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八 (4)
卷八 (4)
1.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
溫衣飲食,志云。咳者。邪干肺也。故宜溫衣。及溫暖飲食。若形寒飲冷。是為重傷矣。
氣上走賁上,簡按新校正。引楊玄操。是也。丁德用云。胃言若虎賁之士。圍達之象。故曰賁門也。況胃者圍也。主倉廩。故別名太倉。今考詩注。賁。大也。胃已名太倉。賁門蓋取於此。若以虎賁之賁。則義不葉。馬以下諸注。仍新校正。唯高本於王。
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,高雲。左刺右右刺左六字。衍文。簡按下文嗌中腫云云。亦邪客於足少陰者。故以此六字為衍文。然嗌中腫二十八字。王所移於此。未可果為衍文。
不能內唾,高雲。內。猶咽也。
腰痛引少腹控䏚,吳云。足太陰濕土也。濕病者。先注於腰。故腰痛。太陰之筋。聚於陰器。循腹裡結脅。故引少腹控䏚。張云。足太陰之絡。上入布胸脅。而筋著於脊。故為病加此。控。引也。高雲。經脈論云。脾之大絡。名曰大包。出淵液。布脅胸。實則身盡痛。虛則百節盡皆縱。令人腰痛引少腹。身盡痛之意也。控䏚不可以仰息。布胸脅。百節盡皆縱之意也。
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,吳據新校正。刪是腰俞三字。注云。腰尻之解。腰俞一穴也。兩胂上。脾俞二穴也。馬雲。腰俞。在中行二十一椎之下。則無左右。斷是白環俞也。張云。腰俞止一穴居中。本無左右。此言左取右。右取左者。必腰俞左右。即足太陽之下髎穴也。高雲。解骨縫也。胂上。髁胂之上。即髀股也。申明腰尻之解。兩胂之上。腰俞是也。蓋腰尻之解。屬於腰俞。兩腰之上。即腰俞兩旁之下也。簡按刺腰痛論云。腰痛。引少腹控䏚。不可仰。刺腰尻交者。兩髁胂上。以月生死為痏數。王注。腰尻交者。謂髁下尻骨兩旁四骨空。左右八穴。俗呼此骨。為八髎骨也。今由此攻之。是腰俞三字衍。而其義則張注為得矣。
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張云。足太陽經。挾脊抵腰中。故拘攣脊急。其筋從腋後入腋下。故引脅而痛。
應手如痛,如。甲乙。作而。吳云。此不拘穴俞而刺。謂之應痛穴。
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,過。王。平聲。馬雲。蓋經旨以病為有過也。高。之下。病下。並句。注云。治諸經刺之。謂治諸經之病。則正刺其經也。所過者不病。謂諸經所過之道。不為邪客。而不病也。簡按舊注義長。
刺其通脈,甲乙。作過脈。馬雲。刺其聽宮穴也。耳聾以下十六字。高。移上文邪客於手陽明之絡後。注云。刺之病不已。更刺中指之中衝。中指中衝。主通脈出於耳前。故曰耳聾云云。蓋手陽明之脈。上頸貫頰。在於耳前。通脈出耳前。通心主包絡之脈。而出於耳前之手陽明也。簡按據上文刺之所過者。通字作過。似是。
白話文:
【繆刺論篇第六十三】
-
溫衣飲食:咳嗽是因邪氣侵犯肺部所致,因此應穿著保暖衣物並攝取溫熱飲食。若身體受寒或飲食生冷,將加重病情。
-
氣上走賁上:賁門指胃的上口,因胃主儲藏食物,別稱「太倉」。詩注中「賁」意為「大」,與胃的「太倉」之名相符。若將「賁」解為「虎賁」之義,則與文意不合。
-
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:此六字可能是衍文(多餘文字)。後文提到「嗌中腫」等症狀與足少陰經相關,故推測此處文字為誤增。
-
不能內唾:「內」即「咽」之意,指無法吞嚥唾液。
-
腰痛引少腹控䏚:足太陰脾經主濕,濕邪先侵腰部,故腰痛;其經筋聚於陰器,沿腹內上行結於脅部,因此疼痛牽引少腹及季脅。另說認為足太陰絡脈分布胸脅,與脊柱相連,故病發時會出現此類症狀。「控」意為牽引。
-
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:腰尻骨縫處為腰俞穴,兩側髖骨上方則屬腰俞旁區域。一說「腰俞」僅一穴居中,無左右之分,此處可能指足太陽經的下髎穴。另有學者認為「是腰俞」三字為衍文,應刪。
-
邪客於足太陽之絡:足太陽經循行脊柱兩側至腰部,故邪客時會脊背拘攣強急;其經筋從腋後延伸至腋下,因而牽引脅肋疼痛。
-
應手如痛:《甲乙經》中「如」作「而」,意指按壓痛處針刺,不拘穴位,稱為「應痛穴」。
-
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:治療經脈疾病時,應針刺其本經;若經脈循行處未受邪氣侵襲,則不需刺治。
-
刺其通脈:《甲乙經》作「過脈」,指針刺聽宮穴。另有學者將「耳聾」等十六字移至前文「手陽明之絡」後,認為中指中衝穴能通脈至耳前,與手陽明經相連,故可治耳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