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

馬雲。首二節。論熱病。故名篇。後二節。則論勞風腎風也。

陰陽交,滑云。交。謂交錯也。張云。以陽邪交入陰分。則陰氣不守。故曰陰陽交。汪昂云。按五運行大論云。尺寸反者死。陰陽交者死。蓋言脈也。簡按倉公傳云。熱病陰陽交者死。即是。

白話文:

「陰陽交錯」,滑氏說:「交錯」。張氏說:「陽邪侵入陰分,導致陰氣失守,所以稱為陰陽交錯。」汪昂說:「《五運行大論》說:『尺脈和寸脈相逆,會死。陰脈和陽脈相交錯,會死。』這指的是脈絡。」《簡要按語》中說:「倉公傳說:熱病陰陽相交錯,會死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無俾也,汪機云。愚謂穀氣化為精。今不能食。則精無所俾益。高雲。俾。補益也。簡按俾。爾雅釋詁云。使也。說文云。益也。王本於爾雅。汪高原於說文。並通。

白話文:

「無俾也」,汪機說。我認為穀物之氣轉化為精華。現在不能進食,那麼精華就沒有東西可以補益。高雲說,俾,就是補益。簡注:俾,在《爾雅·釋詁》中解釋為使,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為益。王弼引用《爾雅》的解釋,汪機和高雲引用《說文解字》的解釋,兩者都有道理。

病而留者,簡按新校正。引甲乙。作而熱留者。今從之。

脈尚躁盛,馬雲。按靈樞熱病篇云。熱病已得汗出。而脈尚躁喘。且復熱。勿刺膚。喘甚者死。又曰。熱病已得汗。而脈尚躁盛。此陰脈之極也。死。

白話文:

脈搏依然急促而強勁,這是馬雲的說法。根據《靈樞》中關於熱病的章節,熱病已經出汗,但脈搏仍然急促而喘息,而且還會發熱,不要刺破皮膚。喘得很厲害的人會死亡。書中還說,熱病已經出汗,但脈搏仍然急促而強勁。這是陰脈極度的表現。會死亡。

三死,馬雲。汗後輒復熱。不能食者。一死。汗後脈尚躁盛者。二死。汗後反狂言失志者。三死。簡按王以不勝其病為二死。考上文。此乃謂汗出而脈尚躁盛之證。故今從馬義。志云。病而留者。一死也。胃氣絕者。一死也。腎氣絕者。一死也。胃氣絕。腎氣絕。上文所不言。此注非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三死,馬雲。汗後輒復熱。不能食者。一死。汗後脈尚躁盛者。二死。汗後反狂言失志者。三死。

"三死",出自《馬雲》。意思是:

  1. **一死:**出汗後又發熱,且不能進食。
  2. **二死:**出汗後,脈搏仍然急促有力。
  3. **三死:**出汗後,出現胡言亂語或精神恍惚的情況。

備註:

王氏認為第二種情況不屬於"二死",而是因為疾病無法控制所致。但考量上文描述,此處是指汗出後脈搏仍然躁盛。因此,本文採用馬氏的說法。

《志雲》中記載:"疾病纏綿不愈,是一死。胃氣衰竭,是一死。腎氣衰竭,是一死。"。文中並未提及胃氣和腎氣衰竭的情況,因此此註釋不正確。

風厥,張云。按風厥之義不一。如本篇者。言太陽少陰病也。其在陰陽別論者。云。二陽一陰發病。名曰風厥。言胃與肝也。在五變篇者。曰。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。肉不堅。腠理疏也。高雲。承上文汗出復熱之死證。復舉汗出煩滿之病以問之。風為陽邪。性主開發。凡汗出而身發熱者。風也。汗乃陰液。外出於陽。今汗出而心煩胸滿不解者。乃陰竭陽虛。不相交濟。是為厥也。此因風致汗。因汗致厥。病名曰風厥。簡按倉公傳云。風蹶胸滿。過入其陽。陽氣盡而陰氣入。陰氣入張。則寒氣上。而熱氣下。故胸滿汗出。與此少異。

白話文:

風厥

張仲景說:風厥這個概念並不統一。像本文所說的風厥,是指太陽病和少陰病。在《陰陽別論》中,風厥則是指二陽(胃經和膽經)和一陰(肝經)同時發病。而在《五變篇》中,風厥的定義是:人容易患風厥和盜汗,是因為肌肉不結實,腠理疏鬆。

