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8)
卷八 (8)
1.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
春刺筋骨,高雲。筋連於骨。故曰筋骨。
內著,馬雲。著。著同。
內卻,吳云。令血氣卻弱。是以善恐。志云。血氣虛。卻於內矣。陽明脈虛。則恐如人將捕之。
血氣上逆,張云。夏刺冬分。則陰虛於內。陽勝於外。故令人血氣逆而善怒。志云。夏氣浮。長於上。而反逆之使下。則氣鬱不疏。而使人善怒也。上逆。當作下逆。簡按今從舊文。
善忘,吳云。心生脈。秋刺經脈。而虛其經。則經脈虛。而心氣亦虛矣。故善忘。
氣不外行,張據全本。作氣不衛外。注云。氣虛不能衛外。氣屬陽。陽虛故臥不欲動。
令人目不明,志云。蓋五臟之精。皆注於目。而為之睛。冬者血氣在中。內著骨髓。通於五臟。血氣內脫。則五臟皆虛。故令人目不明也。
大痹,張云。當陽氣伏藏之時。而刺其陽分。則陽氣外泄。陽虛陰勝。故留為大痹。志云。大痹者。臟氣虛。而邪痹於五臟也。
善忘,吳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今陽氣竭絕。則神亡矣。故善忘。
與精相薄,吳云。精。真氣也。薄。邪正摩蕩之名。
精氣不轉,吳云。精氣不變。張云。精氣不致轉變矣。志云。精氣不逆回矣。高雲。不轉。內存也。簡案轉。恐薄之訛。
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,吳。變下句。馬高同。吳云。變。謂臟氣變動為病也。馬雲。依其臟之所變。以候知其死耳。高雲。依其臟之所變病。以候其動。候其動。而知其死也。張。候下句。志同。張云。見其變動之候。則識其傷在某臟。故可知其死期。簡按據王注。變下句。為是。
白話文:
《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》:
春季針刺筋骨,因筋與骨相連,故稱筋骨。
「內著」即內附之意。
「內卻」指血氣虛弱,導致易生恐懼,如陽明脈虛弱時,會出現如被人追捕般的驚恐感。
夏季誤刺冬季所屬部位,會使內部陰虛、外部陽盛,導致血氣上逆而易怒。夏氣本應上浮,若強制其下行,會使氣機鬱滯而引發易怒。原文「上逆」應為「下逆」,但此處仍依傳統文本。
秋季針刺經脈會使經脈虛弱,連帶影響心氣不足,導致健忘。
「氣不外行」指陽氣虛弱無法護衛體表,因而精神萎靡、懶於活動。
冬季誤刺會耗損內在血氣,五臟之精無法上注於目,導致視力模糊。冬季血氣本應內藏骨髓,若過度耗損,五臟空虛,便影響視覺功能。
「大痹」指陽氣應潛藏時誤刺陽分,導致陽氣外洩、陰寒內盛,形成嚴重痹症,甚至臟氣虛弱而邪氣內侵五臟。
陽氣衰竭時,精神失養,也會引發健忘。
「與精相薄」指邪氣與人體真氣相互搏擊。
「精氣不轉」解釋分歧,或指精氣無法轉化、逆行,或為「不薄」之誤。
最後,觀察臟腑病變的徵兆可預測生死。根據臟氣異常變動的表現,可判斷具體受損臟腑及死亡時機。傳統注釋認為「變」字後應斷句,即依臟腑病變特徵來推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