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5)

1.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
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,馬雲。王註釋天元紀大論云。徵。信也。驗也。兆。先也。言水火之寒熱彰信。陰陽之先兆也。吳云。陰陽不可見。水火則其有徵而兆見者也。

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,能始二字難解。高雲。易曰。坤以簡能。乾知大始。(出於繫辭。原文云。乾知大始。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。坤以簡能。宋注。知。猶主也。文少異。)此之謂也。今姑從之。

腠理閉,高。閉。作開。簡按若作開。則至下文汗不出而窮矣。

俛仰,馬雲。喘息粗氣。不得其平。故身為之俛仰。俛。俯也。張云。喘粗不得臥。故為俛仰。(俛。俯頫同。音僕。又音免。)

煩冤,馬雲。冤。音婉。張云。冤。鬱而亂也。高雲。屈抑也。簡按楚辭。蹇蹇之煩冤。王逸注。冤。屈也。

能冬不能夏,馬雲。能。音耐。禮記禮運。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。其耐作能蓋古以能耐通用。靈陰陽二十五人篇。亦有能作耐。簡按家語。食水者善遊能寒。漢晁錯傳。能暑能寒。

身寒汗出,張云。陽衰則表不固。故汗出。脈要精微論亦曰。陽氣有餘。為身熱無汗。陰氣有餘。為多汗身寒。

身常清,集韻。清。與清同。寒也。

更勝之變,張云。更勝。迭為勝負也。即陰勝陽病。陽勝陰病之義。

病之形能也,吳云。病之見證。謂之病形。能冬能夏。謂之病能。馬雲。帝以法陰陽為問。而伯以陰陽偏勝為病者言之。正以見陰陽不可不法也。簡按吳說誤。能與態同。詳見病能論。

七損八益,王注欠詳。諸家亦無確說。本邦前輩所解。殆似得經旨。因備錄於下。曰。天真論云。女子五七。陽明脈衰。六七三陽脈衰於上。七七任脈衰。此女子有三損也。丈夫五八腎氣衰。六八陰氣衰於上。七八肝氣衰。八八腎氣衰齒落。此丈夫有四損也。三四合為七損矣。女子七歲腎氣盛。二七天癸至。三七腎氣平均。四七筋骨堅。此女子有四益也。丈夫八歲腎氣實。二八腎氣盛。三八腎氣平均。四八筋骨隆盛。此丈夫有四益也。四四合為八益矣。

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,吳云。知七損八益盛衰之期。而行持滿之道。則陰寒陽熱。二者可調。不知用此。則早衰之節次也。下文遂言早衰之節。簡按王注。用。謂房色。義難曉。

年四十,吳云。此言早衰之節也。志云。男子以八為期。故四十而居半。簡按五八腎氣始衰。乃二八八八之中。故謂半也。

陰痿,吳云。痿。與萎同。草木衰而萎也。陰痿。陰事弱也。簡按巢源。作陰萎。漢書膠西於王端傳。陰痿。一近婦人病數月。師古注。痿。音萎。

氣大衰,千金。作氣力大衰。

故同出而名異耳,吳云。同得天地之氣以成形。謂之同出。有長生不壽之殊。謂之名異。簡按千金。無故字。老子第一章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。同謂之玄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:

水與火是陰陽的具體表現。馬蒔解釋王冰注《天元紀大論》時提到,“徵”是信驗,“兆”是預兆,意指水的寒與火的熱能明確驗證陰陽的特性。吳崑認為陰陽本身無形可見,但通過水火的變化就能顯現其徵兆。

陰陽是萬物生成與變化的根本。“能始”一詞較難理解,高世栻引用《易經》“坤以簡能,乾知大始”(《繫辭》原文為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”),認為這是對陰陽作用的概括,此處暫從其說。

“腠理閉”:高氏版本作“開”。若作“開”,則與後文“汗不出”矛盾。

“俛仰”:馬蒔解釋為因喘息急促、氣息不平而導致身體俯仰。俛即俯,張介賓補充說明喘息粗重無法平臥,故身體起伏(俛、俯、頫同義)。

“煩冤”:馬蒔注音“婉”,張介賓解為郁結煩亂,高世栻釋為壓抑屈悶。《楚辭》中“煩冤”王逸注為“屈滯”。

“能冬不能夏”:“能”通“耐”,馬蒔引《禮記·禮運》“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”及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篇》為例,說明古時“能”“耐”通用。《孔子家語》與《漢書·晁錯傳》亦有類似用法。

“身寒汗出”:張介賓解釋為陽氣衰弱則體表不固而汗出,《脈要精微論》亦提到陽氣過盛則身熱無汗,陰氣過盛則多汗身寒。

“身常清”:“清”同“凊”,意為寒涼。

“更勝之變”:張介賓指陰陽交替勝負,即“陰勝陽病,陽勝陰病”之理。

“病之形能也”:吳崑認為“病形”指病症表現,“病能”指對寒暑的耐受能力(如“能冬能夏”)。馬蒔指出黃帝問陰陽法則,岐伯以陰陽失衡致病作答,強調遵循陰陽規律的重要性。按:此處“能”通“態”,詳見《病能論》。

“七損八益”:王冰注未詳述,各家說法不一。日本學者提出較合經旨的解釋:依據《上古天真論》,女子五七(35歲)、六七(42歲)、七七(49歲)分別有三陽脈衰,共三損;男子五八(40歲)、六八(48歲)、七八(56歲)、八八(64歲)有四損,合計七損。女子七歲至四七(28歲)有四段生長盛期,男子八歲至四八(32歲)亦有四段,合計八益。

“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”:吳崑認為懂得七損八益的盛衰規律並調養,可調和陰陽寒熱;若不知此法,則會提前衰老。下文即描述早衰表現。按:王冰注“用”指房事,其義難明。

“年四十”:吳崑指此為早衰起點。張志聰認為男子以八為週期,四十歲是八八(64歲)之半。按:五八(40歲)腎氣始衰,正處於二八(16歲)與八八之間,故稱“半”。

“陰痿”:吳崑解“痿”同“萎”,如草木枯敗,指性功能衰退。《巢氏病源》作“陰萎”,《漢書·膠西於王端傳》顏師古注“痿”音“萎”。

“氣大衰”:《千金要方》作“氣力大衰”。

“故同出而名異耳”:吳崑解釋萬物同稟天地之氣成形(同出),卻有長壽早夭之別(名異)。按:《千金》無“故”字,此句化用《老子》“兩者同出而異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