高武說:承接上文所說的「汗出復熱」的死證,作者又舉出汗出、煩悶、胸悶的症狀。風是陽邪,具有發散的特性。凡是汗出而同時發熱的,都是風邪所致。汗液是陰液,由內向外排出到陽氣中。現在汗出,但心煩胸悶卻未消退,這是因為陰液耗盡,陽氣虛弱,陰陽不能互相交濟,這就是厥證。這種因風邪而導致汗出,因汗出而導致厥證的病名,就叫做風厥。

《倉公傳》中對風厥的解釋略有不同。倉公說:風厥是指胸悶,同時陽氣過於盛入。陽氣耗盡,陰氣入侵。陰氣入侵則收縮,導致寒氣上升,熱氣下降,因此出現胸悶和汗出。

巨陽主氣,志云。巨陽。太陽也。太陽之氣主表。風為陽邪。傷人陽氣。兩陽相搏。則為病熱。少陰與太陽。相為表裡。陽熱在上。則陰氣從之。從之則為厥逆矣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主導體表之氣,太陽之氣主要主宰表面的防禦功能。風是陽性的病邪,會傷害人體的陽氣。如果人體的太陽經和少陰經中的陽氣與風邪兩者相互衝擊,就會產生發熱的病症。少陰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裡,當太陽經發熱時,少陰經的陰氣就會從之而上。陰氣上行就會導致陽氣阻滯,發生物質不榮,出現厥逆的症狀。

服湯,張云。即脈度篇所謂虛者飲藥以補之之意。簡按藥湯。古單謂之湯。華佗傳。為湯下之。果下男形。是也。志云。以助水津之汗。似為白湯之謂。誤也。

白話文:

服湯:張仲景說,服用湯藥就是《脈度篇》中所說的虛弱的人飲服藥物以補益的意思。簡要地說,藥湯。古代單獨指湯。華佗傳:「為他灌下湯藥,結果他拉出了一個男嬰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張志聰說:「以此幫助津液汗出。」好像是指白開水。這是錯誤的。

勞風,張云。因勞傷風也。王氏曰。勞。謂腎勞也。此固一說。第勞之為病。所涉者多。恐不止於腎經耳。馬雲。細玩此節之辭。似為醫經中之勞證。簡按此一時勞而受風之證。未見勞證咳出青黃涕而愈者。則馬注難憑。(巢源風熱候云。膚腠虛。則風熱之氣。先傷皮毛。乃入肺也。其狀。使人惡風寒戰。目欲脫。涕唾出。候之三日內。及五日內。不精明者。是也。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。如彈丸大。從口鼻內出。為善也。若不出則傷肺。變咳嗽唾膿血也。即本節勞風也。本節勞風。張氏醫通詳論之。文繁不錄。當參看。出咳嗽門。)葉文齡醫學統旨云。勞風。即痓之屬。強上者。似角弓反張也。冥視者。目開不見物也。凡痓病皆同不識人。或反視斜視也。治法當與痓同。又王好古醫壘元戎。以此證為肺痿。並誤也。方具於聖濟總錄十三卷。

白話文:

勞風

張氏曰: 由於勞累而受風邪而致病。

王氏曰: 勞,指腎勞。這是一種說法。但勞累致病涉及的範圍較廣,可能不止於腎經。

馬雲曰: 仔細推敲此文之義,似乎指的是醫經中的勞證。但查閱有關資料,未見勞證會咳出青黃鼻涕而痊癒的情況。因此,馬氏註解不可信。

(巢源在《風熱候》中說: 表皮虛弱,則風熱之邪會先傷及皮毛,再侵犯肺部。其症狀為怕風怕冷,戰慄發抖,眼睛模糊,流涕。如果在三日或五日內,病情沒有好轉,則病情嚴重。七八日後,咳出少量青黃色膿鼻涕,如彈珠大小,從口鼻排出,這是好的徵兆。如果不出,則會傷及肺部,轉化為咳嗽、咯膿血。這正是本節所說的勞風。本節勞風,張氏《醫通》有詳細論述,文繁不錄,可參閱。見《咳嗽門》。)

葉文齡《醫學統旨》說: 勞風屬於痓病之類。強直上舉,類似角弓反張。冥視,指睜開眼睛卻看不見東西。凡痓病患者皆有此症狀,不認識人,或斜視反視。治療方法應與痓病相同。

