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刺瘧篇第三十六
暍暍然,馬雲。張仲景以暑證為暍。而此云暍暍然者。其熱似暑證之熱也。
郄中,熊音。郄。乞逆反。簡按與隙同。
解㑊,巢源。作解倦。高雲。猶懈惰。樞轉不力也。張云。解。懈也。㑊。跡也。身體解㑊。謂不耐煩勞。形跡困倦也。王氏即以寒不甚熱不甚為解。然細詳之。若有不然。觀其云身體解㑊。復云寒熱。不甚分明。各有所謂。意本不同。觀刺要論曰。髓傷則銷鑠胻酸。體解㑊然不去矣。是豈非舉動解倦之謂乎。及考㑊字。不收於韻。若音為亦。殊無意味。當從跡韻。庶乎為妥。簡按張辨駁王注。固是。然以亦為跡。則屬臆解。詳義見於平人氣象論。
寒不甚熱不甚,張云。病在半表半裡也。
刺足少陽,吳云。於少陽經穴刺之也。馬高同。張志仍王注。
先寒灑淅,熊音。灑淅。上所丁反。下音析。寒驚貌。高雲。經脈篇曰。足陽明是動。則病洒洒振寒。故足陽明之瘧。令人先寒灑淅。
喜見日月光,張云。經脈篇曰。陽明病至。則惡人與火。今反喜見之者。陽明受陰邪。胃之虛也。
足陽明跗上,甲乙。此下。有調衝陽三字。
令人不樂好太息,吳云。脾脈病則不運。不運則膻中之氣不化。故不樂。氣塞於膻中。必噓出之而後利。故好太息。
即取之,甲乙。此下有足太陰三字。依上文例。當有此三字。
多寒熱,多。巢源。作久。
欲閉戶牖而處,張云。腎病則陰虛。陰虛故熱多寒少。病在陰者喜靜。故欲閉戶牖而處。
其病難已,甲乙。此下。有取太谿三字。依上文例。當有此三字。張云。腎為至陰之臟。而邪居之。故病深難已。
數便,巢源。作數小便。
意恐懼,吳云。肝不足也。蓋肝有餘則怒。不足則恐。故承之曰氣不足。
悒悒,說文。悒。不安也。○汪昂云。按傷寒言足經。而不及手經。本篇論瘧。亦言足而不及手經。本不傳手乎。抑足經可以該手經也。篇後言腑瘧。僅胃腑。而不及他腑。又豈以胃為六腑之長乎。(此事難知。載李杲治足六經瘧方。當並考。)
心寒,張云。肺者。心之蓋也。以寒邪而乘所不勝。故肺瘧者。令人心寒。高雲。肺。天也。心。日也。肺瘧者。令人心寒。天日虛寒也。簡按當從張注。
熱間善驚,巢源。無熱字。張云。心氣受傷。故善驚如有所見。
欲得清水反寒多,馬雲。心熱則煩且甚。故欲得水以救之。惟其熱甚則反寒多。蓋熱極生寒也。吳云。蓋陽並於里而煩。心欲得清水。則陰出之表。無肌熱而外寒。手少陰心之經也。簡按據吳注。則不必從太素而改字。
刺手少陰,千金翼。此下。有是謂神門四字。
蒼蒼然太息,甲乙。無太息二字。據下文如死者三字。必剩文。
鳴已汗出,志云。濕熱下行則腸鳴。上蒸則汗出也。鳴已汗出者。下行極而上也。張云。寒已而熱。則脾氣行。故腸中鳴。鳴已則陽氣外達。汗出而解也。
洒洒然,甲乙。作悽悽然。
宛轉大便難,吳云。宛。似也。轉。傳送也。言似乎傳送。大便難出也。馬雲。宛轉則難於轉身也。張云。腰脊之痛。苦於宛轉。而大便難也。簡按宛。屈也。轉。運也。此狀大便難也。馬張並誤。(莊子天下篇。推拍輐斷。與物宛轉。)
目眴眴然,巢源。目下。有眩字。外臺。作身掉不定。熊音。眴。許縣反。吳云。眴。二音。縣。舜。目欲瞑也。仲景云。少陰之為病。但欲寐也。亦是目眴眴然之意。張云。眴。音眩。眴眴然。眩動貌。目視不明。水之虧也。簡按當從張注。(詳見於五臟生成篇。○此事難知。載李杲治五臟瘧方。當並考。)
胃瘧,張云。腑有六。而此獨言胃者。以胃為六腑之長也。
橫脈,張云。謂足內踝前斜過大脈。則太陰之經。蓋即商丘也。吳云。謂二經孫絡之橫者。
瘧發身方熱,張云。此下言諸瘧之刺法也。身方熱者。謂於未發之前。熱將作也。瘧之先熱者。溫瘧也。高雲。此復申明胃瘧之義也。簡按當從張注。
刺跗上動脈,馬張俱云。當是足陽明衝陽之穴。
瘧方欲寒,張云。寒之將發未發也。
滿大急,張云。陽邪之實也。
背俞,吳云。背為諸陽之府。故刺背俞。高雲。五臟之俞。皆在於背。故刺背俞。簡按張為五胠俞。似是。
中針,高雲。不大不小之針也。
