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一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0)

1.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
吳云。天地之陰陽。一人身之血氣。應象者。應乎天地。而配乎陰陽五行也。

陰陽者天地之道也,淮南子云。天地之襲精為陰陽。陰陽之專精為四時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。

綱紀,詩大雅。綱紀四方。傳。張之為綱。理之為紀。疏。綱者網之大繩。紀者別理絲數。

變化之父母,月令正義云。先有舊形。漸漸改者。謂之變。雖有舊形。忽改者。謂之化。又天地陰陽運行則為化。春生冬落則為變。又自少而壯。自壯而老。則為變。自有而無。自無而有。為化。書泰誓曰。天地萬物父母。

神明之府也,淮南泰族訓云。其生物也。莫見其所養而物長。其殺物也。莫見其所喪而物亡。此之謂神明。

治病必求於本,志云。本者。本於陰陽也。人之臟腑氣血表裡上下。皆本乎陰陽。而外淫之風寒暑濕。四時五行。亦總屬陰陽之二氣。致於治病之氣味。用針之左右。診別色脈。引越高下。皆不出乎陰陽之理。故曰治病必求其本。簡按此句。諸家並衍王義。而志聰注。最為明備。

積陽為天積陰為地,高雲。陰陽者。天地之道也。故積陽為天。積陰為地。

陰靜陽躁,高雲。陰陽者。萬物之綱紀。故陰靜陽躁。靜而有常則為綱。躁而散殊則為紀。

陽生陰長陽殺陰藏,高雲。陰陽者。生殺之本始。故陽生而陰長。陽殺而陰藏。簡按王注神農曰。與天元紀大論文同。此二句。諸家殊義。如李氏則舉三說。然新校正說。最為確當。

陽化氣陰成形,高雲。陰陽者。變化之父母。故陽化氣。陰成形。言陽化而為氣。陰變而為形。李云。陽無形。故化氣。陰有質。故成形。馬雲。陽化萬物之氣。而吾人之氣。由陽化之。陰成萬物之形。而吾人之形。由陰成之。

寒極生熱熱極生寒,李云。冬寒之極。將生春夏之熱。冬至以後。自復而之干也。夏熱之極。將生秋冬之寒。夏至以後。自姤而之坤也。馬雲。吾人有寒。寒極則生而為熱。如今傷寒而反為熱證者。此其一端也。吾人有熱。熱極則生而為寒。如今內熱已極。而反生寒慄者。此其一端也。

清氣在下則生飧泄,馬雲。熱氣主陽。陽主上升而不凝。故清氣生焉。清氣生陽。宜在上。今反在下。則生飧泄。蓋有降而無升也。簡按聖濟總錄云。內經曰。清氣在下。則生飧泄。又曰。久風為飧泄。夫脾胃。土也。其氣衝和。以化為事。今清濁相干。風邪之氣久而干。故沖氣不能化。而食物完出。夕食謂之飧。以食之難化者。尤在於夕食。故不化泄出也。謂之飧泄。此俗所謂水穀利也。今考說文云。飧。餔也。從夕甫聲。是與飧字自異。總錄夕食之說。未見所出。詳義已見於前。

濁氣在上則主䐜脹,馬雲。濁氣主陰。宜在下。今反在上。則生䐜脹。蓋有升而無降也。張云。䐜脹。胸膈滿也。簡按聖濟總錄云。內經曰。濁氣在上。則生䐜脹。夫清陽為天。濁陰為地。二者不可相干。今濁氣在上。為陰氣干擾。而清陽之氣。鬱而不散。所以䐜塞而脹滿常若飽也。廣韻。䐜。昌真切。肉脹起也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》:

吳崑說:天地的陰陽,對應人體的氣血。所謂“應象”,是指人體與天地相應,並與陰陽五行相配。

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《淮南子》提到:天地的精氣分為陰陽,陰陽的精氣分化成四季,四季的精氣散布形成萬物。

綱紀:《詩經·大雅》說“綱紀四方”,注釋解釋:張開的是綱,整理的是紀。疏文補充:綱是網的大繩,紀是分理絲線的條理。

變化的根源:《月令正義》說:原有形態逐漸改變的叫“變”,雖有舊形但突然改變的叫“化”。天地陰陽運行產生“化”,春生冬落稱為“變”。從年少到壯年、衰老是“變”,從有到無、從無到有是“化”。《尚書·泰誓》稱天地為萬物父母。

神明的所在:《淮南子·泰族訓》說:天地生養萬物時,不見其刻意養育而萬物生長;消亡萬物時,不見其刻意毀滅而萬物凋亡,這就是“神明”。

治病必須求根本:張志聰認為,“本”即陰陽。人的臟腑氣血、表裡上下都本於陰陽,外邪的風寒暑濕、四時五行也總屬陰陽二氣。至於治病的藥性、針灸手法、診斷色脈、調理升降,都不離陰陽之理,所以說治病必求其本。各家註解中,張志聰的說法最為明晰完備。

陽氣積聚成天,陰氣凝聚為地:高世栻說,陰陽是天地之道,因此陽氣積聚形成天,陰氣凝聚形成地。

陰主靜,陽主動:高世栻解釋,陰陽是萬物的綱紀,所以陰主靜、陽主動。靜而有常為綱,動而有序為紀。

陽主生發,陰主滋長;陽主肅殺,陰主潛藏:高世栻指出,陰陽是生殺的根本,因此陽主生發而陰主滋長,陽主肅殺而陰主潛藏。王冰注引《神農》之說,與《天元紀大論》一致,各家對此解釋不一,但新校正的說法最為準確。

陽化氣,陰成形:高世栻說,陰陽是變化的根源,因此陽化為氣,陰凝成形。李中梓認為:陽無形故化氣,陰有質故成形。馬蒔進一步解釋:陽化育萬物的氣,人體的氣也由陽所化;陰成就萬物的形,人體的形也由陰所成。
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:李中梓舉例:冬季寒冷到極致,將轉向春夏的熱;冬至後陽氣漸復。夏季炎熱到極致,將轉向秋冬的寒;夏至後陰氣漸生。馬蒔補充:人體受寒至極會化熱(如傷寒轉熱證),熱至極反而生寒(如內熱極重時出現寒戰)。

清氣下陷則生飧洩:馬蒔解釋,熱氣屬陽主上升,若清氣(陽)應在上卻反降於下,會導致完谷不化的洩瀉(因氣機只降不升)。《聖濟總錄》引申:脾胃主運化,若清濁相擾,風邪久留,氣機不化則食物原樣排出,尤以晚餐後洩瀉明顯,稱為“飧洩”(即水谷不化之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