此外,王好古《醫壘元戎》將此證誤認為肺痿。

方劑載於《聖濟總錄》第十三卷。

法在肺下,吳云。其受邪由於肺下。蓋四椎五椎六椎之間也。張同。

強上冥視,簡按脈解篇云。所謂強上引背者。陽氣大上而爭。故強上也。王注。強上。謂頭項禁強也。乃與此注同。馬志從此。吳張依楊義。恐非也。今千金。作弦上而目眩。蓋冥視。即目眩之謂。

白話文:

原文:

強上冥視,簡按脈解篇雲。所謂強上引背者。陽氣大上而爭。故強上也。王注。強上。謂頭項禁強也。乃與此注同。馬志從此。吳張依楊義。恐非也。今千金。作弦上而目眩。蓋冥視。即目眩之謂。

所謂的「頭向後仰而僵硬,眼睛失明」,《脈解篇》記載道:陽氣旺盛上行爭奪,導致頭部僵硬。王注認為,頭部僵硬是指頭部和頸部緊繃。此註解與原注一致。馬志也採用了這個解釋。吳張等人根據楊氏的註解,認為是「頭向後仰」,這恐怕不對。現在,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為「頭部緊繃而頭暈目眩」。因此,「眼睛失明」即是指頭暈目眩。

唾出如涕,吳云。肺中津液。為風熱蒸灼稠黏。故唾出若鼻中之涕。肺主皮毛。肺既受傷。則臟真之氣。不足以充皮毛。故惡風而振寒也。張氏醫通云。唾出若涕者。痰飲上溢之徵也。簡按古無痰字。此云唾出如涕。謂吐黏痰也。

白話文:

唾液像鼻涕一樣 ,吳氏說:是肺中的津液,被風熱蒸發後變得濃稠黏膩,所以吐出來的唾液像鼻涕。肺主導皮毛,肺受到損傷,臟腑之氣不足以滋養皮毛,所以怕風寒,容易發抖。

張氏醫書上說:吐出的唾液像鼻涕,是痰液上湧的徵兆。簡短說明,古代沒有「痰」這個字,這裡說的「唾出如涕」,是指吐出黏稠的痰。

以救俯仰,吳云。肺下有風熱。䐜脹。俯與仰皆不利。故必救其俯仰。

巨陽引精者,吳云。巨陽與少陰腎為表裡。腎者精之府。精。陰體也。不能自行。必巨陽之氣引之。乃能施泄。故曰。巨陽引精。是為少壯人也。水足以濟火。故三日可愈。中年者。精雖未竭。比之少壯則弱矣。故五日可愈。老年之人。天癸竭矣。故云不精。不精者。真陰衰敗。不足以濟火。故治之七日始愈。張云。風邪之病肺者。必由足太陽膀胱經風門肺俞等穴。內入於臟。太陽者。水之府。三陽之表也。故當引精上行。則風從咳散。若巨陽氣盛。引精速者。應在三日。中年精衰者。應在五日。衰年不精者。應在七日。張氏醫通。引下句云。治此證者。當急使巨陽之上引。恐非。

白話文:

巨陽引精:這是一位姓吳的醫生提出的概念。巨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是表裡關係。腎藏精,精是陰性物質,無法自行流動。必須由巨陽膀胱經的氣來引導,才能排泄出去。所以說,巨陽引精,是指年輕人的生理機能。

當水(腎氣)足夠滋養火(膀胱經氣)時,三天內即可痊癒。中年人,雖然精氣尚未耗盡,但比不上年輕人,所以需要五天才可痊癒。老年人,天癸已絕,因此稱為不精。不精,指真陰衰敗,不足以滋養火,所以需要七天才可痊癒。

另一位醫生張氏認為,風邪導致的肺部疾病,一定是通過足太陽膀胱經風門、肺俞等穴位傳入臟腑的。太陽膀胱經是水之府,也是三陽經的表經。所以,應該引精上行,則風邪會隨咳嗽排出。如果巨陽膀胱經氣盛,引精的速度快,應該在三天內痊癒。中年精衰者,應該在五天內痊癒。衰年不精者,應該在七天內痊癒。

