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16)
卷八 (16)
1. 疏五過論篇第六十八
離絕菀結,高雲。或陰陽血氣之離絕。或陰陽血氣之鬱結。簡按此注似是。然與下文血氣離守支矣。不如舊注為得。
嘗富大傷,張云。謂甚勞甚苦也。高雲。如人嘗富。一旦失之。則大傷其神魂。
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,張云。故。舊也。言舊之所傷。有所敗結。血氣留薄不散。則鬱而成熱。歸於陽分。故膿血蓄積。令人寒炅交作也。
從容人事,張云。從容於人事。從容。周詳也。
經道,吳云。常道也。張同。高雲。明經脈之道也。簡按高注非。
診必副矣,吳云。副。全也。張云。副。稱也。簡按張本於廣雅。
氣內為寶,張云。氣內者。氣之在內者也。即元氣也。凡治病。當先求元氣之強弱。元氣既明。大意見矣。
過在表裡,張云。求元氣之病。而無所得。然後察其過之在表在裡以治之。
菀熟,馬吳張並作菀熱。簡按大奇論。菀熟。亦誤。
癰發六腑,志云。在內者。五臟為陰。六腑為陽。謂菀熱在內。而癰發於在外之皮肉間也。
與經相明,吳云。經。謂經旨。聖道之所載也。張云。即下文上經下經之謂。上經下經。揆度奇恆。義見病能論。
五中,吳云。五內也。
決以明堂審於終始,馬雲。明堂部位之義。詳見靈樞五色等篇。張云明堂。面鼻部位也。終始。靈樞篇名也。吳云。決。取正也。明堂。王者朝諸侯布政之所。人身腔之中。有天君主於其內。十二官分司守職。與王者嚮明布政之堂。居然無兩。故謂明堂。終始。謂始病及今病也。志云。臟腑經脈之始。三陰三陽已絕之終。高雲。經脈終始。簡按張終始之解。吳明堂之釋。並誤。馬雲。按帝言五過四德。而今四德不具。亦公不復問。故帝未之答歟。馬說如此。四德未詳何義。而吳以治病之道。氣內為寶以下。為一德。守數據治以下。為二德。診病不審以下。為三德。上經下經以下。為四德。而張則以必知天地一節。為一德。五臟六腑雌雄一節。為二德。從容人事一節。為三德。審於部分一節。為四德。志高則並不言及。蓋以經文不明顯。其義難尋也。
白話文:
【疏五過論篇第六十八】
-
離絕菀結
高氏解釋:可能指陰陽血氣的離散斷絕,或陰陽血氣的鬱結。簡氏認為此注較合理,但與後文「血氣離守」的內容稍有出入,不如舊注貼切。 -
嘗富大傷
張氏說:指過度勞累或極度困苦。高氏說:例如人曾經富裕,一旦失去,便會嚴重損傷其精神意志。 -
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
張氏解釋:「故」指舊傷。舊傷導致氣血瘀結不散,鬱而化熱,歸於陽分,形成膿血積聚,使人寒熱交替發作。 -
從容人事
張氏說:指周詳地處理人際關係。「從容」即周全細緻。 -
經道
吳氏認為指常理,張氏同意。高氏解釋為「明經脈之道」,但簡氏認為高注不正確。 -
診必副矣
吳氏解「副」為「全」,張氏依《廣雅》解為「稱」(符合)。 -
氣內為寶
張氏說:「氣內」指內在的元氣。治病應先審察元氣強弱,元氣狀況明確後,治療方向自然清晰。 -
過在表裡
張氏說:若未發現元氣問題,則需進一步辨別病邪在表或裡。 -
菀熟
馬、吳、張三氏皆作「菀熱」。簡氏指出《大奇論》中「菀熟」亦為誤寫。 -
癰發六腑
志氏解釋:五臟屬陰,六腑屬陽。若鬱熱在內,則癰瘍發於外部的皮肉之間。 -
與經相明
吳氏認為「經」指經典記載的聖道。張氏認為是下文提到的《上經》《下經》,內容涉及「揆度奇恆」(見《病能論》)。 -
五中
吳氏解為「五內」(五臟內部)。 -
決以明堂審於終始
馬氏說:「明堂」指面部穴位(詳見《靈樞·五色》),「終始」為《靈樞》篇名。
吳氏另解:「明堂」喻人體臟腑如君主布政之堂,「終始」指疾病始末。志氏認為是經脈起止與三陰三陽氣絕之象。簡氏指張、吳之解有誤。 -
四德未詳
馬氏提及原文論「五過四德」,但「四德」內容未明確記載,推測或因黃帝未答。吳氏將後文分為四德(如「氣內為寶」等),張氏則以不同段落劃分,志氏與高氏未具體說明,認為經文隱晦難解。
2. 徵四失論篇第六十九
吳云。徵。證也。篇內。證作醫四失。故以名篇。志云。徵者。懲創醫之四失。
言以雜合耶,吳云。謂雜採眾說。而合之己意也。張云。雜合眾說。而不能獨斷也。
