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27)
卷一 (27)
1.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水穀之寒熱,吳云。五味貴於中和。寒則陰勝。熱則陽勝。陽勝生熱。陰勝生寒。皆能害乎腸胃也。簡按王說執拘。
從陰引陽從陽引陰,志云。陰陽氣血。外內左右。交相貫通。故善用針者。從陰而引陽分之邪。從陽而引陰分之氣。簡按義見靈樞終始禁服四時氣篇。及六十七難。
以右治左以左治右,張云。繆刺之法也。
以我知彼,志云。以我之神。得彼之情。
見微則過,宋本。則。作得。高雲。過。失也。病始於微萌。而得其過失之所在。簡按張云。則。度也。蓋讀為測者非。○徐云。從陰引陽二句。言在上者治下。在下者治上。以我知彼。欲體察也。以表知里。達內外也。過與不及。總結上文。觀夫陰陽左右表裡之過與不及也。善用針者。不待病形已具。方知過與不及。若微見徵兆。便知其過。其明如此。用針豈有危殆哉。
善診者,馬雲。診。視驗也。診之為義。所該者廣。凡望聞問切等法。皆可以言診也。簡按孔平仲雜說云。診不止脈也。視物可以為診。後漢王喬傳。詔尚方診視。是也。
審清濁而知部分,吳云。色清而明。病在陽分。色濁而暗。病在陰分。又面部之中有五部。以五行之色推之。
視喘息聽音聲,張。志。引金匱要略。詳解之。當參考。
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,甲乙。規上。有視字。主。作生。
按尺寸觀浮沉滑澀,謂按尺膚而觀滑澀。按寸口而觀浮沉也。尺。非寸關尺之尺。古義為然。
以治無過,甲乙。治下。有則字。為五字一句。是也。
因其輕而揚之,徐云。因。從其所因也。因其邪氣輕浮於表。而用氣輕薄之劑。而發揚之。如傷寒一二日用葛根之類。是也。
因其重而減之,張云。重者實於內。故宜減之。減者。瀉也。
因其衰而彰之,張云。衰者。氣血虛。故宜彰之。彰者。補之益之。而使氣血復彰也。
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張云。此正言彰之之法。而在於藥食之氣味也。以形精言。則形為陽。精為陰。以氣味言。則氣為陽。味為陰。陽者。衛外而為固也。陰者。藏精而起亟也。故形不足者。陽之衰也。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。精不足者。陰之衰也。非味不足實中而補之。簡按諸注以形為陰。故於溫之之義而支矣。張注詳備。今從之。
其高者因而越之,馬雲。謂吐之使上越也。
竭之,張云。竭。祛除也。謂滌盪之疏利之。可以治其下之前後也。李云。承氣抵當之類。徐云。如濕氣勝而為濡瀉等證。用五苓散之類。又如積痢在下。而為裡急後重等證。用承氣湯牽牛散之類。引而竭之也。
中滿者瀉之於內,吳云。中滿。腹中滿也。此不在高不在下。故不可越。亦不可竭。但當瀉之於內。消其堅滿。是也。李云。內字與中字照應。
白話文:
《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:
飲食的寒熱屬性:吳氏認為,五味的攝取貴在平衡適中。寒性食物易導致陰氣過盛,熱性食物則易引發陽氣過盛。陽氣過盛會生熱,陰氣過盛會生寒,兩者都會損害腸胃功能。簡按:王氏的見解過於拘泥。
從陰引陽、從陽引陰:志氏解釋,陰陽氣血在內外左右相互貫通。因此,擅長針灸的醫者,可從陰分引導陽分的邪氣,或從陽分引導陰分的正氣。簡按:此理論見於《靈樞》的《終始》《禁服》《四時氣》等篇及《六十七難》。
以右治左、以左治右:張氏指出,這是繆刺法的原理。
以我知彼:志氏理解為,通過醫者的專注洞察,掌握患者的病情。
見微則過:宋本作“見得”。高氏解釋,“過”指過失。疾病初現微兆時,便能察覺其問題所在。簡按:張氏認為“則”意為推測,讀作“測”不準確。徐氏補充,前文“從陰引陽”等句,說明治療需上下兼顧;“以我知彼”強調體察;“以表知里”指通曉內外;而“過與不及”總結全文,指觀察陰陽、左右、表裡的失衡。高明醫者不必待病症明顯,僅憑微兆即可預判,如此精准施治自無風險。
善診者:馬氏稱,“診”涵蓋廣泛,望、聞、問、切皆屬診斷。簡按:孔平仲《雜說》提到,“診”不限於脈象,觀察事物亦可診斷,如《後漢書·王喬傳》載“詔尚方診視”。
審清濁而知部分:吳氏分析,面色清亮屬陽分病,晦暗屬陰分病,且面部可按五行劃分區域對應診斷。
視喘息、聽音聲:張氏、志氏引用《金匱要略》詳解,可參考。
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:《甲乙經》“規”前有“視”字,“主”作“生”。
按尺寸觀浮沈滑澀:指通過觸按尺膚觀察滑澀,切寸口脈判斷浮沈。此處“尺”非寸關尺之尺,古義如此。
以治無過:《甲乙經》“治”下有“則”字,五字為一句更妥。
因其輕而揚之:徐氏解釋,“因”指順應病機。邪氣輕浮在表時,用氣味輕薄的藥劑發散,如傷寒初期的葛根湯類。
因其重而減之:張氏說,“重”指內裡實邪,需用瀉法削減。
因其衰而彰之:張氏認為,“衰”是氣血虛弱,需通過補益使氣血重新彰顯。
形不足者溫之以氣:張氏詳解,此指用藥食氣味補益。形為陽、精為陰;氣為陽、味為陰。形體不足屬陽氣衰弱,需用氣性藥物溫養;精氣不足屬陰衰,需以厚味填補。簡按:其他註解將“形”歸陰,導致對“溫之”理解偏差,張注更全面。
其高者因而越之:馬氏指用吐法使病邪從上排出。
竭之:張氏解為“祛除”,如滌蕩疏利法治療下焦前後病症。李氏舉承氣湯、抵當湯類;徐氏補充,如濕盛濡瀉用五苓散,積痢里急後重用承氣湯、牽牛散等“引而竭之”。
中滿者瀉之於內:吳氏稱,中滿指腹中脹滿,病位既非上亦非下,故不可用吐法或下法,只能內消堅滿。李氏強調“內”與“中”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