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

更逆更從,張云。病者為逆。不病者為從。簡按當從楊義。

陽道實陰道虛,張云。陽剛陰柔也。又外邪多有餘。故陽道實。內傷多不足。故陰道虛。一曰。陰道實則陽道虛矣。所謂更虛更實者。亦通。志云。陽剛陰柔。故陽道常實。陰道常虛。繫辭曰。陰陽之義配日月。白虎通曰。日之為言。實也。常滿有節。月之為言。闕也。有滿有闕也。所以有闕。何。歸功於日也。簡按吳此下。補陰道實陽道虛一句。張引一曰。蓋指吳注。然考上文云。陽者。天氣也。主外。陰者。地氣也。主內。則陽剛陰柔之解。於文意較順。

白話文:

張先生說:「陽道(外在)充實,陰道(內在)虛弱。」陽性為剛強,陰性為柔弱。另外,外在邪氣通常過多,所以陽道充實。內在損傷通常不足,所以陰道虛弱。

張先生還說:「陰道充實,陽道就會虛弱。」所謂「更虛更實」,也是通順的。

《易經》中說:「陽剛陰柔,所以陽道總是充實,陰道總是虛弱。」

《繫辭》中說:「陰陽的道理就像日和月。」《白虎通》中說:「『日』字的意思是『實』,總是圓滿有度。『月』字的意思是『缺』,有圓滿也有缺失。」月亮之所以有缺失,是因為月亮的光輝來自於太陽。

簡述:吳謙在這裡補充了一句話:「陰道充實,陽道虛弱。」張先生引用「一曰」,可能指的是吳謙的註解。但是,考察上文中的說法:「陽氣是天氣,主司外在;陰氣是地氣,主司內在。」那麼,解釋陽剛陰柔就比較符合文意。

陽受之則入六腑,徐云。此言賊風虛邪。陽受之入六腑。飲食起居。陰受之入五臟。與陰陽應象論。天之邪氣。害人五臟。水穀寒熱。害人六腑。兩說相反。其理安在。此謂虛邪外傷有餘。飲食內傷不足。二者之傷。互有所受。不可執一而言傷也。

白話文:

徐大椿說:陽氣得到邪氣,進入六腑。這是指疫風虛邪,陽氣受到影響,進入六腑。而飲食起居上的問題則會影響五臟。這是根據陰陽應象的理論得出的。天地的邪氣會危害人體五臟,而水穀寒熱則會危害人體六腑。

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,但其實暗藏著道理。虛邪外傷指身體受外來邪氣侵襲過多,而飲食內傷則指身體內部不足。這兩種傷害相互影響,不能只執著於某一種傷害。

不時臥,張云。不能以時臥也。

故喉主天氣,志云。此節用八故字。為陰陽異位故也。

上行極而下,志云。此言邪隨氣轉也。人之陰陽出入。隨時升降。是以陽病在上者。久而隨氣下行。陰病在下者。久而隨氣上逆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中說:「上行極而下。」意思是邪氣會隨著氣血的運行而轉移。人的陰陽氣血會隨著時間而升降。因此,陽性疾病在上焦停留的時間長了,就會隨著氣血下降。而陰性疾病在下焦停留的時間長了,就會隨著氣血上逆。

上先受之,簡按百病始生篇云。清濕襲虛。則病起於下。風雨襲虛。則病起於上。辨脈篇云。清邪中於上焦。濁邪中於下焦。正其義也。張云。上非無濕。下非無風。但受有先後耳。曰先受之。則後者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上先受之

疾病的發生,先受到外邪的侵襲,這是《百病始生篇》中記載的。如果感受了濕氣,就會導致下焦病變;如果感受了風雨,就會導致上焦病變。《辨脈篇》中說:清邪侵襲上焦,濁邪侵襲下焦。這正符合了這個道理。張氏認為:上焦並不是沒有濕邪,下焦也不是沒有風邪,關鍵在於它們侵襲的先後順序。如果說先受到侵襲,那麼後者就可想而知了。

不得至經,馬雲。胃氣不能自至於四肢之各經。必因於脾氣之所運。簡按至經。從太素作徑至。為勝。

長四臟,馬雲。長。掌同。主也。

著胃,高雲。著。昭著也。胃土水穀之精。昭著於外。簡按馬雲。著。著同。此從王注也。高屬強解。

上下至頭足,張云。脾為臟腑之本。故上至頭。下至足。無所不及。又豈獨主一時而已哉。

足太陰者三陰也,高雲。厥陰為一陰。少陰為二陰。太陰為三陰。故足太陰者。三陰也。

為之行氣於三陰,吳云。為之。為胃也。三陰。太少厥也。脾為胃行氣於三陰。運陽明之氣。入於諸陰也。

為之行氣於三陽,吳云。為之。為脾也。行氣於三陽。運太陰之氣。入於諸陽也。

陰道不利,吳云。血道不滑利也。高雲。即脈道不利也。簡按上文云。脈道不利。高注為長。

2.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

吳云。解。釋也。釋陽明脈為病之義。

主肉,甲乙作肌肉。簡按新校正云。脈。作肌。誤。

,甲乙。作悶。釋音。惋。烏貫切。簡按集韻。惋。慍。宛。惌同。音郁。心所鬱積也。即與王注符。若烏貫切。則為駭恨驚歎之義。志云。驚恐貌。高雲。驚顧也。並乖經旨。

白話文:

「惋」字 ,讀音有兩種:

  • 甲乙音:作「悶」的讀音。
  • 釋音:讀作「烏貫切」。

《簡字按》中記載,《集韻》一書說,「惋」字的意思是「慍」、「宛」、「惌」這三個字的意思相同,讀音與「鬱」字相似。心裡的鬱積堵塞,與王氏的註釋相符。

如果讀成「烏貫切」,那麼「惋」字的意思就是驚駭怨恨或驚嘆。

《志》書中說,「惋」字有驚慌害怕的神情。

《高雲》書中說,「惋」字有驚恐回顧的神情。

以上這些解釋都與經典原文的旨意不符。

陽盛,甲乙。作邪盛。

罵詈,韻會。正斥曰罵。旁及曰詈。一切經音義云。詈。亦罵也。今解。惡言及之曰罵。誹謗咒詛曰詈。

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,吳本。十字改為歌二字。簡按問語乃然。當從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