外內相失,吳云。外之病情。內之神志。兩者相失。張云。以彼我之神不交。心手之用不應也。故時有疑惑。致乎危殆。
妄作離術,宋本。離。作雜。馬志高本同。吳云。離術。別術也。張同。簡按今從宋本。
坐之厚薄,張云。坐。處也。志云。薄厚。謂肌肉之厚薄。高本。坐。作土。注云。土。舊本作坐。今改。簡按高本近是。
不明尺寸之論診,諸注。診字接下句。是。吳云。千里之外。言其遠也。尺寸人事。言其近也。謂世人求道於遠。常馳騖於千里之外。不明尺寸之近。無遑人事之淺也。志云。言世人多誇大其語。而不明寸尺之微。失寸尺之毫釐。而有千里之謬。蓋人之日用事物。飲食起居。莫不有理。如失其和平。皆能為病。診無人事之審。是忽近而圖遠也。
無人事,張云。即前篇貴賤貧富。守數據治之謂。高雲。謂昧昧以診。不知人之病情也。
從容之葆,志云。葆。寶同。言治診之道。惟天理人事之為葆也。簡按脈要精微論。虛靜為保。甲乙。保。作寶。史記留侯世家注。史記珍寶字作葆。志注有所據。王訓平。未詳所本。馬雲。保同。吳云。草木叢生謂葆。(見燕世家注。)蓋生機之不可遏者也。張云。葆。韜藏也。(莊子。齊物論。葆光之葆。)並於經旨未允當。今從志。
坐持寸口,吳云。居然持寸口之脈。張云。若理數未明。而徒持寸口。則五臟之脈。且不能中。志刪坐字。高雲。坐。猶定也。持。即診也。簡按張釋坐為徒。於文義為是。
診不中五脈,吳云。診不中於五臟。百病所起始。以診字以下十字為一句。張云。五臟之脈。且不能中。又焉知百病之所起。乃始知自怨其無術。而歸咎於師傳之未盡。簡按張注為是。經脈別論。五脈氣少。胃氣不平。王注。五臟脈少。
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,馬志高。並受下句。志云。如不受師之傳諭。不明道之體原。是以天道之明。而為晦矣。
白話文:
《徵四失論篇第六十九》:
吳崑說:「徵」是驗證的意思。本篇內容在驗證醫者的四種過失,因此以此為篇名。張志聰認為,「徵」是懲戒醫者四失之意。
「言以雜合耶」
吳崑解釋:指混雜採納各種學說,再結合自己的見解。張景岳認為:雜合眾家之言,卻缺乏獨立判斷。
「外內相失」
吳崑說:外在病情與內在神志狀態兩者脫節。張景岳補充:因醫者與患者精神未能相通,心手配合不當,導致診斷時常疑惑,甚至造成危險。
「妄作離術」
宋代版本「離」作「雜」,馬蒔、張志聰、高世栻版本同。吳崑解「離術」為偏門技藝,張景岳同。簡按(考證)現依宋本。
「坐之厚薄」
張景岳釋「坐」為「處」,指所處狀態;張志聰解「厚薄」為肌肉豐盈與否。高世栻本「坐」作「土」,註明原版誤作「坐」,簡按認為高本較合理。
「不明尺寸之論診」
各注家將「診」字歸下句。吳崑說:千里之外喻追求玄遠之理,尺寸人事指眼前具體細節,批評世人捨近求遠,忽略基礎。張志聰進一步闡述:誇大其詞卻不察細微差異,毫釐之失可致千里之謬,日常起居失調皆能致病,若輕忽人事審察,便是好高騖遠。
「無人事」
張景岳指前篇所述貴賤貧富等社會因素與治療準則;高世栻解為昏昧診斷,不識患者實情。
「從容之葆」
張志聰解「葆」通「寶」,指診治之道以天理人事為珍寶。簡按引《脈要精微論》「虛靜為保」,《甲乙經》作「寶」,《史記》注亦載「葆」通珍寶字,張志聰之說有據。王冰訓「平」未詳來源,馬蒔、吳崑釋「葆」為草木生機(見《燕世家》注),張景岳解為韜藏(《莊子·齊物論》「葆光」),均不如張志聰貼切。
「坐持寸口」
吳崑解為僅憑寸口脈診;張景岳指若未明醫理而空持脈象,連五臟脈象都難判準。張志聰刪「坐」字,高世栻釋「坐」為定、「持」即診。簡按認同張景岳釋「坐」為徒然之意。
「診不中五脈」
吳崑讀作「診不中於五臟,百病所起始」,十字為一句。張景岳闡述:五臟脈象尚且斷不準,何談掌握百病根源?至此才自悔學藝不精,反怪師傳未盡。簡按贊同張注,另引《經脈別論》「五脈氣少」王冰注指五臟脈弱。
「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」
馬蒔、張志聰、高世栻皆斷於「受」字下。張志聰解:若不領受師訓、不明醫道本質,便是將天道之明轉為晦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