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陰陽別論篇第七
腨㾓,張云。足肚痠疼。曰腨㾓。簡按列子。心㾓體煩。㾓。煩郁也。與此義殊。
索澤,樓英云。索澤。即仲景所謂皮膚甲錯也。簡按諸注。皆從王義。吳獨作索睪。注云。睪。音高。索。引也。睪。腎丸也。控睪二字。內經中凡四見。或云腰脊控睪。未有單言控睪。而為病名者。則吳說不為得矣。
頹疝,馬雲。與㿗同。簡按㿗。㿉同。本作隤。詩周南。我馬虺隤。爾雅。作虺頹。釋名云。陰腫曰隤。氣下隤也。又曰。疝言詵也。詵詵然引小腹急痛也。乃經脈篇㿉疝。脈解篇疝。五色篇㿉陰。並同。一切經音義云。丸頹。又作㾽。陰病也。原病式云。㿗疝。小腹控卵。腫急絞痛也。朱震亨云。㿗疝。其形陰囊腫縋。如升如斗。不癢不痛。是也。吳云。頹。頑也。頹疝。腎丸大而不疼。頑然不害者也。頹。墜也。今訓頑。未見所據。
心掣,吳云。心引而動也。張云。心動不寧。若有所引。名曰心掣。志云。心虛而掣痛。簡按聖濟總錄云。心火胥應而不寧。其動若掣者。乃其證也。馮兆張錦囊秘錄云。古無怔忡之名。名曰心掣者。是也。下文曰。其傳為膈。志說似是。
隔,張云。以木乘土。脾胃受傷。乃為隔證。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。脾脈微急為膈中。風論曰。胃風之狀。食飲不下。鬲塞不通。上膈篇曰。食飲入而還出者。皆隔之謂。簡按王注欠詳。
驚駭,張云。肝胃二經。皆生驚駭。如金匱真言論曰。東方通於肝。其病發驚駭。經脈篇曰。足陽明病。聞木聲則惕然而驚。
背痛,馬雲。二經之脈。胃自頭以行於足。肝自足走腹。皆無與於背者。而此曰背痛。意者陰病必行於陽也。張云。背痛者。手足陽明之筋。皆夾脊也。汪昂云。按四經皆與背無涉。而云背痛。未詳。
噫,馬雲。氣轉也。又飽出息也。脈解篇所謂。上走心為噫者。陰盛而上走於陽明。陽明絡屬心。故上走心為噫也。口問篇。寒氣客於胃。厥逆從下上散。復出於胃。故曰噫。觀此則胃心之病。宜發為噫。張云。噫。噯氣也。(詳見宣明五氣篇。)
欠,馬雲。氣相引也。經脈篇。胃脈為病。有數欠。宣明五氣。九針論。皆曰腎為欠。今曰善欠者。胃之病也。張云。欠。呵欠也。簡按說文。欠。張口氣悟也。象氣從兒。上出之形。
風厥,張云。風厥之義不一。如本篇者。言二陽一陰發病。名曰風厥。言胃與肝也。其在評熱病論者。言太陽少陰病也。在五變篇者。曰。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。肉不堅腠理疏也。簡按又見史倉公傳。
心滿,簡按滿。懣同。
善氣,志云。善氣者。太息也。心系急則氣道約。故太息以伸出之。簡按禮記。勿氣。鄭注。謂不鼻息也。乃志聰之義為得矣。馬吳張高並不注。
白話文:
陰陽別論篇第七
-
腨㾓:指小腿肚酸疼的症狀。
-
索澤:即皮膚乾燥如鱗甲般粗糙的狀態,類似張仲景所說的「皮膚甲錯」。
-
頹疝:指陰囊腫大下垂,可能伴隨小腹牽引疼痛,但未必有明顯痛癢。
-
心掣:心臟牽引不寧,類似心悸或怔忡的表現。
-
隔:脾胃功能受損,導致飲食難以下嚥或嘔吐,屬於膈證範疇。
-
驚駭:肝經或胃經異常可能引發驚恐不安的症狀。
-
背痛:雖胃經與肝經不直接行於背部,但可能因陰病及陽而出現背痛。
-
噫:噯氣或打嗝,多因胃氣上逆或寒氣客於胃所致。
-
欠:呵欠,與胃或腎的氣機不調有關。
-
風厥:此處指胃與肝的病變引發的風厥,另在其他篇章亦有不同解釋。
-
心滿:即心胸悶塞不適。
-
善氣:指頻繁嘆息,因心系拘急而需伸舒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