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咳論篇第三十八

吳云。有聲之謂咳。連聲之謂嗽。不言嗽者。省文也。儒門事親云。嗽與咳一證也。後人或以嗽為陽。咳為陰。亦無考據。且內經咳論一篇。純說咳也。其中無嗽字。由是言之。咳。即嗽也。嗽。即咳也。陰陽應象大論云。秋傷於濕。冬生咳嗽。又五臟生成篇云。咳嗽上氣。

白話文:

吳氏說:有聲音的稱為「咳」,連續發出的稱為「嗽」。不說「嗽」是因為簡略表述。儒家的《事親》中說,「嗽」和「咳」是一種病症。後人有的把「嗽」當作陽氣不足,把「咳」當作陰氣不足。這並沒有什麼根據。而且,《內經》中有一篇專門討論咳嗽的文章,裡面只提到「咳」,沒有「嗽」字。從這一點來說,「咳」就是「嗽」,「嗽」就是「咳」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秋天受了濕邪,冬天就會得咳嗽。」《五臟生成篇》說:「咳嗽氣逆。」

又診要經終論云。春刺秋分。環為咳嗽。又示從容篇云。咳嗽煩冤者。腎氣之逆也。素問惟以四處。連言咳嗽。其餘篇中。止言咳不言嗽。乃知咳嗽一證也。簡按釋名云。咳。刻也。氣奔至出入不平調。若刻物也。嗽。促也。用力急促也。吳意正與此符矣。劉完素云。咳。謂無痰而有聲。

白話文:

《診要經》最後提到:「春天進行針刺,秋天進行分氣針刺。」又《示從容篇》說:「咳嗽煩惱的人,是因為腎氣逆行造成的。」《素問》經文只在四個地方同時提到「咳嗽」二字。其他篇章中只提到「咳」,沒有提到「嗽」。可見「咳嗽」是一個病症。簡要解釋《釋名》中說:「『咳』,就是刻。」氣息奔湧,出入不均衡,猶如刻畫東西一樣。「『嗽』,就是促。」用力的快而急促。吳意的說法和這個意思相符。劉完素說:「『咳』,是指沒有痰而發出的聲音。」

嗽。謂無聲而有痰。(保命集)李湯卿則辨之云。無考據。(心印紺珠)大是。

其寒飲食,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形寒寒飲則傷肺。以其兩寒相感。中外皆傷。故氣逆而上行。汪昂云。皮毛受寒。為外傷寒。餐寒飲冷。為內傷寒。今人惟知外傷寒。而不知有內傷寒。訛為陰症者。是也。不讀內經。烏能知此。簡按內傷寒固有之。然與陰症迥別。

白話文:

中醫

當人體受到寒氣入侵,內傷寒飲就會發生。根據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記載,寒氣與寒飲同時作用,會損傷肺臟。這是因為兩個寒邪相互作用,影響了內外兩方面。因此,氣機逆行向上。

汪昂說,皮毛受寒是外傷寒,飲食生冷是內傷寒。現在的人只知道外傷寒,而不知道有內傷寒。將內傷寒錯認成「陰症」的,就是這個原因。如果不讀《內經》,怎麼能夠知道這些呢?

簡要說,內傷寒確實存在,但它與陰症截然不同。

各傳以與之,張云。如肝當受病於春。以其時也。然有非木令之時。而肝亦病者。正以肺先受邪。而能傳以與之也。凡諸臟腑之非時受邪者。其義皆然。汪昂云。馬注。作肺傳邪於五臟而咳。李士材宗之。謬。觀篇首肺之令人咳。篇後關於肺二語。則咳之必由於肺明矣。

白話文:

張**說:各種臟腑之間會互相傳遞病症。例如,肝臟在春天容易受到疾病侵襲,這是因為這是肝臟的季節。然而,有時在非肝經當令的季節,肝臟也會生病。這是因為肺部先受到了邪氣,然後傳遞給了肝臟。所有臟腑在非其季節受到邪氣侵襲的情況都是如此。

汪昂說:馬注說肺將邪氣傳遞給五臟,導致咳嗽。李士材遵循這種觀點。這是不對的。從文章開頭關於肺引起咳嗽的描述,以及文章後面關於肺的兩句話中可以看出,咳嗽肯定是源於肺部。

為泄為痛,吳云。上文。言外內合邪。故為病亦兼內外。咳。外證也。泄。里證也。寒在表則身痛。寒在裡則腹痛。是兼乎內外者也。簡按王注澀痢。恐不必然。

白話文:

吳雲說,咳嗽腹瀉疼痛是由於外邪與內邪結合所致。所以疾病的表現也兼顧了內外兩個方面。咳嗽是外證,腹瀉是裡證。寒氣在外則身體疼痛,寒氣在內則肚子疼痛。這就兼顧了內外兩方面的病症。簡按:王注認為是濕痢,恐怕未必正確。

乘秋則,簡按據新校正。全本。太素。無此三字。然下文有乘春乘夏等語。則全本。太素。繫於脫遺。馬以下諸本並有之。

白話文:

乘秋:根據新校正的版本,全書太素沒有這三個字。但是下文有「乘春乘夏」等語,所以「全本太素」應該是遺漏了這三個字。馬以下所有的版本都有這三個字。

先受邪,吳云。曰先受之。則次便及乎肺。而為咳矣。

至陰,高雲。脾為陰中之至陰。寄王四時。乘至陰。即其王時也。簡按痹論。以至陰遇此者。為肌痹。王注云。至陰。謂戊己月。及土寄月也。

白話文:

最陰的五行為「水」,在一年四季中對應「冬天」。脾臟是陰氣中最陰的,它在一年四季中寄居在冬季。當「水」氣最盛的時候,就是脾臟為「王」的時候。

根據《痹論》的記載,如果「水」氣最盛的時候遇到「至陰」之氣,就會導致肌肉麻痹。王注中說,「至陰」是指戊己月(十一月和十二月)以及土寄居的月份。

喘息有音,病源。外臺。音下。有聲字。

喉中介介如梗狀,甲乙介介。作喝喝。(新校正。甲乙。介介如梗狀。作喝喝。誤。)梗。巢源作哽。吳云。介介。堅梗而有妨礙之意。志云。臟腑病形篇曰。心脈大甚為喉吤。蓋喉乃肺之竅。心火淫金。故喉中介然如梗狀。簡按西京賦注。草木刺人為梗。

白話文:

喉嚨中感覺像是卡著東西,像是梗在喉嚨裡,而且有甲乙兩處卡住。作嘔的感覺。(新校正版:甲乙兩處卡住,作嘔的感覺。錯誤。)梗:巢源寫成哽。吳說:介介是指堅硬而妨礙的意思。志雲:《臟腑病形篇》說:心脈過度旺盛會導致喉嚨發出聲音。因為喉嚨是肺的出口,心火過旺會剋制金,所以喉嚨中間會像卡著東西一樣。簡按《西京賦註》說:草木刺入人體會造成梗。

不可以轉轉則,外臺。作不可以轉側。似是。

陰陰引肩背,巢源。作瘖瘖引肩髆。○馬雲。按此事難知。集李東垣治五臟咳方。肺咳。用麻黃湯。心咳。用桔梗湯。肝咳。用小柴胡湯。脾咳。用升麻湯。腎咳。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雖未盡中病情。姑備此以俟採擇。

白話文:

陰陰引肩背 :引致肩背疼痛。

巢源 :表示不明確,難以確知。

作瘖瘖引肩髆 :表現為肩膀和頭頸僵硬疼痛。

○馬雲 :指明朝醫家馬雲。

按此事難知 :表示對這種病症的病因和治療方法難以確定。

集李東垣治五臟咳方 :收集了李東垣治療五臟咳嗽的方子。

  • 肺咳:使用麻黃湯。
  • 心咳:使用桔梗湯。
  • 肝咳:使用小柴胡湯。
  • 脾咳:使用升麻湯。
  • 腎咳: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雖未盡中病情 :雖然這些方子不一定完全符合病情。

姑備此以俟採擇 :暫時將這些方子備著,以供參考和選擇。

長蟲,張云。蛔蟲也。居腸胃之中。嘔甚則隨氣而上出。簡按。巢源云長蟲。蛔蟲也。長一尺。臟腑病形篇。云脾脈微滑。為蟲毒蛕蠍。蚘。蛕。蛔。並音回。說文。腹中長蟲。關尹子云。人之一身。內包蟯蛔。外蒸蟣蝨。東方朔神異經云。人腹中蛔蟲。其狀如蚓。此消穀蟲也。多則傷人。少則谷不消。知蛔蟲常居腸胃中也。

白話文:

長蟲

張仲景說:長蟲就是蛔蟲。它們居住在腸胃中。嘔吐劇烈時,會隨著氣體向上吐出。

巢源記載:長蟲也就是蛔蟲。長度有一尺。

《臟腑病形篇》中提到:脾脈微滑,說明有蟲毒,可能是蛕蠍、蚘或蛔蟲作祟。蛕、蚘、蛔這三個字都讀作「回」。

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腹中的長蟲。

《關尹子》中說:人體內藏有蟯蟲和蛔蟲,體外有蟣蝨寄生。

《東方朔神異經》中說:人腹中的蛔蟲,形狀像蚯蚓。它們是消耗穀食的蟲子。如果數量太多,會傷害人體;如果數量太少,則無法消化穀食。由此可知,蛔蟲通常都居住在腸胃中。

嘔膽汁,千金。作清苦汁出。四時氣篇云。膽液泄則口苦。胃氣逆則嘔苦。故曰嘔膽。

咳而遺失,志云。失。當作矢。廉頗傳曰。坐頃三遺矢。簡按甲乙作矢。為是。病源作屎。千金作糞。

三焦咳,張云。久咳不已。則上中下三焦俱病。出納升降。皆失其和。故腹滿不能食飲。簡按王注。為上中二焦。馬注。為手少陽之三焦。恐非也。

白話文:

三焦咳

張仲景說:久咳不止,是因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三焦都有病。氣體的出入升降都失衡了。因此,腹部脹滿,不能吃喝東西。

簡按:

王注認為三焦是指上焦和中焦。馬注認為三焦是指手少陽經的三焦。這兩種說法可能不正確。

此皆聚於胃關於肺,馬雲。夫五臟六腑之咳如此。然皆聚之於胃。以胃為五臟六腑之主也。關之於肺。以肺先受邪。而後傳之於別臟別腑也。使人多涕唾。而面浮腫。皆以氣逆於上故耳。此乃臟腑咳疾之總語也。簡按此解。勝於王注。張高並仍馬義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症狀都聚集在胃部,與肺相關,由馬雲提出。所有五臟六腑引發的咳嗽都是如此。但是,症狀都聚集在胃部,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。症狀與肺相關,是因為肺首先受到病邪侵襲,然後傳播到其他臟腑。因此,患者會流很多鼻涕唾液,臉部水腫。這都是因為氣息逆行於上部造成的。這是對臟腑咳嗽疾病的總體描述。簡潔地總結了這個解釋,比王注要好。張高和並列遵循馬雲的觀點。

治其俞,志云。咳在五臟。當治其俞。五臟之俞。皆在於背。欲知背俞。先度其兩乳間。以草度其背。是謂五臟之。俞。灸刺之度也。簡按此據血氣形志篇。而諸家並原於本輸篇。未詳何是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背俞穴。俞穴是五臟病症的外顯部位。治病時應治療背俞穴。五臟的俞穴都位於背部。要找到背俞穴,先測量兩乳之間的距離,然後用草繩測量背部,草繩接觸到背部的地方就是五臟俞穴。針灸俞穴時,要根據這個測量方法。

簡注:

這段文字源自《血氣形志篇》,但其他醫學家認為出自《本輸篇》。目前尚不確定哪個說法正確。

治其合,志云。合治內腑。故咳在六腑者。取之於合。胃合入於三里。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。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。三焦合入於委陽。膀胱合入於委中央。膽合入於陽陵泉。高同。簡按此據邪氣臟腑病形篇。而諸家並原於本輸篇。亦未詳何是。

白話文:

治療五臟六腑的病症。如志中所說,五臟六腑的病症應當綜合治療。因此,在六腑出現咳嗽時,則取穴於五臟六腑相應的腧穴。胃的腧穴「三里」,與胃相合;大腸的腧穴「巨虛上廉」,與大腸相合;小腸的腧穴「巨虛下廉」,與小腸相合;三焦的腧穴「委陽」,與三焦相合;膀胱的腧穴「委中央」,與膀胱相合;膽的腧穴「陽陵泉」,與膽相合。

按語:

簡按,這段記載的出處是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。而各家注釋家都將其源頭追溯到《本輸篇》。但是,具體出處尚不明確。

治其經,志云。浮腫者。取肺胃之經脈以治之。簡按上文。曰俞。曰合。前注似是。證治準繩。並張氏醫通咳嗽門。載增補素問五臟六腑咳治例。當參看。

白話文:

治療浮腫,如經絡理論所說,是通過調節肺和胃的經脈來進行的。

簡要註解:

文中提到了「俞」和「合」的概念。前注似乎是這樣解釋的。

在《證治準繩》和張氏《醫通》的咳嗽篇中,記載了《素問》中關於五臟六腑咳嗽治療的補遺案例。可以參考這些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