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11)
卷八 (11)
1.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
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,吳云。腹脹。胃病也。身體痛。脾病也。馬雲。腎復傳於小腸。故為腹脹。小腸傳於脾。故身體痛。病傳篇。一日而上之心。乃腑傳於臟。其理為正。張云。即一日而之小腸。一日而之心。腑傳臟也。心主血脈。故為身體痛。簡按據上文。吳注為正。然如本節。以腹脹為胃病。以身體痛為脾病。則義不相協。今仍張注。
冬雞鳴夏下晡,馬雲。冬之雞鳴在醜。醜。土剋水也。夏之下晡在申。金衰不能生水也。吳云。冬雞鳴。醜也。夏下晡。未也。太陰主丑未。乃土氣也。膀胱壬水。畏其剋制。張同。
間一臟止,病傳篇。甲乙。並無止字。志云。以上諸病。如是相勝克而傳者。皆有速死之期。非刺之可能救也。或間一臟。相傳而止。不復再傳別臟者。乃可刺也。假如心病傳肝。肺病傳脾。此乃子行乘母。至肝臟脾臟而止。不復再勝克。相傳於他臟者。可刺也。假如心病傳脾。肺病傳腎。乃母行乘子。得母臟之生氣。不死之證也。如心病傳腎。肺病傳心。肝病傳肺。此從所不勝來者。為微邪。乃可刺也。
白話文:
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
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
腹脹是胃的病症,身體痛是脾的病症。腎病傳至小腸,導致腹脹;小腸病傳至脾,導致身體痛。病傳篇中提到,病一日傳至心,是由腑傳至臟,此為正理。張氏認為,病一日傳至小腸,再一日傳至心,是腑傳臟的過程。心主血脈,因此身體會痛。簡按根據上文,吳氏的註解較為正確。然而,若依本節所述,將腹脹歸為胃病,身體痛歸為脾病,則意義不相符,故仍採張氏之注。
冬雞鳴夏下晡
冬季的雞鳴時辰在醜時(土剋水),夏季的下晡時辰在申時(金衰不能生水)。吳氏認為,冬季雞鳴為醜時,夏季下晡為未時,太陰主醜未,屬土氣。膀胱屬壬水,畏懼土的克制,張氏亦持相同看法。
間一臟止
病傳篇及《甲乙經》中均無「止」字。志氏認為,上述諸病若依相勝相剋的規律傳變,皆有速死之期,非針刺可救。若病僅傳至一臟即停止,不再傳至他臟,則可針刺治療。例如心病傳肝、肺病傳脾,此為子病傳母,至肝或脾即止,不再傳變,可刺之。若心病傳脾、肺病傳腎,為母病傳子,得母臟之生氣,屬不死之證。若心病傳腎、肺病傳心、肝病傳肺,此為從所不勝之臟而來,屬微邪,亦可針刺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