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5)
卷八 (5)
1.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
齒齲刺手陽明,熊音。齲。丘禹反。齒病也。高雲。齒齲。齒腐痛也。說文。齒蠹也。釋名。齲。朽也。蟲齧之齒缺朽也。高本。此以下十七字。連下文繆傳引上齒以下四十八字。移前節邪客於足陽明之經。令人鼽衄云云條之後。甲乙。陽明下。有立已二字。
邪客於五臟之間,吳云。五臟之間。謂五臟絡也。張云。邪客於五臟之間。必各引其經而痛。但見病處。各取其井。而繆刺之。高雲。邪客於五臟之間。其病也。經脈絡脈。相引而痛。有時來出於絡脈。有時但止於經脈。故時來時止。
五刺已,志云。五臟之氣平也。
繆傳引上齒,吳云。病本在下齒。今繆傳於上齒也。志云。謂手陽明之邪。繆傳於足陽明之脈也。足陽明之脈。入上齒中。此邪客於手陽明之經別。而繆傳於足陽明之脈。致引入上齒。
齒唇寒痛,甲乙。無痛字。
視其手背脈,馬雲。蓋指手陽明之絡穴偏歷也。簡按諸家不注某穴。此泛言手背。不必指一穴也。
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,足上。甲乙。有刺字。高本。一上。有各字。云。舊本無各字。今臆補。
此五絡皆會於耳中,志云。耳者。宗脈之所聚也。張兆璜云。宗脈者。宗氣所出之脈也。即胃之大絡。出於乳下。聚於耳中。
上絡左角,馬雲。絡於左耳之額角。志云。肝主血。而居左。其氣直上於巔頂也。
後刺手心主,馬雲。心包絡之井。在中指端。名曰中衝。吳張同。簡按上文。不及心主厥陰。是必錯出。新校正為是。高雲。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。各一痏。心手少陰掌後高骨。大陵俞穴也。心者。君主之官。故曰心主。此注可疑。心主。謂心包。乃手厥陰也。今引君主之官。而為心經。殆屬牽強。
以竹管吹其兩耳,甲乙。管。作筒。耳下。有中字。
鬄其左角,金匱。甲乙。鬄。作剔。高雲。鬄。鬀同。俗作剃。
方一寸,肘後方。作二寸。外臺。作方寸匕。
燔治,金匱。作燒末。張云。燒製為末也。
灌之立已,金匱。已。作起。
切而從之,甲乙。從。作循。
調之,張云。病在經者。治從其經。但審其虛實而調之。調者。如湯液導引之類。皆是也。調之而不調。然後刺其經脈。是謂經刺。亦曰巨刺。
有痛而經不病者,吳云。身有痛處。而其經脈所至之分。不皆病者。是為絡病。非經病也。則繆刺之。
此繆刺之數也,吳云。數。猶言節目也。張云。凡此刺經者。刺大絡者。刺皮部血絡者。各有其治。所以辨繆刺之術數也。
白話文:
繆刺論篇第六十三
治療蛀牙可針刺手陽明經。蛀牙即牙齒腐壞疼痛,又稱齒蠹,指蟲蛀導致牙齒缺損朽壞。
邪氣侵擾五臟之間的絡脈時,會牽引經脈疼痛,症狀時而顯現於絡脈,時而僅限於經脈,因此疼痛時發時止。
五臟之氣調和後,疾病即癒。若下齒的邪氣誤傳至上齒(因手陽明經邪氣誤傳至足陽明經,足陽明經脈分布於上齒),會導致牙齒、嘴唇發冷疼痛。此時可觀察手背脈絡(不限定特定穴位)進行治療,並針刺足陽明經中趾趾甲上的穴位(原無「各」字,後世補入)。
五條經絡之氣匯聚於耳中(耳為宗脈聚集處,宗脈指宗氣所出之脈,如胃之大絡延伸至耳)。左側耳上額角與肝氣相通(肝主血,氣行左側直達頭頂)。後續可針刺手心主(即心包經井穴中衝穴,但此處記載可能有誤,因前文未提厥陰經)。
以竹管吹患者雙耳,並剃除左額角頭髮,取方寸大小的區域,燒製成末,灌服後即可見效。
診治時需切按經脈循行路線,調整氣血(如用湯藥、導引等法)。若調整無效,再針刺經脈,稱為「經刺」或「巨刺」。
若身體疼痛但經脈未病變,屬絡脈病症,非經脈問題,應採用繆刺法。以上即為繆刺的具體方法與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