張氏醫通中引用的下一句:「治此證者,當急使巨陽之上引。」只怕不妥。

咳出青黃涕,千金。涕上。有濃字。張云。當咳出青黃痰涕而愈。如下文者。即引精之謂。張璐云。大如彈丸者。乃久已支塞肺竅之結痰。見邪蓄之盛也。

白話文:

咳嗽咳出青黃色的鼻涕,引自《千金方》。「涕上」有「濃」字。張氏說:當咳嗽咳出青黃色的痰和鼻涕而痊癒。就像以下的記載那樣,這是指引出體內積聚的病氣。張璐說:像彈丸那麼大的痰,是積聚在肺部氣孔中已久的痰液。說明邪氣蓄積得很嚴重。

若鼻中出,千金。出下。有為善二字。王注蓄門。即喉屋上通鼻之竅門也。出靈營氣篇。新校正失考。

不出則傷肺,張云。咳涕不出。即今人所謂乾咳嗽也。甚至金水枯竭。虛勞之候。故死。

腎風,奇病論云。帝曰。有病痝然如有水狀。切其脈大緊。身無痛者。形不瘦。不能食。食少。名為何病。岐伯曰。病生在腎。名為腎風。簡按當與奇病論及風論參考。

白話文:

腎風

根據《奇病論》,皇帝問道:「有一種疾病,患者感覺身體裡有水在流動,切脈時脈搏又大又緊,但身體不痛,身體狀態也不消瘦,但無法進食,進食量很少,請問這叫什麼病?」

岐伯回答:「這是一種生於腎的疾病,叫做腎風。」(簡按:此論述應與《奇病論》和《風論》參照閱讀。)

面胕痝然,甲乙。然下。有腫字。吳云。胕。腫也。張云。胕。浮腫也。痝然。失色貌。志高並云。腫貌。簡按山海經。竹山有草焉。其名曰黃雚。浴之已疥。又可以已胕。郭璞注云。胕。腫也。可以證吳張之言矣。馬及志則云。胕者。足面也。蓋以其與趺通也。而水熱穴論云。上下溢於皮膚。故為胕腫。則豈足趺之義乎。高則云。皮里內外曰胕。此因誤讀水熱穴論。行於皮膚。傳為胕腫之文。俱不可從。王注奇病論則云。痝然。謂面目浮起。而色雜也。與此注少異。又注風論面痝然浮腫。乃與本篇同。廣韻。痝。莫江切。病困。並與此不相涉。因疑痝即龐。龐。又作痝。奇病論痝然。馬本作龐。而考說文。痝。石大貌。一曰。厚也。玉篇。大也。知是痝然即痝然。為腫大貌。其從疒者。乃⿸疒考𤶜之類。張注非也。

白話文:

面部浮腫的樣子。

「胕」字下面,有「腫」字,吳氏說:「胕」就是腫。張氏說:「胕」是浮腫。而「痝然」是臉色失去血色的樣子。志高等人也都說是腫脹的樣子。

簡按《山海經》中記載:竹山有一種草叫黃雚,用它洗澡可以治皮膚病,也可以去除浮腫。郭璞注釋說:「胕」就是腫,這可以證明吳、張二氏的說法。

馬氏和志氏卻說:「胕」是指足面,可能是因為「胕」與「趺(足面)」通用。而《水熱穴論》中說:「水熱溢於皮膚,所以形成浮腫。」那麼「胕」難道是足趺的意思嗎?

高氏說:「皮層的內外層叫胕。」這可能是因為誤讀了《水熱穴論》中「行於皮膚」而傳為「胕腫」的緣故,這種說法都不可採信。

王注《奇病論》說:「痝然」是指面目浮腫,而且顏色不均。與這個注釋稍有不同。王注《風論》中的「面痝然浮腫」與本篇的說法相同。

《廣韻》中說:「痝」讀作「莫江」,意思是病困。與本篇的意思無關。因此懷疑「痝」就是「龐」,「龐」又寫作「痝」。《奇病論》中的「痝然」,馬氏作「龐」。考究《說文》,「痝」有石頭很大的意思,也有厚的說法。《玉篇》中說:「大。」可知「痝然」就是「龐然」,是腫大的樣子。它的「疒」字旁,是「疒考」的類推,張氏的注釋是錯的。

壅害於言,吳云。面胕痝然壅者。腎風並於上。而令壅塞也。故害於言。張云。壅。重濁不清也。病風則腎脈不利。故壅害於言語。簡按王吳以壅字接上句。張則屬下句。志高並仍此。今從張義。

