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1)

1.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
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,吳云。反作。倒置也。逆從。不順也。張云。作。為也。志云。此吾人之陰陽反作氣之逆從而為病也。此論陰陽體位。各有上下。馬雲。按自陽化氣以下。即當著人身說者。觀下清氣濁氣之為在下在上生病。口氣緊頂。則陽化氣四句。不得泛說。簡按千金腎臟門云。陰陽翻作。陽氣內伏。陰氣外升。知是反翻通。

雨出地氣云出天氣,高雲。地氣上為云。而曰云出天氣。自上而下。然後自下而上也。天氣下為雨。而曰雨出地氣。從下而上。然後從上而下也。陰陽上下。既神且明。簡案性理大全。朱子云。雨如飯甑有蓋。其氣蒸郁。而汗下淋漓。則為雨。

清陽出上竅,馬雲。如涕唾氣液之類。

濁陰出下竅,馬雲。如汙穢溺之類。

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,志云。清陽之氣。通會於腠理。而陰濁之精血。走於五臟。五臟主藏精者也。

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,志云。四肢為諸陽之本。六腑者。傳化物而不藏。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。充實於四肢。而渾濁者歸於六腑也。飲食之有形為濁。飲食之精氣為清。簡按以上三段。對言清陽濁陰。而其義各殊。王注不太明。

陽為氣陰為味,張云。氣無形而升。故為陽。味有質而降。故為陰。此以藥食氣味言也。

味歸形形歸氣,張云。歸。依投也。(出詩曹風毛傳。)五味生精血以成形。故味歸於形。形之存亡。由氣之聚散。故形歸於氣。志云。陰為味。陰成形。地食人以五味。以養此形。故味歸形。陽化氣。諸陽之氣。通會於皮膚肌腠之間。以生此形。故形歸氣。

氣歸精精歸化,張云。氣者。真氣也。所受於天。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。人身精血。由氣而化。故氣歸於精。精者。坎水也。天一生水。為五行之最先。故物之初生。其形皆水。由精以化氣。由氣以化神。是水為萬物之原。故精歸於化。簡按家語云。男子十六。精化小通。(通雅。小通。言人道也。)併為化生之義。又按上文云。陽為氣。陰為味。吳云。臊焦香腥腐為氣。酸苦甘辛鹹為味。此固然矣。故形歸氣。氣歸精。精食氣。氣生形。氣傷精之氣字。似與五味對言。而為五氣之氣。然至下文精化為氣。氣傷於味而窮矣。故姑從張氏之義。

精食氣形食味,張云。食。如子食母乳之義。氣歸精。故精食氣。味歸形。故形食味。馬雲。所謂氣歸精者。以精能食萬物之氣也。精賴氣而生。猶云食此氣耳。(主物之氣言。)所謂味歸形者。以形能食萬物之味也。形賴味而滋。猶云食此味耳。

化生精氣生形,馬雲。所謂精歸化者。以化生此精也。化為精之母。故精歸於化耳。所謂形歸氣者。以氣生此形也。氣為形之父。故形歸於氣耳。(指人身之氣言。)簡按以上四句。乃解前文四句之義。故馬氏下所謂字而釋之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:

陰陽顛倒運作會導致疾病逆亂不順。吳氏解釋:反作即倒置,逆從不順。張氏認為“作”是行為之意;志氏指出這是人體陰陽反作、氣機逆亂致病。此段討論陰陽體位各有上下之分。馬氏強調從“陽化氣”開始應結合人體論述,如下文清氣濁氣致病位置與口氣緊承,說明“陽化氣”等四句不可泛泛而談。簡按《千金方》提及陰陽翻轉時陽氣內伏、陰氣外升,可知“反”與“翻”意義相通。

雨源自地氣上升,雲源自天氣下降。高氏解釋:地氣上升為雲,卻稱“雲出天氣”,是因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;天氣下降為雨,卻稱“雨出地氣”,是因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。陰陽上下變化玄妙。簡按朱熹比喻:雨如蒸籠蓋下,水汽蒸騰凝結成雨滴。

陽氣無形而升屬陽,滋味有質而降屬陰(此指藥食氣味)。五味滋養精血成形,故“味歸形”;形體存亡依賴氣之聚散,故“形歸氣”。志氏補充:陰主味,地以五味養形;陽主氣,肌表陽氣化生形體。真氣與谷氣充養人身,精血由氣化生,故“氣歸精”;精如坎水為生命本源,能化生元氣與神機,故“精歸化”。簡按《家語》提及男子十六歲精氣通暢,印證“化生”之義。前文“陽為氣”指五氣(臊焦香腥腐),“陰為味”指五味(酸苦甘辛咸),但後文“氣傷精”等句的“氣”更接近廣義之氣,故暫從張氏解釋。

“精食氣”如嬰兒吸乳,精依賴氣而生;“形食味”指形體仰賴滋味滋養。馬氏比喻:精能攝取萬物之氣(指自然之氣),形能吸收食物之味。“化生精”指氣化過程生成精微,“氣生形”指元氣育養形體(馬氏以“母”“父”喻其關係)。簡按:此四句是對前文四句的闡釋,馬氏用“所謂”進行遞進解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