡後、怕風、氣短等症狀。

酒精可以養陽,當酒精進入胃中,與食物中的營養精氣混雜,導致體內熱盛。過盛的熱氣性質暴烈,與陽氣一起瀉出體外,使人的身體腠理虛弱而中風,同時也會感到多汗、怕風,不耐受單衣。

氣喘和氣短的症狀是由於熱邪滯留肺部,並侵犯皮毛所致。

口乾口渴的症狀是因為汗出過多,導致津液流失所致。

身體酸軟無力,不能勞累的症狀是因為精氣耗竭,無法濡養四肢所致。

之所以稱之為「漏風」,是因為汗出不止,猶如器皿漏水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轉變為消渴症。具體的治療方法記載在《聖濟總錄》第十三卷。

常不可單衣,汪昂云。汗多腠疏。故常畏寒。馬注。作畏熱雖單衣亦欲卻之。昂按既云畏熱。下何以又言惡風乎。高雲。多汗表虛。欲著復衣。故常不可單衣也。

白話文:

汪昂說:「人通常不適合單穿衣物」,因為汗液多,毛孔疏鬆,所以常常怕冷。馬融註解道:「(人會)害怕熱,即使穿著單衣也想要脫掉。」

汪昂認為既然說害怕熱,為什麼後面又說討厭風?高雲認為:多汗表示身體虛弱,需要多穿衣服,所以通常不能只穿單衣。

甚則身汗,高本。身。作自。注云。自汗。舊本訛身汗。今改。食則汗出者。言身若無汗。食入則汗出也。甚則自汗者。言身或多汗。甚則自汗也。甚。猶多也。簡按不必改自汗。義自通。

白話文:

出汗現象嚴重時,高本注釋「身汗」作「自汗」。注釋說:「自汗」,舊版本寫錯成「身汗」,現已更正。進食後出汗的人,是指身體在沒有出汗的情況下,進食後就會出汗。出汗現象嚴重時是自汗,是指身體出汗較多,嚴重時會自發出汗。此處的「甚」表示「多」。簡按:「身汗」無需更正為「自汗」,意義自明。

泄風之狀,簡按上文。久風入中。則為腸風飧泄。外在腠理。則為泄風。本節則云。多汗。汗出泄衣上。蓋此其汗泄。甚於漏風。新校正。據千金改內風。難必矣。

白話文:

泄風的症狀

上面已經說過,如果久風進入體內,就會導致腸鳴腹瀉。如果風邪在體表,就會導致泄風。這一節說,很多汗,汗水浸濕了衣服。這種出汗的狀況比漏風還要嚴重。新校正版根據《千金方》改為「內風」。這是肯定的。

上漬其風,吳云。上漬。半身之上。汗多如浸漬也。志。四字為一句。注云。泄衣上則身濕。既濕且冷。一如水漬。而有風。故曰上漬其風也。簡按四字未詳。或恐是衍文。○吳云。此不及腦風目風內風腸風飧泄者。古亡之也。言胃風。而上文未嘗及者。亦上文亡之也。

白話文:

上半身出汗很多,好像被水浸泡一樣。

這個詞的意思是,上半身出汗很嚴重,汗水浸透了衣服。由於出汗太多,身體又濕又冷,就像被水浸泡過一樣。再加上有風吹,所以稱為「上漬其風」。

不過,這個詞的意思並不明確。有人認為可能是衍生出來的文字,不屬於本句。

吳雲曾說:「這個詞不包括腦風、目風、內風、腸風、飧泄等疾病。」因為古代沒有這些病名。文中提到「胃風」,但上文並沒有提及,可能是上文遺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