白話文:

言語受阻害

吳氏說:面部長出腫塊,阻塞了說話。這是腎氣上逆,導致阻塞不通暢,所以影響了說話。

張氏說:壅字是指沉重混濁不清。風邪入侵,腎脈不通暢,所以言語受阻害。

簡氏按語:王氏和吳氏把「壅」字連接在上句,而張氏則把它連接在下句。高志明也贊同張氏的說法。現在從張氏的解釋。

可刺不,馬雲。不。否同。

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,馬本。汗出。手熱。各二字句。口乾苦渴。四字句。張本。汗出手熱。口乾苦渴。各四字句。高同。志。汗出以下。各二字一句。吳本與原本同。簡按張本似是。苦渴。蓋謂口苦而渴。下文云。口苦舌乾。

白話文:

當時胸背部有熱氣上升到頭部,出現出汗、手發熱且口乾苦渴的症狀。

馬本:出汗。手熱。各爲兩個字的句子。口乾苦渴。爲四個字的句子。

張本:出汗、手發熱。口乾苦渴。各爲四個字的句子。

高本的志注:從汗出以下,各爲兩個字的一句話。

吳本與原本相同。

簡按:張本似乎較合理,苦渴。是指口發苦而口渴。下文說:口發苦而舌發乾。

不能正偃,吳云。偃。仰臥也。

風水,張云。腎主水。風在腎經。即名風水。志云。病名風水者。因風而動其水也。高雲。此腎風之病。腎受風邪。風行水渙。故病名曰風水。馬雲。風水之證。又見水熱穴論。奇病論。論疾診尺篇。簡按本篇所謂風水者。乃因腎風誤刺。而變之稱。猶傷寒論。溫病發汗身灼熱者。名風溫。與水熱穴論等所論稍異。(水熱穴論云。腎汗出。逢於風。傳為胕腫。本之腎。名曰風水。金匱要略云。風水。其脈自浮。外證骨節疼疼。惡風。又云。寸口脈沉滑者。中有水氣。面目腫大有熱。名曰風水。)

白話文:

風水,張氏雲:腎臟主水。風在腎經,就稱之為風水。志氏雲:病名為風水的,是因為風而導致水動。高氏雲:這是腎風之病。腎臟受到風邪,風行水散,所以病名為風水。馬氏雲:風水的證據,還可以見於水熱穴論奇病論、** 論疾診尺篇**。

簡要摘錄:本篇所說的風水,是指腎風誤刺而轉化而來的病證。就像《傷寒論》中,溫病發汗身灼熱的,稱為風溫。與水熱穴論等所討論的風水稍有不同。

(《水熱穴論》雲:腎汗排出,遇到風,傳變為胕腫。本源於腎,稱為風水。

《金匱要略》雲:風水,脈象浮沉。外證骨節疼痛,惡風。又云:寸口脈沉滑者,中有水氣,面目腫大有熱,稱為風水。)

論在刺法中,張云。水熱穴論也。志高同。

邪之所湊,說文。湊。水上人所會也。玉篇。競進也。

上迫肺也,病能篇云。人之不得偃臥者。何也。岐伯曰。肺者。臟之蓋也。肺氣盛則脈大。脈大則不得偃臥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《病能篇》記載,(肺氣)上逆壓迫肺部。人為什麼不能躺下睡覺?岐伯說:肺臟是臟腑的「蓋子」。肺氣旺盛,脈博就會強勁有力。脈搏強勁有力,人就不能躺下睡覺。

臥則驚,志云。胃絡上通於心。陽氣入陰。陰陽相薄。故驚恐也。高雲。水氣凌心也。

病本於胃,張云。脾胃屬土。所以制水。土弱則寒水反侮之。故腹中鳴。而食不下也。

身重難以行,張云。胃主肌肉。其脈行於足。水氣居於肉中。故身重不能行。

胞脈閉也,張云。胞。即子宮。馬雲。愚觀月事不來。似為婦人而論。然男子之腎風。諸證俱同。惟此一證。則有異耳。

白話文:

中醫學說認為,胞脈不通暢,也稱胞閉。胞指子宮。根據醫家張仲景的說法,如果女性月經不來,可能是胞脈不通暢導致的。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男性腎氣虛弱所導致的症狀與胞脈不通暢類似,但唯獨這一症狀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