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18)
卷八 (18)
1.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
二陰至肺,張云。言腎脈之至氣口也。經脈別論曰。二陰搏至。腎沉不浮者。是也。腎脈上行。其直者。從腎上貫肝膈。入肺中。出氣口。是二陰至肺也。腎主水。得肺氣以行降下之令。通調水道。其氣歸膀胱也。肺在上。腎在下。脾胃居中。主其升降之柄。故曰。外連脾胃也。外者。腎對脾言。即上文三陰為表。二陰為里之義。
一陰獨至,張云。厥陰脈勝也。經脈別論曰。一陰至。厥陰之治。是也。厥陰本脈。當軟滑弦長。陰中有陽。乃其正也。若一陰獨至。則經絕於中。氣浮於外。故不能鼓鉤而滑。而但弦無胃。生意竭矣。簡按張注。經絕氣浮為句。不鼓鉤而滑為句。志高同。吳改作一陰獨至。鉤而滑。經絕氣浮不鼓。不可從。
頌得,簡按頌。似用切。音誦。
一陰為獨使,馬雲。一陰者。即厥陰也。厥陰為里之遊部。將軍謀慮。所以為獨使也。張云。使者。交通終始之謂。陰盡陽生。惟厥陰主之。故為獨使。
三陽一陰太陽脈勝,馬雲。此言膀胱與肝為病者。膀胱勝而肝負也。三陽者。足太陽膀胱經也。一陰者。足厥陰肝經也。膀胱主病。而肝來侮之。則木來乘水。當是時。膀胱為表。肝為里。膀胱邪盛。有自表之裡之勢。肝經不得而止之。致使內亂五臟之神。外有驚駭之狀。金匱真言論曰。肝其病發驚駭。高。太陽。改作太陰。簡按高注義乖。今仍舊文。
二陰二陽病在肺,高。二陽。作三陽。注云。太陽之氣。主皮毛者。肺之合。故二陰三陽相合。病在肺也。二陰合三陽而病肺。則三陽有餘。二陰不足。故少陰脈沉也。簡按舊注義通。未必改字。諸家仍王。
勝肺傷脾,張云。土邪傷水。故足少陰之脈沉。沉者。氣衰不振之謂。然胃為脾腑。脾主四肢。火既勝肺。胃復連脾。脾病則四肢亦病矣。簡按高雲。勝肺。猶言肺氣勝也。誤甚。
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,馬。心脘下句。空竅堤句。注云。少陰之氣。客遊於心脘之下。水來侮火也。然陰氣上游。胃不能制。腸胃空竅為堤。閉塞不通。高雲。空竅。汗孔之竅也。堤。猶路也。少陰少陽相合。陰勝其陽。故病出於少陰之腎。少陽三焦之脈。散絡心包。出於胃脘。今少陰之氣。客遊於心脘下。是陰客於陽。水勝其火。致三焦不能出氣以溫肌腠。一似空竅之路。閉塞不通。吳。陰氣以下十字句。堤閉塞不通五字句。注云。二陰。少陰腎氣也。一陽。少陽膽氣也。二氣相搏。水不勝火。病出於腎。腎病則氣逆。而上實於心脘下之空竅。如堤防之橫塞胸中。不得通塞。張同。堤下為句。簡按王。陰氣客遊於心句。脘下空竅句。今考文義。高注似是。但堤字注未穩。當從舊注。
白話文:
【陰陽類論篇第七十】:
二陰至肺
張氏解釋:這是指腎脈到達氣口的現象。《經脈別論》提到「二陰搏至」,即腎脈沈而不浮。腎脈向上運行,其主脈從腎貫穿肝膈,進入肺中,再出於氣口,因此稱為「二陰至肺」。腎主水,需依靠肺氣的肅降作用來調節水道,使水氣歸於膀胱。肺在上,腎在下,脾胃居中,負責氣機升降的調節,故稱「外連脾胃」。此處的「外」是指腎與脾的相對關係,即前文所說「三陰為表,二陰為裏」的涵義。
一陰獨至
張氏解釋:這是厥陰脈氣偏盛的表現。《經脈別論》提到「一陰至」,即厥陰主導的情況。厥陰脈本應柔軟滑順而略帶弦長,陰中帶陽為其正常狀態。若「一陰獨至」,則經脈中氣機斷絕,氣浮於外,無法呈現鉤滑之象,僅見弦脈而無胃氣,生機將竭。簡氏按語:張注以「經絕氣浮」為句,「不鼓鉤而滑」為句,與志高見解相同。吳氏改動原文為「一陰獨至,鉤而滑,經絕氣浮不鼓」,此說不可取。
頌得
簡氏按語:「頌」讀音似「用切」,音同「誦」。
一陰為獨使
馬氏解釋:一陰即厥陰。厥陰為裏之遊部,如同將軍謀慮,故稱「獨使」。張氏補充:「使」指氣機的交通與終始調節,陰盡陽生之際由厥陰主導,因此稱為「獨使」。
三陽一陰太陽脈勝
馬氏解釋:此段描述膀胱與肝同病時,膀胱氣盛而肝氣受制的情況。三陽指足太陽膀胱經,一陰指足厥陰肝經。膀胱病發時,肝木欲乘水(膀胱屬水),此時膀胱為表,肝為裏。膀胱邪氣強盛,由表入裏,肝經無法抑制,導致內擾五臟神志,外現驚駭症狀(《金匱真言論》提及「肝病發驚駭」)。高氏將「太陽」改作「太陰」,簡氏認為高注有誤,應維持原文。
二陰二陽病在肺
高氏將「二陽」改為「三陽」,註解:太陽之氣主皮毛,與肺相合,故二陰三陽相合時病位在肺。若二陰與三陽合病於肺,則三陽有餘而二陰不足,少陰脈因而沈弱。簡氏按語:舊注文義通順,無需改字,諸家多從王冰之說。
勝肺傷脾
張氏解釋:土邪(脾胃)傷水(腎),故足少陰脈沈,脈沈代表氣衰不振。胃為脾之腑,脾主四肢,若火(心)克肺過度,連帶影響脾胃,脾病則四肢亦病。簡氏按語:高氏將「勝肺」解為「肺氣勝」,此說有誤。
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
馬氏斷句為「心脘下」一句,「空竅堤」一句,註解:少陰之氣侵擾心脘下方(水克火),陰氣上逆而胃失制約,致使腸胃空竅如堤防般閉塞不通。高氏解「空竅」為汗孔,「堤」喻路徑,認為少陰與少陽相合時,陰勝於陽,病位在腎;少陽三焦脈散絡心包,出於胃脘,若少陰氣客居心脘下,則水勝火,三焦無法溫煦肌腠,猶如空竅之路閉塞。吳氏斷句為「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」十字為句,「堤閉塞不通」五字為句,註解:二陰(少陰腎氣)與一陽(少陽膽氣)相搏,水不制火,病發於腎,腎病氣逆上塞心脘下空竅,如堤防阻滯胸中。簡氏按語:王冰以「陰氣客遊於心」為句,「脘下空竅」為句,綜合文義,高注較合理,但「堤」字解釋未盡完善,宜從舊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