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

馬雲。陰陽者。陰經陽經也。其義論離合之數。故名篇。此與靈樞根結篇。相為表裡。

其要一也,吳云。其要則本於一陰一陽也。張云。一。即理而已。志云。寒暑往來。陰陽出入。總歸於太極一氣之所生。簡按吳注為得矣。

萬物方生,方。今也。詩秦風。方何為期。鄭箋。方今以何時為還期也。

命曰陰中之陽,吳云。言天地生物之初。陰陽之判如此。簡按此節。舉陰中之陰。陰中之陽者。即為次節論人身中有陰中之陰。陰中之陽之起本。

陽予之正,吳云。予。與同。簡按予。王讀為施。意正同。志云。予。我也。可謂強解矣。

天地四塞,張云。四塞者。陰陽痞隔。不相通也。

亦數之可數,吳云。數。上如字。下上聲。張同。簡按馬雲。俱上聲。恐非是。張云。凡如上文者。皆天地陰陽之變也。其在於人。則亦有陰中之陽。陽中之陰。上下表里。氣數皆然。知其數則無不可數矣。數。推測也。

三陰三陽之離合,張云。分而言之。謂之離。陰陽各有其經也。並而言之。謂之合。表裡同歸一氣也。

聖人南面而立,張云。云聖人者。崇人道之大宗也。南面而立者。正陰陽之向背也。簡按易說卦。聖人南面而聽天下。嚮明而治。禮郊特牲。君之南鄉。答陽之義也。

後曰太衝,張云。人身前後經脈。任脈。循腹裡。至咽喉。上頤。循面入目。衝脈。循背裡。出頏顙。其輸上在於大杼。分言之。則任行乎前。而會於陽明。沖行於後。而為十二經脈之海。(出於動輸篇。海論。痿論。又逆順肥瘦云。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。)故前曰廣明。後曰太衝。合言之。則任沖名位雖異。而同出一原。通乎表裡。此腹背陰陽之離合也。

結於命門,張云。下者為根。上者為結。志云。按靈樞根結篇曰。太陽根於至陰。結於命門。命門者。目也。陽明結於顙大。顙大者。鉗耳也。少陽結於蔥籠。蔥籠者。耳中也。太陰根於隱白。結於太倉。少陰根於湧泉。結於廉泉。厥陰根於大敦。結於玉英。簡按此經余經。不言結。故志詳註之。

名曰陰中之陽,張云。此以太陽。而合於少陰。故為陰中之陽。然離則陰陽各其經。合則表裡同其氣。是為水藏。陰陽之離合也。下仿此。

中身而上名曰廣明,吳云。言所謂前曰廣明者。指中身而上言之。中身而下則非也。

厥陰之表名曰少陽,志云。太陽之氣在上。故曰少陰之上。兩陽合明。曰陽明。在二陽之間。而居中土。故曰太陰之前。厥陰處陰之極。陰極於裡。則生表出之陽。故曰厥陰之表。蓋以前為陽。上為陽。表為陽也。曰上曰前曰表者。言三陽之氣也。

名曰陰中之少陽,張云。所謂少者。以厥陰氣盡。陰盡而陽始。故曰少陽。

白話文:

陰陽離合論篇第六

陰陽指的是陰經和陽經,這篇內容討論陰陽經脈的分離與會合之理,因此命名為「陰陽離合論」。此篇與《靈樞·根結篇》內容相互呼應。

陰陽的核心在於「一」,即一陰一陽的根本原理。寒暑交替、陰陽消長,最終歸於太極一氣的變化。吳崑的註解較為貼切。

「萬物方生」中的「方」意為「現在」,如《詩經·秦風》中「方何為期」,鄭玄解釋為「現在以何時為歸期」。

「命曰陰中之陽」指天地初生時,陰陽的區分即是如此。此節論述陰中之陰、陰中之陽,為後文討論人體陰陽關係奠定基礎。

「陽予之正」中的「予」同「與」,王冰解讀為「施予」,意義相近。張志聰強解為「我」,並不恰當。

「天地四塞」指陰陽阻隔,不相交通。

「亦數之可數」中,前一個「數」讀本音,後一個「數」讀上聲,意為推算。張介賓認為,天地陰陽的變化在人體亦有對應,如陰中之陽、陽中之陰等,掌握其規律即可推測。

「三陰三陽之離合」中,「離」指陰陽經脈各自獨立,「合」指表裡經脈同屬一氣。

「聖人南面而立」象徵人體陰陽的方位,如《易經》所言,聖人面向南方治理天下,代表陰陽的向背。

「後曰太衝」指人體前後經脈的分布:任脈行於前,會於陽明;衝脈行於後,為十二經脈之海。前為「廣明」,後為「太衝」,二者雖名稱不同,但同出一源,表裡相通。

「結於命門」中,「根」指經脈的起始,「結」指經脈的終點。如《靈樞·根結篇》所述,太陽經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(目);陽明經結於顙大(耳旁);少陽經結於蔥籠(耳中)等。

「名曰陰中之陽」指太陽經與少陰經相合,故為陰中之陽。離則陰陽各司其職,合則表裡同氣相求。

「中身而上名曰廣明」指「廣明」特指身體中段以上的部分,中段以下則不屬此範疇。

「厥陰之表名曰少陽」:太陽之氣在上,故稱「少陰之上」;陽明居二陽之間,屬中土;厥陰為陰之極,陰極生陽,故其表為少陽。前、上、表均代表陽氣。

「名曰陰中之少陽」:因厥陰之氣將盡,陰極陽生,故稱「少陽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