傍五胠俞各一,馬雲。譩譆。去中行開三寸。自附分魄戶膏肓神堂。數至譩譆。為第五。故曰五胠俞。吳云。謂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也。張云。背為諸陽所出。故當刺之。即五胠俞也。胠者。脅也。(出於廣雅。)一曰。旁開也。(莊子胠篋之胠。)水熱穴論曰。五臟俞傍五。以瀉五臟之熱。即此謂也。蓋此五者。乃五臟俞傍之穴。以其傍開近脅。故曰傍五胠俞。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。(簡按每穴。在五臟俞之旁。故以魄神魂意志命名焉。)志云。傍。倚也。高雲。胠。脅旁連背處也。五臟之俞。在背兩行。兩行之外。復有兩行。所謂胠也。余並與張同。簡按張註明確。殆勝於王。然胠兼開義而釋之。恐非。高注為是。
小實急,張云。陰邪勝也。陰盛者生內寒。故宜灸。
灸脛少陰刺指井,志云。艾。名冰臺。能於水中取火。能啟陷氣之陽。故當灸少陰脛下之太谿。以啟經脈之生氣。刺足小指之井穴。以瀉經脈之實邪。高雲。先灸後刺助正散邪之法也。簡按志以少陰為太谿。與王異。未知孰是。
瘧脈滿大急,簡按志高以為申明前義。非也。今從新校正。刪二十二字。
瘧脈緩大虛,志云。血氣兩虛也。
用藥,張云。針有瀉而無補。故脈虛者。不宜用針。脈度篇曰。盛者瀉之。虛者飲藥以補之。即此之謂。
過之,高雲。過其食頃之時。則為失時。失時而治。治無益也。簡按志云。若太過之。則又失其時矣。故高仍王注。暗斥其非。
諸瘧而脈不見,甲乙。而。作如。吳張並云。邪盛氣逆。而脈伏也。志云。此言邪在皮膚氣分者。宜刺十指之井穴也。瘧在氣分。故不見於脈。脈不見者謂不見滿大急之脈也。高雲。不見滿大急小實急緩大虛之脈也。簡按吳張注為是。
赤如小豆,志云。邪在膚表。氣分有傷。澹滲皮膚之血。故赤如小豆。高雲。身之皮膚。赤點如小豆者。盡取而刺之。夫所出為井。皮膚主表。病不在脈。故如是以刺之。
十二瘧,張云。如前之六經六臟也。
其發各不同時,志云。言厥陰與肝瘧。陽明與胃瘧。太陰與脾瘧。少陰與腎瘧。各有臟腑經氣之不同也。簡按千金翼。設黃岐問答。見十二瘧鬼之說。固屬荒誕焉。
二刺則知,張云。一刺之。病氣雖衰。猶未覺也。故必再刺。始知其效。
俠脊者,志云。胠俞。背俞也。吳云。謂背俞之挾脊者。馬張仍王。
廉泉也,甲乙。泉下。有穴字。簡按諸家為任脈之廉泉。非也。任脈廉泉只一穴。不宜言兩脈。此言足少陰廉泉也。氣府論云。足少陰舌下各一。王注。足少陰舌下二穴。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。是曰舌本左右二也。根結篇云。少陰根於湧泉。結於廉泉。可以互證。
先必問,倪朱龍云。用三先字者。謂邪或舍於頭項。而又兼中於腰背。或舍於腰背。而又兼中於手足。衛氣先至之處。其病先發。是一日之中。或又有兩發之瘧也。簡按此說近鑿。
先頭背痛者,頭。諸本作項。當改。
手少陰陽明十指間,張云。手少陰陽明。皆以井穴為言。又刺十指間者。各隨其所病之經也。亦取井穴。志云。謂十指間之少衝商陽也。高同。簡按據新校正。作手陰陽。似是。然下文云足陽明十指間。則志說為是。
足陽明十指間,志云。十指間之厲兌也。
風瘧,志云。痎瘧皆生於風。故論刺風瘧於後。
胕髓病,張云。其邪深伏。故名曰胕髓病。吳本。胕。作附。高同。注云。按之不可。痛在骨也。髓藏於骨。故名曰附髓病。志云。胕。足面也。倪仲宣云。足胕乃陽明之部分。此風木之邪。賊傷胃土。故名曰胕髓病。簡按訓胕為跗。太誤。痛在於䯒。安得謂之跗。
鑱針靈九針十二原篇云。鑱針。第一針。頭大末銳。以瀉陽氣。
絕骨,簡案王以為陽輔。張以為懸鐘。考甲乙。陽輔。在足外踝上四寸。輔骨前。絕骨端。如前二分。懸鐘。在足踝上三寸。而按經中。無懸鐘穴。如陽輔。則見本輸篇。當從王注。(本輸篇云。陽輔。外踝之上。輔骨之前。及絕骨之端也。)又考四十五難。髓會絕骨。今邪伏而附於髓。故針髓會之絕骨。以祛其邪也。
身體小痛,志云。此言風瘧之病。身體痛者。高雲。不若䯒痠痛甚也。痛不在骨。在太陽之通體。
刺至陰,三字衍。當依甲乙刪之。
諸陰之井,志云。蓋井穴乃經氣之交。故邪在陽之氣分者。宜瀉出其血。病在陰之經。而宜取陰之井者。可間日一刺。則邪氣自泄。不必至於出血。以泄真陰之氣。
瘧不渴,張云。不渴者。內無邪。邪在表耳。故當刺足太陽。
渴而間日作,張云。渴則邪在表裡之間。故當刺足少陽。雜病篇曰。瘧不渴。間日而作。取足陽明。渴而日作。取手陽明。與此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