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28)
卷七 (28)
1.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
調之絡,張云。癰疽篇曰。血和則孫脈充滿溢。乃注於絡脈。而後注於經脈。百病始生篇曰。陽絡傷則血外溢。陰絡傷則血內溢。本論曰。孫絡外溢。則經有留血。故病在血者。當調之絡也。
燔針劫刺,熊音。燔。音煩。燒焚也。馬雲。見經筋篇。吳。燔上。補病在筋三字。注云。燔針者。內針之後。以火燔之暖耳。不必赤也。高雲。治痹證也。經筋篇。有十二筋痹證。皆治以燔針劫刺。痹發於陰。故刺其下也。及與急者。謂筋痹也。
焠針藥熨,吳云。焠針者。用火先赤其針。而後刺。不但暖也。此治寒痹之在骨也。張同。簡按玉篇。火入水謂之焠。史天官書。火與水合為焠。然則焠針。燒針而入水者乎。官針篇云。焠刺者。刺燔針則取痹也。王注燔針。則云燒針。注焠針。則云火針。知是燔針焠針。即火針也。(荀子解蔽篇注。焠。灼也。)千金方云。火針。亦用鋒針。油火燒之。務在猛熱。不熱即於人有損也。針灸聚英云。經曰焠針者。以麻油滿盞。燈草令多。如大指許。叢其燈火燒針。頻以麻油蘸其針。燒令通紅。用方有功。若不紅者。反損於人。又有煨針溫針。意與火針有少異。吳云。藥熨者。以藥之辛熱者。熨其處也。筋骨病有淺深之殊。故古人治法。亦因以異。
病不知所痛,吳云。病不知所痛者。濕痹為患。而無寒也。故濕勝為痹。寒勝為痛。今不知所痛。濕痹明矣。高雲。痹病在五臟之外合者必痛。若痹病不知所痛。則從奇經之脈而上。故曰兩蹺為上。
兩蹺為上,馬雲。刺兩蹺之上。張云。二穴俱當取之。故曰為上。簡按志高並從馬。非也。
謹察其九候,簡按上文云。九候若一。命曰平人。若不一則為病脈。故謹察之。前後貫串。以明九候之不可不察也。
針道備矣,甲乙。備。作畢。
白話文:
調經論篇第六十二
調整經絡,張仲景說:癰疽篇記載,血液調和,則孫脈充盈溢出,然後注入絡脈,再注入經脈。百病始生篇記載,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,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。本篇論述,孫絡外溢,則經脈會有瘀血滯留。所以,血症患者,應該調整經絡。
燔針劫刺,熊氏解釋:燔,音同煩,意為燒灼。馬氏說:見於經筋篇。吳氏解釋:燔上,補病在筋三字。註解說:燔針是指針灸後,用火燒灼針灸處使其溫熱,不必燒到發紅。高氏說:用於治療痹證。經筋篇記載有十二種筋痹證,皆可用燔針劫刺治療。痹症發於陰部,故應在下部針灸。以及病情急劇者,是指筋痹。
焠針藥熨,吳氏解釋:焠針是指先用火燒紅針灸針,然後再刺入。不只是為了溫熱。這是治療寒痹入骨的療法。張氏也說:簡查《玉篇》,火入水稱為焠。史記天官書,火與水相合稱為焠。那麼焠針,是指燒紅針後放入水中嗎?《官針篇》記載,焠刺是指刺燔針治療痹症。王氏註解燔針為燒針,註解焠針為火針,可知燔針和焠針,就是火針。(《荀子解蔽篇注》中,焠指灼燒。)《千金方》記載,火針也用鋒利的針,用油火燒灼,務求猛烈高溫,不夠熱就會損傷人體。 《針灸聚英》記載,經書說焠針是指用麻油裝滿盞,燈草多如大拇指粗細,用燈火燒針,並頻頻用麻油蘸針,燒到通紅,才能有效,如果不紅反而會損傷人體。還有煨針溫針,其用意和火針略有不同。吳氏解釋:藥熨是指用辛熱的藥物熨敷患處。筋骨病症有深淺之分,所以古人治療方法也因病而異。
病不知所痛,吳氏解釋:病不知所痛是指濕痹所致,而非寒邪。所以濕邪盛則為痹,寒邪盛則為痛。如今不知所痛,顯然是濕痹。高氏說:痹症位於五臟之外,與體表相合處必會疼痛。如果痹症不知所痛,則從奇經八脈上行,所以說兩蹺穴為上。
兩蹺為上,馬氏說:刺兩蹺穴上部。張氏說:兩個穴位都應針刺,所以說為上。簡略分析,志高、馬氏說法並不完全一致。
謹察其九候,簡略分析,上文說九候若一致,則稱為平人;若不一致則為病脈。所以要仔細觀察,前後貫通,說明九候不可不察。
針道備矣,甲乙二氏說:備,應作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