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6)

1.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

消而去之,馬雲。溫則消釋而易行。高雲,消。不凝也。去。流也。

絡之與孫脈,吳。作孫絡。注云。絡。正絡也。孫絡。支絡也。志云。絡者。經脈之支別也。孫脈者。乃孫絡之脈別經者。簡按今仍志。

俱輸於經,輸。甲乙。作注。

大厥,張云。上文。言血與血並。氣與氣並。偏虛偏實也。此言血與氣並。並者為實。不並者為虛也。血氣並走於上。則上實下虛。下虛則陰脫。陰脫則根本離絕。而下厥上竭。是為大厥。志云。氣復反則生。謂復歸於下也。蓋陽氣生於下。而升於上。血氣並逆。則氣機不轉而暴死。反則旋轉而復生。

何道從來,高雲。從何道來。簡按天真論。病安從來。字法同。

皆有俞會,吳云。經穴有俞有會也。馬雲。六陽經六陰經。皆有俞穴所會。志云。俞者。謂三百六十五俞穴。乃血脈之所流注。會者。謂三百六十五會。乃神氣之所遊行。皆陰陽血氣之所輸會者也。高雲。俞會者。五五二十五俞。六六三十六俞。與周身陰陽血氣。相會合也。

陰陽勻平,甲乙。作紃平。簡按紃。音旬。說文。圜採也。義不相協。

得之風雨寒暑,簡按據下文。宜云風雨寒濕。

輸於大經脈,馬雲。皮部論云。邪客於皮。則腠理開。開則邪入客於絡脈。絡脈滿。則注於經脈。經脈滿。則入舍於腑臟也。繆刺論云。邪之客於形也。必先合於皮毛。留而不去。入舍於孫脈。留而不去。入舍於絡脈。留而不去。入舍於經脈。義同。

皮膚不收,吳云。不收者。肌膚虛浮。不收斂也。此由濕勝所致。張云。皮膚不收。而為縱緩。肌肉堅緊。而為削瘦。高雲。不收。汗出而不閉密也。簡按寒主收斂。此云不收。則與肌肉緊緊相反。甲乙太素近是。

聶闢氣不足,馬雲。乃肌肉僻積之意。根結篇。有腸胃聶闢。是主腸胃而言。張云。凡言語輕小曰聶。足弱不能行曰闢。志云。聶。㒤同。闢。積也。高雲。肌肉皮膚。聶聶然而闢動也。簡按聶闢。褶襞也。儀禮。襚者以褶。禮記。衣有襞折曰褶。通作襵。一切經音義云。襵皺。之涉知獵二反。褶。猶褶疊也。亦細褶。王注義同。甲乙。不足下。有血澀二字。

喜怒不節,張云。按下文。以喜則氣下為虛。而此節所重在怒。故曰實也。觀陰氣上逆之意。言怒可知。又舉痛論曰。怒則氣上。正此之謂。簡按下文云。喜則氣下。則此喜字衍。新校正為是。淮南精神訓云。人大怒傷陰。大喜墜陽。

熏滿,簡按今仍甲乙。作動臟。

形氣衰少,吳云。形氣。陰氣也。衰少。虛也。

穀氣不盛,馬雲。形氣衰少。而飲食隨減。所以穀氣不盛也。志云。飲食勞倦則傷脾。脾主肌肉。故形氣衰少也。水穀入胃。由脾氣之轉輸。脾不運行。則穀氣不盛矣。

白話文:

《調經論篇第六十二》:

  1. 消散而流通:溫熱能使凝滯消散而運行順暢。消散指不再凝結,流通指氣血運行無阻。

  2. 絡脈與孫脈:絡脈是經脈的分支,孫脈則是孫絡中進一步分出的細小脈絡,現今仍沿用此解釋。

  3. 皆注入經脈:輸注的過程如同水流匯聚,將氣血輸送至主要經脈。

  4. 大厥:指血氣上逆導致上實下虛的危重症候。若下焦陰氣衰竭,可能引發突然昏厥;若氣機能回歸下焦,則有生機。因陽氣本生於下而升於上,若血氣逆亂,氣機停滯則暴死,反之則可復甦。

  5. 從何處而來:如同《天真論》中「病從何生」的表述方式。

  6. 皆有俞穴交會:經脈有俞穴與會穴,是氣血輸注與神氣運行的關鍵節點。俞穴如三百六十五穴,會穴則為氣血陰陽交會之處。

  7. 陰陽平衡:原文本作「紃平」,但「紃」字義不相符,應為「勻平」,指陰陽協調。

  8. 因風雨寒暑致病:根據下文,應指風雨寒濕等外邪。

  9. 邪氣傳入大經脈:邪氣先侵襲皮膚,再逐步深入絡脈、經脈,最終影響臟腑,與《皮部論》《繆刺論》所述過程一致。

  10. 皮膚鬆弛:濕邪過盛導致肌膚虛浮不斂,與寒性收引相反。另有解釋認為是汗出不止、腠理不固。

  11. 肌肉萎弱氣不足:形容肌肉無力或皮膚皺褶鬆弛,可能伴隨血行澀滯。古注或解為言語微弱、行走困難,或解為肌肉顫動。

  12. 情緒失調:此處重點在怒氣致實證,因怒則氣上逆。喜雖令氣下,但此處「喜」字可能是衍文。《淮南子》亦提到大怒傷陰、大喜傷陽。

  13. 氣逆擾動臟腑:原文本作「熏滿」,應依《甲乙經》改為「動臟」,指氣機上衝影響臟腑功能。

  14. 形體氣血虛弱:形氣指陰氣,虛少則機能不足;若脾胃受損,運化無力,則飲食減少,穀氣不充。